人的生命是合於道義的生命,同時,道義也是維護生命的道義。但在現實境遇中,生命和道義可能是衝突的。為了生命,人會放棄道義;但為了道義,人會犧牲生命。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在仁義禮智四德中,仁是最重要的。它是孟子所說的人性的核心,也是其學說不同於其他思想的關鍵之所在。從仁出發,孟子反對楊子的自私和墨子的兼愛等思想。「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自私、兼愛等觀點違背了仁愛大道。自私是非仁的。它只愛自己,而不愛天下。但當一個自私的人不被天下所愛的時候,他最終也無法愛自己。
因此,自私違背了人的本性。與此不同,兼愛不僅愛天下之人,而且無差別地和平等地愛天下之人。但這種泛愛否認和抹平了人倫的親疏和先後順序,是一種不合乎人情的愛。孟子認為一種在自私和兼愛之中的愛是合乎中道的,是接近事物本性的。但執中不能執一,否則也將損害大道。只有仁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也是合於大道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愛之人是一個具有人的人性的人。如果一個人是仁愛的的話,那麼這就是合於道的。
但什麼是仁?同時,如何才能做到仁?人是愛人。但孟子認為愛人並不陌生和遙遠,而是平常的和切身的,是從自己對於周邊最親近的人打交道開始的。這也就是親親。親親無他,就是愛自己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就是愛自己的親父親母。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事是從事。人在世界中從事很多事情,既事人,也事物。人會忙碌於事務之中,而忘掉人生從事的根本事務。
孟子強調,事親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何如此?在一切物中,人為最大;在一切人中,父母為最大。這在於人為父母所生,為父母所養。事親就是侍奉父母雙親,對他們孝敬、服務、幫助。守是守護。守護是守護一個被守護物。一個事情之所以要被守護,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已經存在的且為人所擁有,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有被剝奪和傷害的危險。
孟子指出,守身是所有守護中最根本的守護。守身就是守護自身的本性和本心,也就是良知,讓它不會破壞和喪失。對於仁愛來說,事親是首要事情;對於良知和良能來說,守身是最大的保障。雖然事親是朝外的,守身是朝內的,但它們事實上是人性和人心的關係,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因此,守身為事親提供了良知良能的基礎,同時,事親是守身的仁愛顯現。
當然,孟子並不認為仁愛只是限於事親,而是要遍及天下。他主張把事親擴大化,亦即推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就要求把他人的老幼看成是自己的老幼,並將自己對於親人的愛擴展到對天下之人的愛。孟子在這裡一方面強調仁愛就是事親,這區別於兼愛;另一方面要求仁愛也是推愛,這不同於自私。由此可見,仁愛是一種有差別的愛,但也是一種普遍性的愛。
孟子不僅用親親來規定仁,而且也用它來規定仁義禮智四德。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廣義的義是指人實現人的本性的道路。因此,它表現為規範、要求和命令。義給人提供了一個絕對的界限,規定了哪些是人可以做的,哪些是人不可以做的。在這樣的意義上,人的本性就是居仁由義。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一個人要居住在仁愛的家園裡,行走在道義的路上。當人如此行為的時候,他便具有了高尚的德行和偉大人物的品德。由此而來,義成為了人生在世的意義。一個理想的情形是,人的生命和道義的完全一致。
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是合於道義的生命,同時,道義也是維護生命的道義。但在現實境遇中,生命和道義可能是衝突的。為了生命,人會放棄道義;但為了道義,人會犧牲生命。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在個體性的生命和普遍性的道義之間,後者比前者是更重要的。與廣義的義不同,狹義的義是從兄。兄是兄長,是大於弟的人。兄與弟相比,不僅在年齡上具有優勢,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優先的權利。弟的從兄就是對於這一等級順序的認可。它表現為尊重、敬重,乃至服從、效勞。當然,從兄不僅具有家庭的意義,也具有社會的意義。
智就是智慧或者認識。但這裡的智慧並非是關於一般事物的知識,而是關於仁義的知識。這也就是說,智所作的是非判斷只是關於仁義的是非判斷,亦即什麼是合乎仁義的,什麼是不合乎仁義的。人不僅知道什麼是仁義,而且知道如何堅持仁義。
禮就其本性而言是區分人際關係的秩序。但這種秩序在根本上也是由仁義所規定的。仁的事親就標明了父子關係,義的從兄就確定了兄弟關係。不僅如此,仁義還劃分了天下的其他關係。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於是,禮是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上的。對於禮的遵守一方面是具有禮讓之心,另一方面是具有禮儀之貌。這就使禮對於仁義具有調節和文飾的功能。
總而言之,孟子所說的人性的仁義禮智四德的核心是對於親人的愛。仁義禮智四德之間的不同不過是人對於親人的愛把握方式的不同而已。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