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如何堅守仁義?在極端選擇中,孟子主張要捨生而取義

2020-12-16 富春之道

人的生命是合於道義的生命,同時,道義也是維護生命的道義。但在現實境遇中,生命和道義可能是衝突的。為了生命,人會放棄道義;但為了道義,人會犧牲生命。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在仁義禮智四德中,仁是最重要的。它是孟子所說的人性的核心,也是其學說不同於其他思想的關鍵之所在。從仁出發,孟子反對楊子的自私和墨子的兼愛等思想。「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自私、兼愛等觀點違背了仁愛大道。自私是非仁的。它只愛自己,而不愛天下。但當一個自私的人不被天下所愛的時候,他最終也無法愛自己。

因此,自私違背了人的本性。與此不同,兼愛不僅愛天下之人,而且無差別地和平等地愛天下之人。但這種泛愛否認和抹平了人倫的親疏和先後順序,是一種不合乎人情的愛。孟子認為一種在自私和兼愛之中的愛是合乎中道的,是接近事物本性的。但執中不能執一,否則也將損害大道。只有仁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也是合於大道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愛之人是一個具有人的人性的人。如果一個人是仁愛的的話,那麼這就是合於道的。

但什麼是仁?同時,如何才能做到仁?人是愛人。但孟子認為愛人並不陌生和遙遠,而是平常的和切身的,是從自己對於周邊最親近的人打交道開始的。這也就是親親。親親無他,就是愛自己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就是愛自己的親父親母。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事是從事。人在世界中從事很多事情,既事人,也事物。人會忙碌於事務之中,而忘掉人生從事的根本事務。

孟子強調,事親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何如此?在一切物中,人為最大;在一切人中,父母為最大。這在於人為父母所生,為父母所養。事親就是侍奉父母雙親,對他們孝敬、服務、幫助。守是守護。守護是守護一個被守護物。一個事情之所以要被守護,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已經存在的且為人所擁有,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有被剝奪和傷害的危險。

孟子指出,守身是所有守護中最根本的守護。守身就是守護自身的本性和本心,也就是良知,讓它不會破壞和喪失。對於仁愛來說,事親是首要事情;對於良知和良能來說,守身是最大的保障。雖然事親是朝外的,守身是朝內的,但它們事實上是人性和人心的關係,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因此,守身為事親提供了良知良能的基礎,同時,事親是守身的仁愛顯現。

當然,孟子並不認為仁愛只是限於事親,而是要遍及天下。他主張把事親擴大化,亦即推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就要求把他人的老幼看成是自己的老幼,並將自己對於親人的愛擴展到對天下之人的愛。孟子在這裡一方面強調仁愛就是事親,這區別於兼愛;另一方面要求仁愛也是推愛,這不同於自私。由此可見,仁愛是一種有差別的愛,但也是一種普遍性的愛。

孟子不僅用親親來規定仁,而且也用它來規定仁義禮智四德。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廣義的義是指人實現人的本性的道路。因此,它表現為規範、要求和命令。義給人提供了一個絕對的界限,規定了哪些是人可以做的,哪些是人不可以做的。在這樣的意義上,人的本性就是居仁由義。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一個人要居住在仁愛的家園裡,行走在道義的路上。當人如此行為的時候,他便具有了高尚的德行和偉大人物的品德。由此而來,義成為了人生在世的意義。一個理想的情形是,人的生命和道義的完全一致。

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是合於道義的生命,同時,道義也是維護生命的道義。但在現實境遇中,生命和道義可能是衝突的。為了生命,人會放棄道義;但為了道義,人會犧牲生命。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在個體性的生命和普遍性的道義之間,後者比前者是更重要的。與廣義的義不同,狹義的義是從兄。兄是兄長,是大於弟的人。兄與弟相比,不僅在年齡上具有優勢,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優先的權利。弟的從兄就是對於這一等級順序的認可。它表現為尊重、敬重,乃至服從、效勞。當然,從兄不僅具有家庭的意義,也具有社會的意義。

智就是智慧或者認識。但這裡的智慧並非是關於一般事物的知識,而是關於仁義的知識。這也就是說,智所作的是非判斷只是關於仁義的是非判斷,亦即什麼是合乎仁義的,什麼是不合乎仁義的。人不僅知道什麼是仁義,而且知道如何堅持仁義。

禮就其本性而言是區分人際關係的秩序。但這種秩序在根本上也是由仁義所規定的。仁的事親就標明了父子關係,義的從兄就確定了兄弟關係。不僅如此,仁義還劃分了天下的其他關係。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於是,禮是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上的。對於禮的遵守一方面是具有禮讓之心,另一方面是具有禮儀之貌。這就使禮對於仁義具有調節和文飾的功能。

總而言之,孟子所說的人性的仁義禮智四德的核心是對於親人的愛。仁義禮智四德之間的不同不過是人對於親人的愛把握方式的不同而已。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捨生而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不能一併得到魚和熊掌,就選取珍貴的熊掌。這是比喻,是鋪墊,為了說明生與義的取捨。在某些情況下,生命與道義、正義不能同時保有,那麼就放棄生命,而選取道義、正義。道義、正義重於生命,價值更高,更寶貴。  論點提出,斬釘截鐵,接下來便是有力的論證。
  • 孟子給我的啟示:我們應該舍什麼,應該得什麼?
    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我們可以看到,孟子的選擇價值是:生為魚,義為熊掌,義高於生而存在,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而這種利又是在行義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不僅不是要將義利對立,就其客觀效果而言,甚至是「義利雙成」。當然,正如「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回答所表明的,孟子的相關主張不能歸結為是主動自覺地「以義求利」,而是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第四,在特殊情況下則犧牲利益而成就道義,極端的情況即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 「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才是正道
    儒家認為,只有能夠合理分配利,才是義。所以儒家說「見利思義」儒家思想中的義並不排斥利,如果利分配得不合理,取與不取都是不義。那麼如何去拿捏義與利之間的分寸呢?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在戰國時代捍衛儒學並發展儒學,成為亞聖,所以稱孔孟之道,也叫仁義之道。可見仁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孔子只講仁與義,仁義聯稱還是孟子的創造。
  • 《資治通鑑》:戰國七雄紛爭中仁義是如何不施的
    其實各國都主張行霸道的,只是秦國做得最露骨而已。秦通過商鞅變法,以嚴苛的律法把老百姓當作戰爭機器,強國、強軍,滅六國、統天下。只是秦也很快覆滅。二世而亡。有人嘆惜說,秦以王霸之術得天下,要是能以仁義之術守天下就好了。怎麼可能?秦以三百年時間爭霸取來的天下,從來都視百姓為黔首、草芥,統一天下只是剛嘗到了這種統治的甜頭而已。有其因,才有果。
  • 先義而後利,舍利而取義
    眾所周知,古人曾在《魚我所欲也》中發表了「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觀點。在當今物質充裕,生活美好的社會中,面對利益的取捨,我們又當如何抉擇呢?孟子曾經說過:「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花了幾億年進化的現代人?
  • 李翔海: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在提倡「見得思義」而反對「放於利而行」的基礎上,儒家也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強調「義然後取」,即只要是合乎道德要求的、理當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在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在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
  • 人民日報: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在提倡「見得思義」而反對「放於利而行」的基礎上,儒家也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強調「義然後取」,即只要是合乎道德要求的、理當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在動機上反對「以義求利」,但在結果上可以接受「因義得利」。
  • "七篇貽矩",《孟子》七篇給後人留下修身處事的規矩之道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七篇」指的就是《孟子》一書由《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等七個篇章構成。雍正在繼位的第三年,為孟府親書「七篇貽矩」匾額,意思是要求孟氏後人要以「七篇」作為修身處事、勵志為人的規矩。
  • 孟子見梁惠王之義與利的尷尬對話
    要知道,在當時,「戰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以為上賢。」人才市場上,文如蘇秦、張儀,武如孫臏、吳起,才有用,才容易發達。而孟子呢,就像今天埋頭學文史哲的人,一不掙錢,二不掌權,又不肯轉型迎合市場需求,空有一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被成功人士質疑甚至鄙視,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們試著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
  • 義我所欲也,義者榮,利者窮
    身處繁華世界,義與利的取捨,往往成為每個人的思考問題,其實問題的答案早在古人留下的話語中就已揭曉:捨身而取義者也。荀子曾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就如荀子所言,先義後利則榮,則常通,你選擇了義,便會有許多真心的朋友,也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真心的幫助,同時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近,馬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選擇了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受到別人的幫助;遊泳選手寧澤濤雖然未獲金牌,卻依舊受到國人的尊敬與喝彩,是因為他選擇了義,在對手成功時,真心為對方而高興,慶賀。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勿忘歷史,那些捨生而取義的抗日英雄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今天我們說一說那些捨生而取義的抗日英雄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 孟子的一段短文,巧用比喻,讀了三遍就會背誦
    成功和失敗其實都是正常現象,但選擇何種途徑卻很重要。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選擇捷徑,自以為少走了很多彎路,可是最後卻適得其反,一切都不得不重頭再來。而有些人認準了正確方向,就一直堅持不懈,即使為之付出一切,也從不後悔。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就曾指出,「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 明德書院:被尊為「亞聖」,孟子究竟留下了何種思想?
    「看透人心」的大智慧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釋義】同情心,是仁的開始;羞恥心,是義的開始;辭讓心,是禮的開始;是非心,是智的開始。人有這四種開始,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裡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 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所以,我們只能管中窺豹,從《孟子》中關於「君子如何看待政治、何時出世入世、入世以後的君臣關係」的論述來理解聖人思想的一個方面,而這一方面是孟子思想當中的精髓,也是他的學說傳承於後世的基礎和根本。孟子對君子有這樣的定位:「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深植於君子心中的仁義禮智,不會因為富貴顯達而增加,也不會因為窮困潦倒而減少。
  • 孟子卷一: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國?
    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將它的君殺死的人,一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公卿;在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將它的國君殺死的必定是擁有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公卿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佔據了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佔據了一百輛,他們所擁有的不能算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