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才是正道

2020-12-25 禪說國學

從古至今,提到「義利」二字人們便會想到「見利忘義」這個詞,可見對待義利的不同態度,會表現出道德水準的高低。因此,義利之辨也就成為人們判別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兩千多年來,義利之辨一直是許多思想家經常討論的重大問題。

儒家認為,只有能夠合理分配利,才是義。所以儒家說「見利思義」儒家思想中的義並不排斥利,如果利分配得不合理,取與不取都是不義。那麼如何去拿捏義與利之間的分寸呢?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在戰國時代捍衛儒學並發展儒學,成為亞聖,所以稱孔孟之道,也叫仁義之道。可見仁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孔子只講仁與義,仁義聯稱還是孟子的創造。也可以說,孟子發現了義的重要性。

在仁義中的義,是否有特別的意義呢?「仁者愛人,義者宜也」。儒家經常這樣並提。仁是愛心,對別人愛。如何愛?這是大有講究的。愛的對象是誰?怎樣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一般人認為只要有了家,世界就成了美好的人間。愛先是愛家庭內的親屬,這是儒家提倡的,要從愛親開始,也是由孝開始,推己及人,愛其他人,愛全人類,愛及禽獸草木。這就是「泛愛眾」「博施於民」的偉大的愛。

只愛自己和親屬,是狹隘的愛,對於仁來說,是不夠格的。如何愛?這裡有自然的科學內容,也有社會的倫理內容。如果不能做到「合理」二字,付出的愛不會是仁愛,那麼這個人也不算是一個仁義之人。

儒家講:「義者,宜也。」據考證,「宜」是切肉的意思。義與切肉有什麼關係呢?《莊子·大宗師》:「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莊子講的這些是反話,從此可見,在當時人看來,「齏萬物」是義。齏是細切,粉碎的意思。《周禮·天官》鄭玄註:「細切為齏」。細切羊肉,是為了更合理地分配。合理分配,就是義。這種說法,還可以舉孔子、孟子的話作為旁證。

孔子說:「見利思義」,「義然後取」。見到利益,首先要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孟子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義。貪汙受賄得來的錢財,就是不義之財。推而廣之,所有利益,一切好處,都應該有合理的分配,這是義的原則。

孔子認為義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內容。他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孔子的話就可理解為:禮制就是為了處理事情能夠合理,處理合理,能調動積極性、創造性,就會創造更多的利。有充足的利,可以使人民安定生活。這是政治的大節。

由此可見,義利之辨是政治哲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義,應該是所有政治家都要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準則。

孟子非常重視義,他說,如果讓他去殺一個無辜的人,就算給他天下,他也不會去幹。他的做人原則,不符合義的,不要別人的哪怕是一分錢,也不會給別人一分錢。少了不要,再多也不要,哪怕給他億萬財富。

如果自己作出了貢獻,自己應該得的報酬,多少都要,問心無愧,可以「安富尊榮」。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齊是事物的普遍現象。價值可以相差幾倍、幾十倍,乃至千萬倍。人也不例外,價值也有若干倍之差。勉強把差別拉平,必然要亂天下,因為違背了客觀規律。

但是,差別也不能太大,要控制。例如現在一些高層管理人員,他們是政府派出當官的,自己定工資年薪數千萬元人民幣,這有什麼合理性呢?特別是一些單位,經濟效益下降的情況下,他們還要加薪,是何道理?

這一事實說明,只有法律沒有道德,社會不可能公平安定!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才是正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勸劉備取荊州。朱熹的學生陳淳在《北溪字義》中說,劉備不取荊州,是利,是不顧天下大局,只知道和劉表講情面。而諸葛亮主張取荊州,是出於大義。

同樣道理,在利益面前,嫌多嫌少都是不義。應得多少,就得多少。合理是個原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多少才是合理的。這當然沒有固定的標準,提高了覺悟以後,就知道多少是合理的了。

過去許多人以為平均才是最合理的,結果變成了「大鍋飯」,幹活多少好壞都一樣,使許多人都變成懶漢。儒家之義並不排斥物質利益,取得自己應得的報酬,再多也是義,而不是利。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國學:見利思義
    【原典】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春秋.論語.憲問》)【註譯】要:同「約",窮困。【品讀】這是孔子對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善的人的回答。在孔子看再做一個有完善人格的人,首先要「見利思義」,即遇到有利的時候,當取不當取,要考慮是否符合義,要以義為準則,不義則不取。 「見利思義」,可謂千古名言,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 周恩來曾定"十不準"家規:"見利思義"與"見利忘義"
    「見利思義」一詞最早見於《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意思是見到財物能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勇於獻出生命,長久處於困頓還不忘平日的誓言,這樣也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見利思義是中國傳統道德中處理群己關係的一條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
  • 《悟學.第185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見到利能想到義,遇見危難能置個人性命於不顧,挺身而出,相隔很久不忘記過去的諾言,這樣也可以算是完人了。」夫子稱讚他有智慧,主要基於兩點:第一,他很清楚季氏雖然喜歡他但只會害他,孟莊子死後,必然給他帶來殺身之禍,有先見之明;第二,他出逃以後,將自己被廢的兄長請回來繼承臧氏,又把自己的私人封地作為交換條件來請魯襄公答應這件事,處事很有謀略。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義,繁體字作「羲」,是上羊下我。王國維考證以為:「我字疑象兵器形」。用兵器對著羊,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可以理解為殺羊,也可以理解為「人執戈矛守衛羊群」。儒家又說:「義者,宜也。」據考證,宜是在砧板上切肉。這似乎不是宰殺的意思。
  • 黨員幹部當如何處理「利」與「義」的關係
    受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影響,「利」與「義」成為國人人生哲理不可或缺的兩個字,小人與君子的區別也在於此,見利忘義乃小人,舍利取義乃真君子。但是,筆者認為,「利」與「義」貌似相反、不可兼得,實則相通、意在平衡。 言義必及利,言利必及義。
  •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義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錢遜研究員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是講做人,而為人之道的核心要求可歸結為:義、群、和、禮、恥五點。用現代話語來說,就是崇德、樂群、貴和、守禮、有恥。可以說,這五點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本報將陸續刊發錢遜先生的一組相關文章。  義,是回答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關係。
  • 散文丨方富貴:說「義」
    孟子則進一步發展這一思想,將「義與仁」並舉,說「仁義」,主張「仁內義外」,強調「居仁由義」,「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儒家環繞「義」的概念,無不體現「義」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正如朱熹所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隨後,諸子百家莫不言「仁義」,豐富了「義」道德內涵,奠定了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思想,「義文化」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
  • 「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
    「舍」利取義,利義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利與義有先後之分,不同人的選擇不同。先義後利的人稱為榮,先義後利之人稱為辱。選擇第一種人作為自己的目標。「舍」利取義,義可理解為責任,義氣;利,則可認為是金錢利益。」
  • 李翔海: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為此,儒家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即提倡面對利益時首先要想到道德的要求,想到利益是否屬於自己「應當」得到的;反對見到利益就把道德置諸腦後,甚至把追求個人利益當作行事的基本準則。   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
  • 人民日報: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為此,儒家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即提倡面對利益時首先要想到道德的要求,想到利益是否屬於自己「應當」得到的;反對見到利益就把道德置諸腦後,甚至把追求個人利益當作行事的基本準則。   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
  • 先義而後利,舍利而取義
    眾所周知,古人曾在《魚我所欲也》中發表了「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觀點。在當今物質充裕,生活美好的社會中,面對利益的取捨,我們又當如何抉擇呢?孟子曾經說過:「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花了幾億年進化的現代人?
  • 舍小而取大,捨身而取義,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標
    他的解釋是:「最初,我要浪費很多時間做很多的事,早餐後,回到房間,整理床鋪打掃房間和其他各種事情,然後才去練琴。我發現進步要比我想像中的慢,於是我逆轉行事,在練好琴以前,我故意忽略任何其他的事情,果然進步的速度得到了提高」。也許很多人看到這裡,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其實,道理很簡單,當人們被許多小事所困擾的時候,那麼必將會使其遠大的抱負系上沉重的包袱。
  • 《人間正道是滄桑》連載八
    第8節:人間正道是滄桑(8)  立青詫異:「老闆,怎麼了?」  老闆:「這樣的虎狼藥,本店概不配售,對不住了,客官!」  立青冷笑:「虎狼藥?你看清楚了?」  老闆禮貌地說:「客官,咱是做這行的,只需看其中的兩味藥就清楚了,不是我嚇唬您,吃死了人,本店可負不起責任。」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為此,儒家一方面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另一方面也明確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這就認可了合理之利的正當性。當然,無論得到富貴還是去除貧賤,都應當為之以道,而不能肆意妄為。這段話可與孔子另一段話相印證:「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正是立足這樣的認識,《論語》標舉了「義然後取」的原則。可見,在孔子那裡,只要是不違背道德而理當得到的利益,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孟子同樣明確肯定了普通民眾正當物質利益的合理性。
  • 仁中取利,義中求財
    有一回,他去外地買了一頭騾子,回到家後發現這頭騾子就是沒辦法裝上鞍使用,他不忍心再把騾子牽到市上賣給他人,就叫人在村外草屋裡進行餵養,想讓騾子老死在自己家裡。但他的兒子卻趁他不備,利用一個路過的官人喪失馬匹之機,把騾子牽過去兜售,並順利地賣給了那個官人。陳策知道了以後,連忙去追趕那個官人,見到官人後,就如實告訴他這頭騾子不能乘騎負重的實情。
  • 以史為鑑丨循義而行,才是人間正道
    之於齊襄公的昏庸與殘忍,這件事不是個案,殺罰不當,沉溺女色,欺辱大臣等事件不斷發生。襄公的幾個弟弟唯恐禍及自身,各自逃亡自保。公子糾去魯國避難,公子小白則去了莒國。齊桓公憑藉著管仲而稱霸諸侯,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華夏民族重視忠誠,如三姓家奴是呂布身上洗不去的汙點。對於管仲這種二臣的做法,子路也曾有過疑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新民晚報數字報-「捨生而取義」
    白子超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孔子眼中的義和利
    子貢贖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應得的獎金,孔老夫子聽說這件事以後不但不高興,反而長嘆一聲:『』唉,恐怕從此以後不會再有人替我們魯國人贖身了!『』子路救人後欣然接受了別人送給他的一頭牛,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卻很高興,逢人就誇子路,激動地說:『』從此以後這樣的救人的事情就會更多了!『』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並沒有把義和利對立起來,對於義和利的態度其實是接近於現代的。孔子一直是個很鮮活的人,可惜他和他的思想被後世閹割得亂七八糟了!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義,繼有字聲,乃造字形,故其說義也,必與形相比附。」這就是說,在人們的頭腦中,先有對某種事物形成的觀念,即意義;然後有詞的語音形式,即字的讀音;最後才依據意義和讀音造字,即字的形體結構。漢字作為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有血有肉的精靈,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立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