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85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2020-12-18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85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一)

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

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問(什麼樣的人算是)完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廉潔,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文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完人了。」

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利能想到義,遇見危難能置個人性命於不顧,挺身而出,相隔很久不忘記過去的諾言,這樣也可以算是完人了。」

蔡元培行書論語

注釋:(1)臧武仲,即臧孫紇,也是魯國的貴族。他本是臧宣叔繼室所生幼子,宣叔廢長立幼,臧武仲即位後又參與季氏廢立,得罪了孟氏,遭到誣陷和圍攻,而在魯國國內無法立足,就逃奔到齊國避難。夫子稱讚他有智慧,主要基於兩點:

第一,他很清楚季氏雖然喜歡他但只會害他,孟莊子死後,必然給他帶來殺身之禍,有先見之明;

第二,他出逃以後,將自己被廢的兄長請回來繼承臧氏,又把自己的私人封地作為交換條件來請魯襄公答應這件事,處事很有謀略。

以上事跡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在傳文末尾,夫子評價說:「知之難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於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也。」

(2)孟公綽,也是魯國的貴族,以廉靜寡慾聞名。夫子稱其「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因為像他這種寡慾而少才的人,在趙、魏這樣的大國去做統籌、組織的工作會比較輕鬆,也足夠勝任,但是到小國去直接面對浩繁的事務,就怕他難以承受。

(3)卞莊子,魯國大夫,也是孟氏的貴族,名仲孫速。因其採邑在卞,故也稱卞莊子。卞莊刺虎,是近人熟知的典故,他勇武過人,傳說也很多。

卞莊刺虎

《新序卷第八·義勇第八》:「卞莊子好勇,養母,戰而三北,交遊非之,國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齊與魯戰,卞莊子請從。

見於魯將軍曰:「初與母處,是以三北。今母死,請塞責而神有所歸。」遂赴敵,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一北。」

又入,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再北。」又入,獲一甲首而獻之,曰:「此塞三北。」將軍曰:「毋沒爾家,宜止之,請為兄弟!」

莊子曰:「三北以養母也,是子道也。今士節小具而責塞矣。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返敵,殺十人而死。」

《荀子·大略》:「齊人慾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

(4)冉求,字子有,擅長於政務和理財,多才多藝,曾任季氏宰。(論語中有多篇談及)。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集解】馬曰:「思義,義然後取,不苟得也。」孔曰:「久要,舊約也。平生,猶少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顏特進云:「見利思義,雖不及公綽之不欲,猶顧義也見危授命。雖不及卞莊子之勇。猶顧義不苟免也。」

有感:世有完人乎?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86篇……

相關焦點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臧武仲(生卒年不詳),即臧孫紇,又稱臧孫、臧紇,魯國大夫,諡「武」,臧文仲之孫,臧宣叔之子。封邑在防。其事跡可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於是魯多盜。
  • 每天學點國學:見利思義
    【原典】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春秋.論語.憲問》)【註譯】要:同「約",窮困。在孔子看再做一個有完善人格的人,首先要「見利思義」,即遇到有利的時候,當取不當取,要考慮是否符合義,要以義為準則,不義則不取。 「見利思義」,可謂千古名言,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現在的一些為官執政者之所以陷人貪汙受賄的泥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 見利思義」,利令智昏,背信棄義,更不能以義制利。
  • 周恩來曾定"十不準"家規:"見利思義"與"見利忘義"
    「見利思義」一詞最早見於《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意思是見到財物能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勇於獻出生命,長久處於困頓還不忘平日的誓言,這樣也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見利思義是中國傳統道德中處理群己關係的一條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忠信篤敬【集注】「子張意在得行於外,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利,天命和仁。命,天命,窮通壽夭之目也。仁者惻隱濟眾,行之盛者也。弟子記孔子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許與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絕,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稟天而生,其道難測,又好惡不同,若逆向人說,則傷動人情,故孔子希說與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然希者非都絕之稱,亦有時而言與人也。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說話謹慎,是為慎於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義。有道,是有道德而學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朱子曰: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儘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悟學.第150篇》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悟學.第150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1 亥-子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譯文】樊遲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怎麼做才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是不明白。
  • 《悟學.第311篇》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悟學.第311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510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日全食【唐以前古注】皇疏:「日月之蝕,非日月故為,君子之過,非君子故為,故云如日月之蝕也。雲過也人皆見之者,日月之蝕,人並見之,如君子有過不隱,人亦見之也。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197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197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思不出其位【唐以前古注】皇疏:「誡人各專己職,不得濫謀圖他人之政也。君子思慮當己分內,不得出己之外而思他人事;思於分外,徒勞不可得。袁氏曰:不求分外。」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zhěn)絺(chī)綌(xì),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譯文】君子不用天青色、黑紅色鑲邊,不用緋色、紫色的布料做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上外衣才外出。
  • 《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
  • 《悟學.第四十三篇》如心曰恕,中心曰忠
    《悟學.第四十三篇》論語.裡仁第四.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117 亥-子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唐以前古注】皇疏:「時多患無爵位,故孔子抑之也,言何患無位,但患己才闇無徳以處立於位耳。又言:若有才伎則不患人不見知也,故云:「不患莫己知也。」若欲得人見知,唯當先學才伎,使足人知,故云「求為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