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259篇》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2020-12-12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259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 20200503

173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

【集解】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

遇善則清升,逢惡則滓淪

【唐以前古注】皇疏:「前既曰性近習遠,而又有異,此則明之也。夫降聖以還,賢愚萬品,若大而言之,且分為三,上分是聖,下分是愚,愚人以上聖人以下,其中階品不同而共為一,此之共一則有推移。今雲上智謂聖人,下愚愚人也。

夫人不生則已,若有生之始,便稟天地陰陽氛氳之氣。氣有清濁,若稟的淳清者則為聖人,若得淳濁者則為愚人。愚人淳濁,雖澄亦不清。聖人淳清,攪之不濁。故上聖遇昏亂之世,不能撓其眞。下愚値重堯迭舜,不能變其惡。故云「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

而上智以下,下愚以上,二者中間,顏閔以下,一善以上,其中亦多清少濁,或多濁少清,或半清半濁,澄之則清,攪之則濁。如此之徒,以隨世變改,若遇善則清升,逢惡則滓淪,所以別雲「性相近習相遠」也。」

清與濁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260篇……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李紱結黨亂政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是什麼意思?
    在李紱、田文鏡互參案中,李紱朋黨一派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出自《孔子》,究竟是電視劇中所表達的那個意思麼?雍正:國庫空虛,百姓獨擔賦稅,這樣的成例,這樣的祖制,難道不應改麼?李紱一黨:不應該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聖人的話。
  •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為我能所以我行
    一句話瑜伽,第124期Irene:唯上智與下愚不移。Only the wisest and stupidest of men never change.改變總是懷揣著禮物。Change always comes bearing gifts.而智慧就是這個禮物。
  • 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出自《論語》。王守仁的這句話出自《傳習錄》:一日,王汝止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除去在喪事中,大帶上沒有不佩一切備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餘所穿裳,總是開剪斜幅縫製的。弔喪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歲首,必穿著朝服上朝去。」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齋戒必定備有沐浴後穿的明衣,用布做的。
  • 《悟學.第150篇》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悟學.第150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1 亥-子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樊遲問(怎麼做才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是不明白。孔子說:「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蘊意豐富呀!
  • 《悟學.第376篇》深根固柢.帛書老子.59
    《悟學.第376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道家三寶之一,見第69章。『嗇』,本義:小氣,吝惜。『儉』:節省,不浪費。結合第55章及老子一貫的主張『無為,無事』。『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悟學.第20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22 亥-子15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乘車時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紳帶上。
  • 《悟學.第197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悟學.第197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上知」「下愚」
    陽貨篇載:「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知,同智;上智,上等的聰明而有智慧之人。下愚,下等的蠢笨而無頭腦之人。移,移動、轉移、改變。此語簡單直譯不難,但還需要進一步解說。其二,人掌握的知識有多有少,有深有淺,進而形成的思想、智慧也有高有低;所謂「上知」,似應達到「知天命」水平。其三,古代的學問包括做人的道理,而孔子是極務實又極重視道德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說的智要歸結到做人、處世;所謂「上知」,亦指道德完善、品格高尚。綜合考察先天智能、後天智慧與道德這三個方面,其實主要是後兩方面,即「習相遠」,方可正確理解和區分「上知」「下愚」。   何謂「不移」?
  • 《悟學.第四十三篇》如心曰恕,中心曰忠
    《悟學.第四十三篇》論語.裡仁第四.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117 亥-子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立足自身評析: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學而篇》:「人不知而不慍」,「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可以參證。此處從正面立說,言「患所以立、求為可知」,皆是說「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悟學.第98篇》利與命與仁
    《悟學.第98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317 亥-子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利,天命和仁。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譯文】孔子說:「麻布的冠冕,是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用絲帛製作,這樣比麻布儉省,我依從多數。(臣見國君)在堂下跪拜,是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違背多數,我還是主張在堂下拜。」【集解】孔曰:「冕,緇布冠也。古者績麻 三十升布以為之。純,絲也。絲易成,故從儉。」王曰:「臣之與君行禮者,下拜然後升成禮。
  • 《悟學.第120篇》食不語,寢不言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鄉裡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1015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譯文】託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 《悟學.第121篇》君命召,不俟駕行
    《悟學.第121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4 亥-子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患重病,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放上紳帶。國君召見,不等車馬駕好就動身。
  •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
    《悟學.第八篇》悟學.每日三問悟學.十八子 20191225 子時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什麼最難?我們通過《悟學.第七篇》,輔以西方的現代人格理論,以及自己的父母、妻子、親朋好友、同事的評價。讓我們對自己的性格做深入分析,清晰地知道自己性格優點及缺點。在對自己的性格及能力有了深入了解之後,那我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
  • 《悟學.第253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悟學.第253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21611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311篇》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悟學.第311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510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
    《悟學.第363篇》禍莫大於不知足.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601《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罪莫大於可欲【評析】本章承繼第30章、第31章,老子反對戰爭。第一層:『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 《悟學.第247篇》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悟學.第247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物慾橫流 享樂主義南懷瑾解讀:「前面三點,是人生最快樂的,也是說快樂要建在品行上,一個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研究學問(禮樂),作人規矩,這是與第一篇《學而》
  • 《悟學.第185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悟學.第185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