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義」
文/方富貴
義行天下,公正適宜,無所不及。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古往今來,義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共識。義也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行為標準之一。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猶如國與家、社會與個人、萬物與大道之理。一個人胸懷大義,則力量無窮,智慧無限。大義精神如同陽光照亮了人類,也照亮了自己。
一
古老甲骨文的「義」字,是一種頂著羊頭的祭祀儀式;上有「羊」與「善、美」同意,下有「我」,古意為「執戈」之士,有威儀之相,以示「義」在「我」不在人。「我」「今後」的言行要符合群體的利益和群體中每個人的利益,從善從美,順承天意(即「天義」雛形)。從而群居有了秩序,群體團結強大了,群體與群體之間於是有了「相爭」,隨之發展為原始部落之間的戰爭。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有著名的「炎黃部族之戰」,後有黃帝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的著名「涿鹿之戰」。炎黃文明十分重視祭祀,而祭祀文化逐漸發展得更加嚴謹與神聖。在演變進程中,「義」逐漸脫離了祭祀的本意,而「義」也就逐漸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範疇的概念之一。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人們為了避兇趨吉,便有了《易》「天人合一」的思想釋惑,以「陰陽」「剛柔」「仁義」分別高度概括天、地、人間萬象的發展變化及其規律。「六爻之動」體現了天、地、人「三才」的發展變化,「順性命之理」,循自然法則,天人感應,天理昭昭,是天之義。這種天人感應的哲學觀,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獨特之處。
「義」的思想在《管子》中體現出的是「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春秋》言忠義。「忠」是對國家、人民、人生、事業、友誼之忠;「義」是對國家、人民、人生、事業、友誼所擔當的義務。三晉時代,「忠」「義」思想得到了極大的倡導和發展。晉文公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認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的相互關係,倡行「忠」「義」,讓百姓和各諸侯國懂得事君之義。「忠」「義」在晉文公「尚賢」「尚公」「尚法」政治思想中得以生發,在「尊王」「重義」政治思想中得以直接表現。在「徵信」「敦禮」「賞功」政治思想中得以間接表現。「忠」「義」思想成就了晉文公卓著的文治武功,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就連當時用竹子做的七寸六分長「梜」(漢稱「箸」,明稱「筷」),也成了百姓家中的餐具,使人的七情六慾沿著正道得以彰顯。當時利他之風盛行,正直忠誠,公道適宜,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不分上下,盡心為人辦事準確,包括處理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朋友不出賣朋友,丈夫不拋棄妻兒,親情友情友誼友善純美。這樣,「忠」「義」從君王思想變成民間行為,又從民間行為影響君王思想,反覆循環。到了魏文侯時代,尊儒重法,形成了完整的「忠」「義」思想體系。
中國古代的孔子對「義」作了進一步闡釋。義,是仁心所發言行。仁為愛人,仁是內容,義是一種實現仁的最高道德理念的形式。孔子說「仁」,說「義」。孟子則進一步發展這一思想,將「義與仁」並舉,說「仁義」,主張「仁內義外」,強調「居仁由義」,「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儒家環繞「義」的概念,無不體現「義」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正如朱熹所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隨後,諸子百家莫不言「仁義」,豐富了「義」道德內涵,奠定了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思想,「義文化」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
二
在中國古代秤的出現,體現了天下公平的思想,也蘊含著義的哲理。最初的秤是十三兩計,後逐漸演變成十六兩計,亦稱十六星秤,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南鬥六星殉星、妖星、義星、仁星、將星、慈母星,加上福星、祿星、壽星三星,正好十六顆星,主宰人一生命運,「抬頭三尺有神靈」,短一兩損福,少二兩傷祿,缺三兩折壽,警醒人們常懷敬畏之心、「羞惡之心」,從善從美,多修身修福,富貴壽考就會齊全。「羞惡之心,義也」,義與仁、禮、智共同構成人的本性,即人之五常。人性本善,「擴而充之」,只要願意修身修福,就能夠達人,也容易達人。否則「習相遠也」,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義是來實現仁的,禮是來推行義的,守禮才能體現義,才能彰顯仁愛思想。禮法就是規矩、制度,違反了,破壞了,就破壞了義。若禮法過多,就會束縛人的本性,導致人情寡薄,浩然之氣難以伸張。故聖人教人適中,無論老子自然人格化,還是孔子人格自然化,萬變不離其宗,堅守正道,適宜適利。「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利是人的生活養命之源,滿足了人們實際生活利益所需,先利後義,講義才通行。公利私利,利不背義,以義說利,大則可得天下,小則可得名利。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天下來朝,福緣無邊。
《左傳》記載「宋穆公義不傳子」的故事,充分體現了義與利益之間的關係。當義與利發生衝突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分標準,義是君子的本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見利思義、見得思義、惟義所在,方方正正,坦坦蕩蕩;小人見利忘義、見義不為、唯利是圖,「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切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義」的靈魂是適宜,義的價值在於妥善應對經權矛盾,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那麼義在實際生活中的特殊性,是根據人的不同身份、遇到的不同事情來表現仁的。不同職業,義的表現不同,必須不同,不能混。老師正在上課,如停課而去種地,就不義。醫生正在搶救病人,若停止醫治而去掃街,是不義。位居顯赫,功勳卓著,卻利用職權貪婪,氣節不保,更不義。《左傳》記載了「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鄭莊公,是兄,是君,段就是共叔段,是弟,是臣。但共叔段不遵禮法、臣道、孝悌,超越了身份,超越了本分,最後叛亂而被殺,多行不義必自斃。
「求仁則人悅」,不義不為。如說假話為了救人,也是義。病人得了絕症,自我把握力又弱,說了實話,就不義。與人為善,是義,但超越原則為善,人人皆言之好人,正邪不分,見惡不懲,明知其劣跡而只傳其功績,是不義。「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管寧見好友華歆言行「羨貴」,而沒有摒出人性中貪念,就割席斷義,後引申為割袍斷義,劃地絕交。
義,既是主體品格又是行為品格,凡是正道皆為義的範疇,影響著中國人道德修養和性格品質,使中華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一批忠臣「憂國憂民」、孝子「事親敬長」、君子「文質彬彬」。為做一名有情有義的君子,千古多少文人志士在封建專制重壓下卻都能保住氣節,仁至義盡,殺身成仁。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文天祥「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譚嗣同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正如他自己所說「死得其所」。革命烈士蕭石月為了中國勞苦大眾毅然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這不是一般的大義,其光芒四射,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
三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獨行千裡,報主之志堅」,千百年來令朝野上下仁人志士豪傑所信奉。正因為這種哥們義氣,埋下了蜀漢滅亡的禍根。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司馬懿,而是關羽,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對》毀於一旦。依關羽,劉備可能失義失計失人和。關羽憑藉劉備的特殊關係,主政荊州,結仇東吳,曹操趁機聯手孫權,南北夾擊荊州,關羽兵敗身亡。劉備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招致彝陵之敗,蜀漢由此而衰弱。
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仰天長嘯「還我河山!」「氣吞萬裡如虎」,金兵為之喪膽,大嘆「憾山易,憾嶽家軍難」。
義氣是柄雙刃劍,因為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劉關張」把小義凌於大義之上,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失敗是難免的。嶽飛雖被殺害,但他英勇抗金、精忠報國的業績,大義凜然,彪炳千秋。
「大義」是國家民族利益,公平正義;「小義」則是親情友情,江湖義氣。《辭源》解釋義為「剛正之氣」,是「大義」,是「公義」。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由於私人關係而甘於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是「小義」,是「私義」。當大義與小義衝突時,小義服從大義。
春秋時期,申包胥與伍子胥是好友,當聽說伍子胥要逃往吳國借吳軍打回楚國為父兄報仇時,十分不同意:「如果你能滅亡楚國,我將恢復楚國。」楚國滅亡後,申包胥果真借秦軍恢復了楚國。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是盡了私義,畢竟背叛自己的祖國,違背了公義。申包胥讓朋友之間的「私義」服從了國家的「公義」,獲得了楚國人的尊敬。
大義,大思想、大視野、大角度,是大境界。小義,小思想、小意識。大義建立在無數的小義之上,小義是大義滋生的溫床,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又相矛盾。家是國和社會的一分子,家中孝悌是私義,是小義,生發出大義「精忠報國」,而自古忠孝又難兩全,「欲安其家,先安其國。」義是信任之本,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友情與友善交往之基,友情是私義,友情友善是社會的調和劑,而情深義重易越禮法,又有悖於社會和諧。
《資治通鑑》輯錄了許多守大義棄小義的史實,以警世人。南北朝齊武帝斬愛將陳天福以安民心,棄小義而存大義。曹魏大傅司馬孚枕股哭曹髦,堅守君臣大義,不屑於宗族小義。唐高祖時,張鎮周大義治鄉裡,又對鄉親有情有義,公私兩分明。
「義」的內涵非常複雜,大義與小義的差別不是量,而是質的不同,但其最根本的是「正義」,偏離正道的義氣都是「偽義」。現實生活中,各種利害、利益互相交織在一起,甚至產生衝突,獲此失彼。所以,「路見不平一聲吼」時,懲惡揚善,一定要分辨義的大小和真偽,否則要承擔風險,得到的是「宋江被毒死的下場」。效仿「桃園三結義」,一定不能喪失原則,切勿違反國法,否則是與惡為伍,惡報難逃,自食其果。「義氣」是「犧牲自己利益」,而不是「狼狽為奸」,不是「為虎作倀」,更不是「助紂為虐」,將「兄弟感情」「朋友義氣」置於國法之上,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即使「朋友」殺人越貨,觸犯法律,也努力包庇和開脫,放棄公平正義,最終被所謂的「義氣」送上審判臺。「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死」「有難同當,有富同享」,看似哥們義氣沖天,實則不剛不正,正如《管子》中說的「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縱觀當今腐敗案件,大多數貪官的防線被所謂的感情聯絡打開缺口,久而久之,哥們義氣「戰勝」了原則,從而陷入欲罷不能的沼澤。某市公安局長很「講義氣」,利用職權長期為黃、賭、毒提供保護,甚至威脅辦案人員,最終因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審被判死緩。被譽為「三玩市長」的某市原副市長在法庭上還埋怨「朋友」,說是「哥們義氣」害了他。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社會已進入法制社會,需要朋友和友誼,不需要「哥們義氣」。為官更應講原則,在其位謀其政,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為社會大眾謀福利。
「愛國心基於大義,本於大德」。為國為民為社會的大義情懷,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湧流,匯聚成磅礴力量,衝破重重混混世俗,打開智慧大門,上應天道,中通人德,下適地質,富慧根,強內心,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與威脅,處變不驚,鎮定自若,敢於擔當,勇於盡責,義無反顧濟蒼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薰陶中,中國人信守的「仁義」思想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精神脊梁,正是如此,「大義」也成為中國人永恆不變的民族底色。中國大義思想的光芒四射,照亮了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之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崇尚大義、踐行大義,必將會讓中國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必將會推動我們偉大祖國復興的「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原載於《衡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