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仁」「義」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2020-12-15 人民網

核心提示: 西漢賈誼、董仲舒正式提出「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之道,將這五種基本道德原則視作人的「常行之德」。「五常」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道德規範

排名:第6位 得票數:6439 得票率:58.9%

精華闡釋:孔子界定「仁」為「愛人」。仁有忠、恕兩方面內涵,「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盡己之心、有所為的一面;「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乃推己之心、將心比心、有所不為的一面。「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

排名:第9位 得票數:4302 得票率:39.3%

精華闡釋:「義」的主要含義是「應當」,是「正當」,是「合宜」。「義」含有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尊重別人的社會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範的意思,那同時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份。孟子講「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

傳統道德仁、義、禮、智、信「五常」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與道德原則的總結,源於春秋,確立於漢代,是安定國家、穩定社會的最普遍的道德規範。孔子繼承前輩思想家,已分別提出了這些道德規範,孟子明確指出「仁、義、禮、智」四德,尤其強調「仁義內在」。西漢賈誼、董仲舒正式提出「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之道,將這五種基本道德原則視作人的「常行之德」。「五常」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道德規範。

儒家認為五常是天賦予人的德性,是人的美德。五常不是平列的,這些價值之間是有層次的。「仁」與「義」是核心,《周易·說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又是核心的核心。

「仁者愛人」,君子居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觀念,也是中國哲學的中心範疇之一。孔子界定「仁」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以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作為「仁」的主旨。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這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善於推己及人,自己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啟發、幫助別人,讓人家也在社會上站得住;自己通達了,同時啟發、幫助別人,讓人家也通達於世。人們都可以從自身、從當下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做,這是實踐仁道的方法。孔子的意思不是外在強加地使別人立或達起來,而是創造一種氣氛或環境,讓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懂得禮,在社會上站得住並通達人間。這才是仁人的品格。這是講「仁」之內涵的「忠」的一面,盡己之心、奉獻,即人有所為的一面。

「仁」之內涵的另一面是「恕」。孔子指出,君子終身奉行的「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也就是說,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裡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講「仁」之內涵的「恕」的一面,推己之心、將心比心,即人有所不為的一面。

以上是一體之仁的兩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仁道原則;推而廣之,是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間相互關係的準則,乃至是人類與草木鳥獸、瓦石山水的普遍和諧之道。「仁」的內涵包括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

「仁」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認識到「仁」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據,不管生活是窮困抑或安樂,都以「仁」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儒家將「仁」作為人生的目的。沒有仁德的人,經不起困頓、貧賤的考驗,也經不起安逸、富貴的考驗。不僅逆境是考驗,順境也是考驗。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坎坷,也會遇到安樂,這都是鍛鍊自己的心志、人格的機緣。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當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不用正當的手段擺脫貧賤,君子也不接受。君子即使在吃完一頓飯這樣短暫的時間內,也未離開過仁德,就是在倉促匆忙、顛沛流離的時候,都與仁德同在。人生存的價值就在於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仁」與「義禮智信」

孟子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就是說,仁是親親的擴大,義是敬長的擴大。他又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即是說,出言破壞禮義,這就叫做自己殘害自己;自己認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義而行,這便叫做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著不去住,把最正確的道路捨棄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孟子從親愛親人出發來界定仁、義,但仁、義二者的內涵有所不同。「敬長」、「從兄」,表達了「義」含有「敬其所當敬」的意思,即行仁有一定的範圍、等級、邊界和分寸感。孟子的「居仁由義」是說居住在仁裡,行走在義上。義是行走的正路,是行仁的人實現仁的道路。他又說:「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孟子·盡心下》)不該由自己所得的東西,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每個人都有不應當做的事,把它擴充到所肯幹的事上,不做一切不應當做的事,就是義。人能夠把不挖洞跳牆(即不偷竊)的心擴而充之,義就用不盡了。人能夠把不受輕賤的實際言行擴而充之,有慚忿之心,自己所有的言行都不會遭致別人的輕賤或貶斥,那無論到哪裡都合於義了。在這裡,「義」含有尊重別人的所有權、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尊重別人的社會地位和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範的意思,那同時也就是尊重自己,守住自己的本份。孟子以仁為「惻隱之心」,強調「不忍」,而以義為「羞惡之心」,強調「不為」。

「義」是對事情「應當」與否的判斷及由此而引發的行為。「義」的主要含義是「應當」,是「正當」,是「合宜」。孔子講:「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前引孟子所說「義」是人所當行的路等等,都是對孔子這些思想的發揮,也是對「公正」「正義」的肯定。

廣義的「仁」兼包「五常」「四維八德」中的諸德目(包括忠孝、廉恥等),狹義的「仁」則是「五常」之一。仁、義、禮、智、信「五常」以「仁」為內核。儒家的仁愛,是推己及人,即把親愛親人之心一層層向外推,如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如張載《西銘》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仁」是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和相互潤澤。《中庸》說:「仁者,人也。」在儒家看來,「仁」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高標準,是最高的道德原則。

《中庸》記載孔子回答魯哀公問政時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這涉及到仁、義、禮的關係。仁就是愛人,博愛眾生。其中親愛自己的父母是仁中的大事,仁是把愛親之心推廣到愛民、愛百姓。義能分別事理,各得其宜,其中尊重賢人,把賢人提拔起來為社會服務是最合宜、正當的事。「親親之殺」的「殺」讀「曬」,是降等的意思。愛親有主次、程度之分,尊賢有厚薄、等級之分,這些就是從禮中產生的。

至於仁、義、禮、智、信等德目的內容與關係,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即是說,仁發端於侍奉父母,義發端於敬順兄長。擴而充之,愛別的老人是仁,敬所有的年長者是義。仁兼義,但義不兼仁。仁義高於禮智。它們所處的層次不同。明白仁、義的道理而堅持下去是智。智是人對於仁、義、禮的了解。對仁、義的重要內容能合宜地加以調節,適當加以修飾是禮。禮是社會的行為規範。從侍奉父母、尊敬兄長中得到快樂,就是樂。

實際上,仁、義、禮、智、信等德目也是相互制約的。例如仁與禮,仁為禮之內涵,禮才不致流於形式。孔子強調仁是禮的本質,又肯定「讓」「敬」為禮的內容,孟子認定禮為「恭敬」或「辭讓」之心。王船山主張「仁體禮用」,即以仁為本體,禮為功用。另一方面,禮為仁之節度,以禮節仁,過其所愛曰侵。故仁愛,親情友情之愛,博愛之謂仁,又不是沒有節制的。儒家講居仁由義,以仁為境界,義為道路,而以禮則是門徑。禮把仁與義的秩序、層次、節度等規定了下來。而仁、義與禮之間又有張力,君子人格的養成,正在此張力中實現。孔子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是說君子守禮、節制欲望與行為,是培養仁德的重要方法。「智」在這裡主要是指對道德的認識,即道德是非、善惡的判斷和道德知識的積累。孟子把道德的「智」界定為「是非之心」。

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這是說,君子對於事業,以合乎道義、適宜恰當為原則,依禮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說出來,用誠信不欺的態度完成它。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這表明「信」必以禮、義為前提,與禮、義相補充。孔子又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學而》)許諾的言只有符合於義,才能兌現。違背道義、禮制的,不必信守。

「五常」與現代人的生活世界

「五常」有草根性,是歷朝歷代志士仁人與普通老百姓內在的生活信念與道德律令。「五常」的內涵,通過蒙學讀物、民間諺語與故事、家訓、家禮等,通過家教與民間社會生活與信仰,滲透到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老百姓評價周圍的人,常說這個人「仁義」,那個人「不仁義」等。

現代普通中國人的內心世界中仍然有「仁義」,有「五常」。天津白芳禮老人,靠自己蹬三輪車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從74歲蹬到將近90歲,他省吃儉用,掙下35萬元人民幣,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

我們的廣大民眾,仍然信奉著仁義這樣一些最基本的核心價值。五常之德仍可以存於現代社會,化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為,化為對人類、民族、國家、社會、團體的奉獻精神。持守道義,主持公道,誠實守信,禮貌待人,言行一致,仍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當下與未來社會的發展,仍需要價值引導。面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等諸多問題,我們的傳統核心價值有著重大意義。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面,在人性修養、整飭官德吏治、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傳統核心價值觀仍有效用。仁、義、禮、智、信等價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與生命之中,只要我們有文化自覺,善於啟導,協調整合,仍然會成為我國發展的軟實力。五常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文化土壤!

(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相關焦點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這是因為,從宋代以來,在中國,仁義禮智被作為人的世界,弱肉強食被看作禽獸的世界;財產以均分繼承,職業並非世襲,義田、義莊相當普遍,同居共財視為美德。所以中國的社會倫理和社會組織方面都牢固地樹立了與弱肉強食相反的原理。他還指出,日本與中國差異很大,江戶時代是長子繼承的世襲階級社會,因而私有財產和職業意識得以確立,成為易於適應競爭原理的基礎。
  • 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仁、義、禮、智、信、勇都代表了誰嗎?
    《三國演義》主要是寫三個英雄對仁義道德天下蒼生的反串,書中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有眾多的人物,英雄豪傑多不勝數,那麼誰才能代表其中的「仁、義、禮、智、信、勇」呢?
  • 析字句義理 求正本清源
    全書抓住了二十餘主題:仁、義、禮、智、信、學、孝、命、天、道、德、忠、士、中庸、鬼神、為政、教育、交友、君子與小人、修養與觀人、孔門弟子、孔子自述等。作者選取了《論語》六成的內容,按以上主題,以類相從,予以梳導。這是一部十分優秀的講解佳作,可供學術界與讀者作為學習《論語》的入門書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書。
  • 郭齊勇:懷念劉述先先生——兼論劉先生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劉述先文集》出版之際(參見:郭齊勇:《劉述先文集》序言),公眾號特編發《文集》主編郭齊勇教授紀念劉述先先生文章。《劉述先文集》(十卷本),由郭齊勇、胡治洪、姚才剛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1月出版,系劉先生著作首度結集。
  • 晉商精神:以義制利、以利弘義
    士商合流的社會現實使得在對晉商發展作出思想、精神、學術和理論貢獻的同時代人中,有的是知名專家、學者,如袁繼成、傳山、戴廷栻等,而更多的則是出身於晉商門庭的儒者,如王現、張四維、渠本翹、喬尚謙、劉奮照、常贊春、李宏、孟步雲等。
  • 李翔海: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在歷史上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影響中華先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借鑑意義。「義以為上」的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義以為上」是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旨趣,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反對見利忘義。
  • 人民日報:弘揚「義以為上」的傳統美德
    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在歷史上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影響中華先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借鑑意義。「義以為上」的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義以為上」是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旨趣,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反對見利忘義。
  • 「老子」對「德、仁、義、禮」的認識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這一章是「德經」的開篇,也是「老子」在函谷關所著「五千言」道教學說的開篇。
  • 《仁王》DLC2「義的繼承者」評測8.5分 對陣日本第一兵
    DLC開始後進行了一段簡單的劇情講解  《仁王》遊戲本體的故事截止到「關原之戰」就早早結束了,之後第一個DLC竟然還拿伊達政宗那波瀾不驚的「故事」糊弄了過去。好在遊戲如今總算推進到了「大阪之陣」這一萬眾期待的正題,最近發售的第二個DLC「義的繼承者」正是圍繞著這場戰爭的前半部分「冬之陣」展開的。
  • 義重於利,欲利先行義
    義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它不僅是一種素質的體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在那會兒就已經出現了利與義的結論,我還是傾向於義的。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今天聊得這句「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是出自增廣賢文,這句金玉良言讓世人追捧,古人把這好似當成了以後選擇職業的指標,也利用此告訴人們應該學會的道理。當然這句話在古代封建制度有非常寫實的借鑑意義,只是現如今還是否有現實意義呢?
  • 告別700多年的洛州古鎮夫子廟,我記住了仁、義、禮、智五個字
    寺廟在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是具有一定信仰的人建造的啟蒙、傳承、傳播的集中場所,從而達到統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目的,即統一思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人物能像孔子一樣被世人所敬仰,為此修建了大量的孔廟。
  • 散文丨方富貴:說「義」
    說「義」文/方富貴義行天下,公正適宜,無所不及。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古往今來,義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共識。義也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行為標準之一。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猶如國與家、社會與個人、萬物與大道之理。一個人胸懷大義,則力量無窮,智慧無限。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獨一無二的方塊漢字,是古老悠久的華夏文明作為世界文明體系中唯一沒有間斷且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是有著鮮活生命力和創新力的文化內核。每一個漢字都蘊藏著豐富的信息、美感和情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基於漢字本身而產生的書法藝術和文化表達,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體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義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今天我們分享第三十二篇:《貴義》,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這一篇是講「義」的重要性的,那什麼意思,「義」在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中都有很多論述,尤其是儒家思想,那這個字到底怎麼理解呢?在《說文解字》裡「義」(繁體為「義」),代表我方軍隊的威儀,由「我」和「羊」字形組成。因為是代表己方,所以用「我」字形;因為「義」有犧牲、利他的意思,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所以用「羊」字形。
  • 儒家思想漫談,義是愛心的分配原則
    今天語言文字中,「義」的出現頻率也較高:「義不容辭」、「見義勇為」、「有情有義」等等。稍有文化基礎者都知道:義者宜也,就是應當去做的事。其實,仁與義是兩個高度相關的概念:仁是愛人之心,義就是愛的分配原則。    通則:由近及遠 仁是對生命的愛,單從邏輯上說也應當首先愛自己的生命。羊覓草、狼覓羊都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熱愛。
  • 《仁王》DLC2義之繼承者主線打法及獎盃稱號獲取心得
    導 讀 第1頁: 展開 《仁王》DLC2義之繼承者中有一些關卡的BOSS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玩家熟練掌握一些技巧才能順利通過。
  • 仁中取利,義中求財
    有道是「仁中取利,義中求財」,「不義之財取不得」,陳策對待財貨的態度可以用這兩句話來概括,這也應該成為我們對待財貨的態度。
  • 張載俠儒精神的意義——周月亮
    研究熊十力的郭齊勇先生培養出了丁為祥,算給俠儒續上了香火。千年來,張載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張載是個大人,這千年來差不多的人都是小的,孟子講:「體其小者為小人,體其大者為大人。」張載是一個真正繼承孔孟精神的大人,不問西東但從我心,在王安石當政時他不屈從,後來保守派當政他又不屈從,在貧困中與天地對話,這種精神也可以說是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