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漫談,義是愛心的分配原則

2020-12-15 柳葉刀

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仁與義總是相伴出現。今天語言文字中,「義」的出現頻率也較高:「義不容辭」、「見義勇為」、「有情有義」等等。稍有文化基礎者都知道:義者宜也,就是應當去做的事。其實,仁與義是兩個高度相關的概念:仁是愛人之心,義就是愛的分配原則。    

通則:由近及遠 

仁是對生命的愛,單從邏輯上說也應當首先愛自己的生命。羊覓草、狼覓羊都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熱愛。如果狼和羊相互愛的對方的生命,豈不荒唐。

除了邏輯,要知道愛是需要能量(熱情)的,特別是要付諸行動時更是如此。人不是太陽,沒有無限的光和熱可以普照萬物,人只是一個渺小的蠟燭頭,他的愛只能照到身邊一小片。所以,愛心只能「限量供給」。因此,就存在愛心的分配問題。

量力而行、由近及遠。 

孟子已經說得很清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請特別注意「以——及」這兩個字。就是說要首先照顧好自家的老人、兒童,然後(根據自己的能力)將關愛推廣到其它的老人、兒童。 假設一個貧寒人家的母不幸重病需要一筆巨額醫療費,這家的兒子東拼西湊了十萬元。兒子拿著錢到醫院一看,那裡還有九十九位與母親罹患同樣病症的老大娘。他應當用這筆錢給自己的母親治病!如果他將這筆錢均分,每位老大娘一千元,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生身之母。如果這個兒子日後發跡了,大可成立慈善基金專門醫治那曾經折磨自己母親的病症。再比如,一位母親只有一塊餅,自己捨不得吃給了孩子。看著孩子狼吞虎咽,多麼欣慰,她不會將這塊餅均分給身邊所有飢餓的小孩。用自己母親治病的錢資助陌生人,將自己孩子口中的食物奪下分給別的孩子,也許會被奉為道德楷模,但代價是扭曲了人的天性。儒家從不扭曲人性,儒家的規則是「過猶不及」,並不推崇過度寬泛的仁愛。 

本村與外村發生糾紛,向著本村或許被視為狹隘。但中國與日本發生糾紛時呢?地球人與外星人發生糾紛時呢?不狹隘,向著外星人嗎? 說來說去仁愛之心的分配原則就是以個體為中心劃一個個的圈子。越往外,愛心越稀薄,直至蕩然無存。 

總之,愛心的分配通則就是由近及遠、量力而行。一個普通人,能自食其力就算得上仁了;一個農民能照顧好自己和妻兒老小,還為社會貢獻少許「餘糧」就是可敬的仁愛之士;一個企業家,帶領一幹員工以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為謀生路途,足以無愧於天地。       

用「蛋殼理論」解決「斯密問題」   

被人們稱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其實是一個理論通才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對人性之的複雜有著深刻的認識。 他的《國富論》說「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由此引出「經濟人」理論。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肯求別人時喚對方的利他心不如起對方的利己心。與其對肯求對象說你多麼需要幫助,不如說幫助你對他有多大好處。 但在另一名著《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描述了人性的另外一面:有同情心、有正義感、具有利他傾向,由引出「道德人」理論。斯密的人性論被歸結為「倫理學上的利他主義者和經濟學上的利己主義者」,進而產生了所謂「斯密問題」。 其實,中國古代對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爭論已有最少兩千年。「蛋殼理論」可以解決這個困擾西方人兩百年、困擾中國人兩千年的問題。     

人類是自然之子。作為獨立的有機生命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道物理邊界將自己與外界分隔開來。邊界內是有限的原子、分子組成的生命世界,邊界外是無限的大千世界。透過邊界,兩個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個物理邊界就是我們的皮膚,正是它讓我們從大自然中「突現」出來。廣義地說,任何生命體都必然有物理邊界,沒有它連最低級的生微物都不會存在。人類在意識上也存在一種邊界,它是我們對外界認識和感受的總和,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識邊界可以被喻為蛋殼。 

水面上一枚的硬幣是因為水面趨向於保持「連續」而被託起的。就如水面要保持連續不讓硬幣切入一樣,人類意識的邊界也有這種保持連續的特性。意識的邊界是連續的,象蛋殼,給了我們精神保護,讓我們感到安全。 人類意識的形成象是給大理石染色,顏色從外層逐漸向內滲透。剖開石塊研究核其核心部分可以把握它的本質屬性,研究外層可以了解它的「經歷」。弗洛依德認為精神世界重要的東西都埋藏在深處,因而著意從意識的外層向深處挖掘。

換個角度從意識內部向外觀看邊界層(蛋殼)的形成過程也許更有意義。襁褓中,我們感知到母親、搖籃和育嬰室,意識到的東西少但足以形成連續的邊界層,它給了我們安全感。當「蛋殼」上出現了「破洞」,比如不見了母親或出現陌生人我們就會不安地哭泣。走出了嬰兒間,父母告訴我們周圍的一切,從日月星辰到車馬牛羊,我們還會好奇地主動提問。答案的有無遠比其正確性重要,只要有權威的解釋就可以令我們放心,比如雷公電母解釋了電閃雷鳴,讓我們的祖先在風雨之夜也能安然睡去……中國人更重視「維護」蛋殼的連續性,佛、道、儒,只要能讓人們意識的邊界層沒有破洞(女媧補天的神話喻意在此)、讓人們安心繁衍就行了,所以中國社會是超穩的。西方人摯著於「答案」的正確性,霸道的精神統制者只給出了一個答案,不容一點懷疑。對「答案」實在難在滿足的聰明人只好另尋解答,於是有了日心說、進化論等等。   

每個時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蛋殼」,但大家各自的蛋殼的「半徑」不同、組成「材料也」不盡相同。一個極端狹隘、自私的人,蛋殼會很小,只有自已的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等,他不關心任何其它的人和事,因為這些都在他的在「蛋殼」之外。一個現代都市打工族,他的「蛋殼」由自己的至愛親朋、工作、社會保障、健康、房產等構成,他多半會很「顧家」、在親友眼裡是無私的「道德人」。但在在外人看來他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徹頭徹尾的「經濟人」。 「人皆可以為堯舜」說明人都有仁的天性,但其「仁」止於「蛋殼」,也就是說一個人表現為善還是惡要看他面對的人和事與「蛋殼」的相對位置。這與上文所說,愛心由近及遠的分配原則完全吻合。 

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青年不看好萊塢大片(為國家節省外匯),民眾向國家捐獻黃金表現的是利他主義、集體主義。但不看「大片」、不在乎好萊塢的興衰是豈不是利已的、本位主義嗎?。用蛋殼理論可以很容易地解釋這個問題:好萊塢在韓國民眾的「蛋殼」之外。

中國古代關於人性善與人性惡的爭論以及斯密難題都可迎刃而解了。  

任何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組織必然要使其成員將集體利益成為各自的蛋殼的組成部分。比如,員工公司對自己供職的公司有了感情,企業成為他精神世界中不能割捨的一部分,他就會在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成全集體。據說日本公司不景氣時許多員工主動要求「下崗」以減企業負擔。中國的根本問題人在於:多數人的蛋殼就是自家的防盜門!   

義隨時代而變遷   

仁是對生命之愛,是所有生命體都具有的本能。義是愛的分配原則,是隨時代而變遷的。在古代,不單食國君傣祿者要「賣命」,「義僕」也要為主人犧牲。因為古時生產力不發達,大多數人在生死線掙扎,國君或主人對臣下或僕從有活命之恩,說白了命是人家給的必要是就得為人家拼命。

今天老闆與員工的關係與古代君臣大已經大不相同,如果哪個老闆要求員工為他犧牲生命,這個老闆會被視為「黑道」或「邪教」,是「不義」的。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 「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才是正道
    儒家認為,只有能夠合理分配利,才是義。所以儒家說「見利思義」儒家思想中的義並不排斥利,如果利分配得不合理,取與不取都是不義。那麼如何去拿捏義與利之間的分寸呢?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在戰國時代捍衛儒學並發展儒學,成為亞聖,所以稱孔孟之道,也叫仁義之道。可見仁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孔子只講仁與義,仁義聯稱還是孟子的創造。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企業作為追求經濟效益的獨立經濟主體,不能堅持唯利益論,而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自覺踐行企業道德責任,更好服務社會,因此,將傳統儒家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傳統儒家「仁愛」思想的要義一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去愛護他人。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將人的因素置於首位,一切以「人」為中心。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首先,簡要來了解一下孟子,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東鄒城人,他是子思的學生,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一生學習孔子儒家思想,也實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樣,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各國,希望他們能接受自己「仁政」的治國理念,但實際上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末期,仁政思想很難得到大家的真正實踐,所以可以說終身不得志。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儒家思想與晉商經營倫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晉商的長期經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倫理,而在此經營倫理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    在儒家思想中,誠信是道德規範、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為人謀而不忠乎?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為一種秩序理論,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範圍的事務。因此,就內在地需要發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書·洪範》篇中有這樣的提法:「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如果我們把這些指導原則置放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理論維度中細緻考量深入分析,我們即會發現其中有些原則所折射出的思想與傳統儒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極具儒學理論淵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做有德君子而不做只知追求一己私利的小人,正是儒家對人的基本要求。為此,儒家一方面明確提倡「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另一方面也明確反對見利忘義、「放於利而行」。第二,肯定合理之利的正當性。由於儒家從成人、重德的基本要求出發,充分突顯了義的首要性,而且從孔子起就開創了「罕言利」的記錄,加之孟子有「何必曰利」的說法,董仲舒留下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記載,宋明理學家也嚴辨「義利」,這就易於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儒家只重義而排斥利。這一認識並不符合實際。在提倡「見得思義」而反對見利忘義的基礎上,儒家肯定了合理之利的正當性。
  • 敬畏生命,捨生取義,談儒家思想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中的作用
    黨的正確領導及政府有力的管控措施當然是主因,除此之外,個人認為,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亦深深影響著國民的行為。首先,儒家敬畏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早在兩千多年前,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先哲就已經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價值理念。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顯然,後來的儒家不只是在「數度」方面傳承了「內聖外王」之道,也在義理方面進行了發展,不僅僅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林安梧: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
    2013年9月11日,「仁愛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著名學者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安梧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的學術報告,以下是林安梧的文章摘要:一、「儒者,柔也」,「楺也」,是生命的調理、教養、生長、育成。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對周易文化設計思想的內在承繼——論《墨子》的義利觀設計思想
    「義利之辯」在先秦諸子思想中是一個重要問題,各家在此問題上有很大爭論。儒家的總體傾向是將義與利對立起來。一方面,義與利有可能存在矛盾,但實際上儒家更願意將這種可能性設想為絕對性。在這方面孔子還相對公平和客觀,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3]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 儒家文化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儒家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義就是其本意,不偷盜。當然儒家的義擴大化了其本來的意義,為匡扶大義。義是什麼?為何和匡扶有關?義就是守護。所以仁本身是愛,仁不是義,但是守護仁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