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20-12-25 光明網

  作者: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副教授,博士 陳明海

  內容摘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實際,提出的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經分析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指導原則所折射出來的思想是淵源於傳統儒學思想,是對傳統儒家哲學中「天人合一」、「中道和諧」、「以民為本」、「萬物一體」思想的傳承、創新、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關鍵詞:儒家思想 新時代 生態文明 建設原則

  Abstract: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a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losely combine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green water and green hills are Jinshan and Yinsha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nclusive people's well-being, mountains, forests, fields, lakes and grasses are the life community" are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 and ar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armony" i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s of "using China", "people-oriented" and "all things in one" are engraved with the marks of the new era and shine with the brilliance of the new era.

  Keywords:Confucianism ;New er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開發自然以及與自然的一系列活動中,能夠有意識地保護自然,努力營造人與自然的良好關係,是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竭力建設美好生態體系和良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良好關係,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體系,從而形成一方面能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會危及子孫後代發展需要的一種可持續發展前景,這是一個巨大而又有著深遠影響意義的進步。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科學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在山川土地動物植物生命共同體中的正確地位。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進入新時代,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雖有明顯改善,但生態文明建設依然面臨問題。為了適時有效解決新時代生態體系和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現實的和可能的困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指導原則。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並發表了《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這些指導原則緊密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創新性、全球性。如果我們把這些指導原則置放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理論維度中細緻考量深入分析,我們即會發現其中有些原則所折射出的思想與傳統儒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極具儒學理論淵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價值再現

  自古以來,在天人關係問題上便存在兩種認識:「一種是人與自然不分,稱之為『天人合一』;另一種是人與自然相分,稱之為『天人相分』。古代中國與西方在天人關係上形成兩種不同的認識。」⑴最初,西方在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上,把人與自然混為一體。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在古希臘文化中,人與自然不分,當時的「物活論」就是把人與自然、思維與存在合為一體。柏拉圖的「理念論」中依然存在人與自然不分的因素,但是他更多地從認識論的角度講理念是知識的目標,是真理,而不是意見的對象,從而開西方「天人相分」思想的先河。明確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並確立「天人相分」原則的是笛卡爾。黑格爾是西方「天人相分」思想集大成者。從此,「天人相分」思想成為西方在人與自然關係認識上的主流。

  中國哲學的每一個體系都少不了對天人關係的反思和探究。所謂天人關係,就是人和天道的關係。儒家的最高理想就在於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人道兩個獨立體制的統合。直到春秋戰國,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天人相分思想並沒有取代天人合一思想而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儒家學派開創者孔子以及被稱為「亞聖」的孟子都主張天與人是相通的,但他們所說的「天」是有道德的,人稟受天道,人性才有道德意義。孔子認為,人的仁的本性是與天命相一致的,人性就是天性。人若能盡其性,就與天合二為一了。「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所謂「誠」就是「實」,真實無妄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能夠無妄地按其本性來生活,那麼他就能夠明白天道的內涵。而其他的人的性、萬物的性,都是稟賦天道而生,跟自己的本性是內在相通的,所以明白自己的本性,也就能夠洞察他人和萬物的本性,於是就能對世界的本來面目有了徹底的了解,從而能夠自覺地促進自然的化育。《中庸》認為天道、人性、物性,都是以誠貫通的。人能夠與天地參,並能主動地參與天地化育的運程,就是因為人道也具有和天道一樣的「誠」,都是真實絕假的存在,都在進行真誠的永不停止的生命化育活動。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其所表徵的即是天地自然的永無止境的造化能力。孟子也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路徑。「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人心和性是與天相通的,在孟子看來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到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論成為佔統治地位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論。儘管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關於天人關係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認知和觀點,但天人合一的主流地位沒有被撼動,到宋明理學時代,天人合一理論發展到高峰。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論在中國文化的整體結構中,它位於深層架構,「它包括宇宙論、價值論和認識論多方面的內涵,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色。其核心在人與自然的統一,即人與自然的相通、相似,和諧共生。」⑵在思維的方式方法上,它和西方世界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認知方法迥然有別,其主張體與用合一、心與物一體,這是一種樸素的認知世界的方法,把人類與自然各自呈現的價值功能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若從哲學層面來看儒家的環境意識,那麼在這個層面上,「天人合一」這個儒家以至於整個中國哲學中的傳統命題就具有豐富的生態意義,「在當代環境問題的形勢下,天人合一顯示出了巨大的生態價值,表達著儒家對人和自然和諧關係的嚮往和追求。」⑶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所彰顯出的價值觀,不僅是指向社會,而且也是指向生態。在整個儒家學說的價值體系中,仁和禮是其主體構架。仁是內在的精神,禮是行為準則和規範。禮所昭示的是一種和諧穩定的秩序,即人和自然共處的和諧穩定的秩序。天人合一論與生態倫理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互聯互通的,一方面認同人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必然認同外部世界萬物的價值。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是高度默契,也是高度一致的,都應是保護的對象和範圍。 「客觀地說,儒家文化的確比西方現代文化更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⑷

  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生態環境、能源資源等相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已絕不是單憑科技或政治手段所能迎刃而解的,必須要從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兼相融的視角來進行分析研究,必須要從人、社會、自然三位一體,共同進步發展的高度來覓得問題徹底解決的辦法。在生態體系生態環境的治理建設中,前人留下的一切成果都是我們可以借鑑利用的重要外援。傳統儒家學說「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思想呈現出的豐厚智慧理應得到進一步的利用,為中國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服務。所以,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已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其實即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價值發掘。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儒家「中道和諧」智慧的價值認同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中庸是儒家倡導的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中庸的本義是以中為用,或以中作為常道。中庸之道就是主張什麼事都要「適度」。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名;庸也,平常也。」(《中庸章句·題解》)中庸就是天下之正道、常理。需要提出的是中庸又稱為中和。朱熹說「以性情言之,謂之中和;以禮義言之,謂之中庸。其實中庸、中和都是不偏不倚、折中、適中之意。」 (《中庸章句·題解》)中和從性情方面講,中庸是從禮義方面講。二者角度不同,意義相同。所以,在儒家經典中,中庸與中和常常相互替代使用。⑸

  在現代生態學看來,生物維持生命的過程也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攝取各種物質加以同化並將異化了的物質以一定方式排洩到自然環境中去的過程,物質由此在生物和環境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過程,這是生物和環境之間聯繫的基礎和最基本方式。我們的祖先在與外部自然界的交往和鬥爭中,形成了大量的生態學思想,比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典型地代表著我國夏商周至春秋時期的生態學水平。注重「和」的儒家認為,雖然事物之間有不同的屬性,但這不同屬性事物之間能夠形成統一性,表現彼此之間和諧的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往往就能諧生出新的事物。然而性質相同的事物,無論怎樣排列組合也不會產生新的事物,因此反對棄和求同。對這種思想進一步發揮,有的肯定了不同性質事物的和諧關係,有的卻直接把「和」的理念提升到萬物生成的境界。而與和諧觀念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則是儒家的中道思想,其認為「過」和「不及」是兩種極端現象的表現,都是不可取的,從而把儒家「中和」思想看作萬事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只要遵循這樣的法則,那麼就會形成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局面。儒家中道和諧思想認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周易》)乃是人生最高境界。這種思想雖不是正面闡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但在譬喻勾連之間彰顯出應該尊重自然,力求生態平衡的光輝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闡釋了發展經濟與保護自然的關係。我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要恪守「中道和諧」思想,秉持適度原則,堅決杜絕亂採濫伐、採伐無度,為了眼前利益而斷子孫後代發展之路的現象。要強化綠色意識,牢固樹立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謂「綠色意識」指的是人類應該做到像綠色植物一樣,從自然中獲取最終又回饋自然,這樣更有利於維持生態平衡,從而達到讓經濟、環境和生活質量彼此促進相互協調。所謂「綠色營銷」,指的是生產主體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獲取的相關利潤。所謂「綠色消費」即消費要適中適度。「天人協調的綠色意識及其表現——綠色營銷、綠色消費,指示著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以高效、低能、少汙染以至無汙染的生物方法、綠色技術取代高能耗、高物耗、高汙染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達到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協調互濟。」⑹由此觀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其實質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首先明確的是我們必須要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消除貧困,提高生活水平。但是,可持續發展主要明確的是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環境和發展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是為了發展可以犧牲環境抑或發展和環境應辯證的統一?我們認為環境和發展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相互成就的。發展會給環保提供更好的資金與技術,而環保的水準也是衡量發展程度與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發展需要環境的支持,而歸根到底,能否永續地發展就要取決於環境和資源的永續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從環境和資源的視角提出的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戰略思維,這種思維旨在明晰環境和資源的承受力對發展速度與進程的影響以及發展對真正提升人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理論上戰略上終結了相當長世間以來把發展和環境資源保護徹底對立、形成各自為戰、視彼此為壁壘障礙的錯誤看法,並清楚地表明它們之間應該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關係。

  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傳統儒家思想中皆有所含括。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的思想就是儒家關於保護動物資源的代表。孟子被譽為「中國最早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思想家」。⑺他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孟子·盡心上》)這兩段話明確地闡釋了今天看來尤其寶貴的生態主義思想、環境保護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孟子看來,要做到環境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取之有制,二是取之以時。取之有制,即人們在向自然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時要有節制,不能過度,更不能浪費。取之有制是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措施。取之以時,意指在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時要按照季節時令的要求。這更是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舉措。

  綜上所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充分彰顯了對儒家「中道和諧」思想的價值認同。

  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儒家「以民為本」思想的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社會廣泛流傳著「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這個思想最早由夏朝的開國君主大禹提出。他說:「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虞夏書》)民眾只可接近,不可怠慢;民眾是國家的根基,這個根基牢固,國家才會安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書·皋陶漠》)讓天為民的目的服務,把民提到天之上。荀子所言:「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都是強調民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作用。

  在儒家中,第一個真正認識到民的價值與作用的思想家是孟子。孟子對民的認識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這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是一個最富有民本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政權的重心,君與社稷皆為民而存在。孟子把政權的根據歸結為天,而天意即是民心,天意通過民心顯現出來。由此,孟子進一步認為,政在得民。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簍上》)對於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侯外廬先生對此作了評價,說這個理念是一個「輝煌的命題」⑻這個理念告訴我們,百姓應該是最終關愛的目標,百姓的利益是最高的利益,任何時候不容損害。和百姓相比,對國家前途命運起決定作用的神靈都是次要的,遑論國君了。在百姓、社稷、國君三者關係中,國君地位是最低的。另一方面孟子提出了得民心須施仁政。孟子認為仁政的主要內容是制民之產,省刑罰薄稅斂。他說:「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又說:「民之為道,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這是說,為政者首先制民之產,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真正做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在孟子看來,要得民心,除了要讓人民飽衣暖食,還要加強教化,使人明人倫,了解孝悌之義,真正懂得君臣有義,父子又親,長幼有序。

  在現代社會,各層各級的官員都是由納稅人的錢養活的。人民納稅供養官員,是為了讓他們幫助公民處理公共事物。公民與官員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本質上,官員屬於人民的公務員。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基礎上又有更進一步的要求,要求領導幹部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和勤務員。「無論是從共產黨人的宗旨,還是從現代社會的契約關係來看,中國古代「官以民為本」的執政思想在當下都有極大的生命活力。」⑼

  人心向背,決定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盛衰,這是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凝聚人心,贏得民意,除了堅定民本執政理念外,我們還要做到情繫於民,增強公僕意識。首先,要真正意識到我們的衣食父母是誰?是人民。我們為了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人民提供的。因此,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唯有這樣,才能對人民群眾具有真情實感,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其次,要真正理清民與官的主僕關係。過去,一些為官者由於淡化民本施政理念,在處理主僕關係的問題上總是本末倒置,他們心裡想的以及行動上表現出來的恰恰是自己是主人,人民則是僕人。這是違背人類發展規律的。如果要真正滿懷對人民的赤誠之心,用真情為人謀福祉,就必須遵循社會客觀規律,把人民當作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公僕。最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謀利為民、造福為民作為為官之道的根本價值取向和終極目的,走好群眾路線,把人民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再次表明,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人民」二字系在腦海、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中。面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恪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原則,真正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凸顯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價值取向。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儒家「萬物一體」理念的價值旨歸

  儒家「萬物一體」思想始源於「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宋明時期的理論建樹。儒家「萬物一體」理論建構歷經原始儒學、董仲舒「天人感應」「天人相類」說直到宋明時期儒家「萬物一體」思想的發展與流變。

  宋明儒學體系中,最先提出「萬物一體」理念的是張載。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張載在此從事親的角度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以致達到尊老愛幼,博愛天下。程顥則進一步提出了「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主張。他強調:「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二程遺書》卷二上)而把「萬物一體」思想作出充分闡釋和解讀的則是明代儒學大師王陽明。他以致良知為其理論之本來論及萬物一體。其萬物一體之說是基於「仁心」之視角。「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祈合和暢,原無間隔。」(《王陽明全集》卷五)他認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心」是每一個人都先天具備的心的本來狀態。人們如果能夠恢復這樣的本心,就能夠達到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就在於其能達此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也就是「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王陽明全集》卷五)

  儒家建構「天人合一」以及「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論主張其終極目的是為了倡揚人的主體道德價值,進而強調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道德責任。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論述的「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是故見孺子入井,而必有怵剔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王陽明全集》1057頁)王陽明側重生命主體間的感情交流,他認為天地之間人是中心,作為萬物之靈,人應該具有仁愛與同情之心,這種同情心,可以使人超越人我之分,物我之隔,走向個體間的統一。在此意義上,仁愛惻隱之心即構成了打通個體間關係的情感基礎。王陽明堅信,如果每一個體都能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將惻隱親仁之情普遍地運用於天下萬物,那麼便可逐漸實現萬物一體的願景了。在王陽明看來,惻隱同情之心是達到萬物一體的有力支撐,有了它就可以消弭人我之隔,這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理論視點。當王陽明將同情心作為溝通時的重要心理情感基點時,其主要目的就是強調在交往時應秉持仁愛原則。從這個視角來看,「仁道原則的基本精神在於尊重和確認每一個體的內在價值,它既肯定個體自我實現的意願,又要求個體間真誠地承認彼此的存在意義。」⑾孔子憑「愛人」詮釋仁,孟子以惻隱之心為仁之端等等,都突出了對個體自身價值的重視。王陽明將仁愛惻隱之心作為實現萬物一體的有力支撐,雖然顯得有些抽象,但也表徵著仁道原則在人與人交往溝通中的導向作用,它對於管控把利益作為為溝通交往原則的錯誤傾向,有著極其重要理論價值和意義。

  儒家哲學是道德哲學。基於仁道的情感認同維度來審視世間萬物,則萬物為一體。這裡的「一體」若從儒家道德哲學層面來界定,其實質也就是「生命共同體」、「道德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即是把人之外的世間萬物看作與生命主體之人一樣具有生之內質的生命一體化範圍。道德共同體,其是指人類應該道德地對待的世間萬物的範圍。生命共同體與道德共同體在內涵上具有一致性和趨同性,生命共同體即道德共同體。在儒家哲學中,「道德共同體的範圍本來就包括動物和植物,直至無機物如泥土瓦石之類。」⑿在儒家《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等經典典籍中,都構建著有道德地對待動物植物山川大地的系統思想。從張載的「民吾同胞,物我與也。」到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直到王陽明的「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些都表明儒家哲學的道德共同體應該包括整個自然界。在儒家哲學中,道德共同體也是一個具有本體基礎的形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這也表明儒家道德共同體包括天地萬物的本體基礎。「從道德共同體範圍來看,儒家哲學本質上就是生態哲學。」⒀「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表明,在當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上升到儒家哲學層面即道德共同體意識。必須要強化全局觀念,千方百計多措並舉,統籌兼顧,點面結合面面俱到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鑑上所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原則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究其實,乃是儒家「萬物一體」理念的價值旨歸。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緊密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實際,提出的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通過梳理和分析,其淵源於傳統儒家哲學思想,是對傳統儒學思想的傳承、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新、楊朝明、劉德增、楊守森:中華傳統文化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4月第1版,340頁。

  2、趙載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18頁。

  3、張雲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2頁。

  4、喬清舉:儒家生態思想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9頁。

  5、孔慶明、陳秀平:中國儒家文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68頁。

  6、趙珍:生存與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158頁。

  7、趙士林:中國傳統文化開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第1版,67頁。

  8、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392頁。

  9、祁志祥:國學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第1版,97頁。

  10、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11、楊國榮:王陽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76頁。

  12、喬清舉:儒家生態思想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19頁。

  13、喬清舉:儒家生態思想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21頁。

  14、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關鍵詞】誠信  思想教育  儒家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既不能實現自我價值,也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認為,「根本大計」這一提法,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地位的新宣示,推動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認知發生歷史性變化。
  • 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聚焦】河北省塞罕壩林場,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是人類改造自然,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創舉!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奇蹟,帶給生態文明建設什麼啟示?【推薦閱讀】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編者按:早在2003年,習近平同志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意蘊
    人類目前的生態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而且是觀念問題、價值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正是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著力建設生態文明。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錢俊生: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密集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這裡概括八個方面。  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系統完整的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內容豐富、內涵深刻。
  • 深圳鹽田: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邀請中國工程院專家為深圳市鹽田區生態文明建設出謀獻策,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在深圳全市率先提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的目標,以此帶動產業低碳發展,促進民生福利改善,提升居民文明素質,優化城區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  加強組織保障。建立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機構和人員配置,保證各項生態制度能貫徹執行。全面鋪開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統籌推進深圳市鹽田區生態文明建設。
  • 天津: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天津北方網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天津「十四五」期間,包括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內的「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要取得重大進展。天津持續用力,在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擴大區域環境容量生態空間上展現更大作為。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各標段內,工程車輛正在加緊鋪設種植土,為最後1萬平方米的冬植做準備。
  • 王東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
    原標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 河北日報訊(記者四建磊)8月15日至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到承德市調研檢查。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防貧工作,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坐落在青山環抱間的承德市隆化縣拾莓有稻草莓產業園,通過發展草莓種植、休閒採摘、萬壽菊深加工等產業,帶動周邊500戶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也正是在這項偉大工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享譽四海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開創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國先河,也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發展範式。針對浙江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天人合一 走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關注環境保護,要能夠保護好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們非常突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做客光明網《理論面對面》節目時這樣說。她認為,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這條道路上,中國一直走在前列。
  • 田錦塵: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面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三期疊加」的關口,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原則」,切實擔負起保護「中華水塔」、當好地球衛士的重大責任,以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為基礎,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為目標,加快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企業作為追求經濟效益的獨立經濟主體,不能堅持唯利益論,而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自覺踐行企業道德責任,更好服務社會,因此,將傳統儒家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傳統儒家「仁愛」思想的要義一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去愛護他人。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將人的因素置於首位,一切以「人」為中心。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一
    為充分展示70年來的偉大曆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即日起,本報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專題報導,本報記者將通過蹲點採訪報導,挖掘新時代青海乾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的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 錢易:天人合一 走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nbsp&nbsp&nbsp&nbsp錢易:天人合一 走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nbsp&nbsp&nbsp&nbsp光明網訊(梁澤運 陶媛)「改革開放,我們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王夏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十四五」怎麼做?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 2017年儒家十大熱點
    (四)對「大陸新儒家」的評議繼續深化,「新康有為主義」隱然成型2017年,「大陸新儒家」依然受到各方關注。張旭、曾海龍等學者闡明了作為「新康有為主義」的「大陸新儒家」的發展脈絡、現代性主張及其與現代新儒家和早期「大陸新儒家」的思想差異。
  • 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
    如果說孔子的生態意識只是要求有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的話,那麼戰國時代的儒家人物如孟子、荀子等則主張生態系統的平衡。  □ 顏炳罡  天人合一是當代社會頗為流行的學術術語。這一學術術語之所以廣為流行,是因為這一觀念既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又顯示出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特有方法,總之,這一術語代表或體現了中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