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意蘊

2020-12-13 人民論壇網

人類目前的生態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而且是觀念問題、價值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正是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對人類農業文明及近三百年來的工業文明的反思,是對當今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直接回應,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時代精神的現實表達。

生態危機的直接體現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其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就是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它把人視為宇宙的中心、自然界的主人,進而是判斷萬物價值的唯一標準,從而造成人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破壞。與此不同,儒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雖然天地之中的人「最為天下貴」,但人要「為天地立心」,肩負起參贊和輔助天地萬物化育的道義責任。儒家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是系統的、深層次的、哲學性的,這種認識集中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儒家如何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儒家認為「天」既是剛健有為、生生不息的本體,是生育人類和萬物的總根源,具有超越性和精神性,又是由理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總和及其運行的總體過程,具有現實性和物質性。「天」的這些內涵與現在人們使用的「自然」概念比較類似,廣義的「自然」是先於人而存在的,也是人與萬物共同生存的根基;狹義的「自然」是不包括人在內並與人相對待的天地萬物的統稱。

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儒家認為,「天」具有生生不已的創造性力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飛潛動植、草木瓦石,包括人在內,這些存在者構成了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而統一的基礎就在於一氣流行。宇宙間萬物的消長盈虛、生滅不已均是一氣流行的體現。這種流行決定了人與萬物的一體性以及世界的有機整體性。先秦儒家強調「仁」是人之為人的精神標誌,仁者不僅要愛人,而且只有擴展到愛物,才是仁的最終完成和實現,這是把人類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關懷擴展到天地萬物。孟子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周禮·大司徒》曰:「仁者,仁愛之及物也。」宋明理學家進一步提出了「萬物一體」的觀念。王陽明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這表明,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是道德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

人在自然界中最為尊貴。人雖然與萬物同源、同構、同質和同體,但人不同於萬物的地方在於人的靈明和良知,人得天地之秀氣,故成為天下之最尊貴者,人就是「萬物之靈」。人的出現可謂是自然界運化中最具意義的重大事件,使得自然界的價值由潛在的變成現實的,因為只有人才理解自然過程的意義並積極參與到自然的演化過程中去。《禮記·禮運》第一次明確提出「人」是「天地之心」的觀念,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都明確提及這一點,這是儒家對人類在自然界中所處位置的一種價值定位。荀子曰「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周易外傳》曰「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類應該擔負起照管天地萬物的責任,幫助他人和萬物實現自己的本性,做到「參贊天地化育」,如此方不愧於「萬物之靈」的稱號。

自然或萬物各有其內在價值。人和物都是由天道演化而來,都是天地化育之結果。萬物構成了天道變化進程中的一個環節。因此,萬物的價值根源於天,而不是由人的主觀性及其存在目的所能夠賦予的。雖然萬物能夠為人類所利用而具有工具價值,但自身更本質性地擁有內在價值。對生命體而言,其生長、發展、持續和繁衍,實現自己的生命本性就是它內在的最高價值;對非生物而言,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以便作為自身而存在,構成天道變化的組成部分就是其內在價值,是它對自然本身的價值。

人與自然存在共生與對待關係。從天道的角度而言,人與萬物都處於氣化過程的某個環節,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賴、統一於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可以說,人與萬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義上處於共生狀態。如果人類承擔起對天地的道義責任,將會使人與自然實現一種自為意義上的更加繁榮的共生狀態,其理想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從物的個體性和特殊性出發,雖然人與萬物共為一體,但二者存在對立的關係和利益上的衝突。《周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都在氣的運行過程中獲得自己的規定性和同一性。在氣化過程中,每個個體要實現自己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提供的各類條件,故萬物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和敵對的對待關係。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儒家認為自然向人類呈現出兩個面向,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運行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從同樣的規律,這是人類可以感知、學習和效法的。二是天的「神化」的一面,自然萬物相互作用方式、機制具有神妙性和不可測度性。「神」是對變化的狀態與性質的描述,同時也可視作自然界變化的動力,那是陰陽之氣自身所具有的一種能動性力量。這種力量條貫暢達,流行於在自然萬物之中,形成一切生物及其生命過程。在今天看來,自然界中生態系統的演化和生態危機的發生仍然是以一種我們還沒有充分理解的機制在進行。對自然的佔有和控制一定會帶來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報復,就此而言,孔子所言的「畏天命」仍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就應尊重事物固有的性質和發展規律,不戕害萬物的生命,讓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順應自然就要順應自然變化發展的時序和節律,春夏秋冬和日月、晝夜、寒暑的推移、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都是通過「時」來體現的。儒家理解的「時」就是自然的律令、氣化的順序和場景,並非是純物理意義上的抽象時間,而是有具體規定性的體現天道的時序和時節。《周易》從哲理方面說明了人要做到「時中」並「與時偕行」,而《禮記·月令》則具體規定了當政者每月應該做的事情。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需要不失其時,砍伐、捕撈等活動也要遵守時節,這是對大自然規律的一種順應,也是基於此而對萬物的合理保護。

合理地利用自然。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不得不取用萬物以作為自己的生活資料,但萬物的一體性要求人們對萬物的取用必須是合理的、有限度的。在取用萬物的情景、次序、程度和心態上,應當體現出由人與萬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所帶來的理性考量和價值關懷。儒家主張仁愛萬物,又主張愛有差等。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宴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與此同時,人在利用自然時應保持一種泛愛萬物的共同體意識,有此意識,人的自我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大我。宇宙之內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內的事情,「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這種仁愛之心能促成人類肩負起應有的道德責任,做到愛萬物與有節制地取用萬物的統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責編/周素麗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 2016年04月04日 10:12 來源:貴州文史叢刊 作者:張新民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先秦天人合一說的解讀
  •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本課主題】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孔孟卻表示不知情?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說法很多,一般認為最早是莊子提出來,但道家後繼無人,道教卻走上了修仙煉丹的道路,最後也沒能發揚光大。其它各家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直到漢武帝時期。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讓他覺得太寬鬆,權利不夠集中,於是下詔徵求所謂的治國方略,這時候儒家看到了希望。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帝制神學體系。他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 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
    如果說孔子的生態意識只是要求有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的話,那麼戰國時代的儒家人物如孟子、荀子等則主張生態系統的平衡。  □ 顏炳罡  天人合一是當代社會頗為流行的學術術語。這一學術術語之所以廣為流行,是因為這一觀念既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又顯示出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特有方法,總之,這一術語代表或體現了中國性。
  • 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本報記者 欒姍  劉洋    8月24日,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2014年會學術論壇——「儒家的現代轉化」在嵩陽書院舉行。    蒼勁的將軍柏下,海內外學者攜帶著述、「桃李」,回到先人遠足前的學堂,展開一段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對話。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所謂天人關係,就是人和天道的關係。儒家的最高理想就在於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人道兩個獨立體制的統合。直到春秋戰國,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天人相分思想並沒有取代天人合一思想而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儒家學派開創者孔子以及被稱為「亞聖」的孟子都主張天與人是相通的,但他們所說的「天」是有道德的,人稟受天道,人性才有道德意義。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其對於「天」「人」關係的探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也是最為全面、深刻的。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學說。他認為「天」是與「人」相對立的自然世界,但是「天」與「人」又有關聯。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世界是「人與天地參」。「三(參,即叄)」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在中國的古人看來,「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很多人以為這個概念是道家提出的,其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孔子,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 董哲仁: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現代生態學的哲學基礎應該追溯到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現代西方佔主導的哲學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類中心主義」,這些哲學理念與現代科技進步相結合,強化了人們「徵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識。當代出現的生態危機和資源枯竭迫使人們通過深刻反思,認識到只有樹立「天人合一」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才有可能使人類擺脫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浙江省「最具」儒家古韻古鎮,八卦水系彰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提起「水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它是世界的代名詞,特別是江蘇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是江南的代表性河流,江南的每個古水鄉都有它的特色,他們的建築結構都很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些江南水鄉古鎮富聲鼎鼎,建築足球也處處顯示富貴,事實上有一種浙江的景色,其景色不亞於江南,而且其建設構圖是浙江儒教文化最古舊的古城,表現出儒教哲學思想特別是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