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2020-12-13 人民網環保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孔子明確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荀子把對山林川澤的管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作為「聖王之制」的內容,要求砍伐和漁獵必須遵守一定的時節,並規定相應的「時禁」期,以保護生物和資源。儒家認為,對待天地萬物,應採取友善、愛護的態度;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隨意破壞、浪費資源,就會損害人類自身。孔子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孟子主張把人類之愛施於萬物。他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進一步闡發了愛物的思想,他說:「此心愛物,是我之仁;此心要愛物,是我之義。」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有益啟示,那就是在發展經濟、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同時,必須注意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把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與生產力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與生態環境運行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開發自然、利用資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當前,我們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可以借鑑儒家所倡導的取用有節、物盡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在技術層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決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生態危機的實質是文化危機。人類要克服生態危機,繼續生存下去並進一步繁榮發展,就必須拋棄以人類為中心、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理念,反對盲目強調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對為所欲為地徵服和掠奪自然。在這個問題上,儒家主張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資借鑑的理論資源。

  當然,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要和當代社會相適應,還需與當代生態倫理學和環保理念結合起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包含著諸多超越時空限制的合理內涵,這些符合客觀規律的成分不會隨時代和地域的變遷而過時;同時,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也存在歷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們要根據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發展的實際需要,促進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思想與晉商經營倫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晉商的長期經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倫理,而在此經營倫理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    在儒家思想中,誠信是道德規範、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為人謀而不忠乎?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意蘊
    人類目前的生態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而且是觀念問題、價值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正是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著力建設生態文明。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除了闡釋方法的差異而產生的不同認知之外,更為突出的是現實需求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雖有明顯改善,但生態文明建設依然面臨問題。為了適時有效解決新時代生態體系和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現實的和可能的困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指導原則。
  • 「信義講座:儒家倫理的現代經濟使命」在北京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教授,臺灣信義集團的董事長周俊吉先生參與了之後的主題對話環節,共同圍繞「企業倫理與儒家傳統」一主題表達了各自的觀點。講座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倪培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出席並致辭歡迎孫震及周俊吉先生一行,著名學者劉夢溪教授也應邀出席了活動。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關鍵詞】誠信  思想教育  儒家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既不能實現自我價值,也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 從《四書》引文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產生
    他的解讀,更多的是從現實的實際情況出發,為東方文明所用。所以這種傾向也影響了梭羅。梭羅認為東方的許多比現代西方哲學更深刻地討論生命及其崇高性。在梭羅的人生經歷中,遠東儒家傳統哲學給了他思想上突破的機會。
  • 善生經的倫理思想
    善生經的倫理思想──兼論儒佛倫理思想之異同  王開府  一、前 言   本文目的在探討佛教經典《善生經》所呈現的倫理思想,並與儒家倫理思想比較,略論儒佛二家倫理思想之異同。日本學者平川彰認為《善生經》指出了「在家者的修行」[i],特別值得在家人重視。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企業作為追求經濟效益的獨立經濟主體,不能堅持唯利益論,而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自覺踐行企業道德責任,更好服務社會,因此,將傳統儒家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道德責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傳統儒家「仁愛」思想的要義一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去愛護他人。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將人的因素置於首位,一切以「人」為中心。
  •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與自然矛盾  中國的儒家哲學思想對解決今天人類社會以及個人的身心性命也許仍然是有意思的。為此,我想簡單談談「儒學」對當代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它和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塑造是不是也有些關係。  下面我對儒家哲學關於「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內外合一」做點介紹,也許可以為企業家提供一條從宏觀上考慮問題的思路。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 黑格爾認為儒家思想並非哲學,同意的人很多,你怎麼看?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是所有大哲學家當中最難懂的。他的哲學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巔峰,他的思想也對後世的哲學流派,比如說存在主義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黑格爾認為中國的哲學因為精神不能表現肉體的自由,兩者缺乏聯繫,即儒家的思想是在道德上的,而非人的主觀自由,所以中國哲學只處在宗教哲的程度,中國哲學不屬於哲學史。進而黑格爾認為,中國哲學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學,是受約束的,孔子只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智者,他的倫理道德觀缺少一點思辨哲學,只是善良、道德的教條。
  • 《清平樂》:結合儒家五倫思想淺析劇中人物的人倫關係及現實意義
    但我最大的收穫是通過觀劇,反思儒家五倫思想,對北宋社會中的人倫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明白了什麼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本文對劇中人物的人倫關係進行分析,希望不僅能幫助追劇人兒更好地觀劇、漲知識,還能對如今現實社會中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有所啟示。
  • 林安梧: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
    2013年9月11日,「仁愛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著名學者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安梧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的學術報告,以下是林安梧的文章摘要:一、「儒者,柔也」,「楺也」,是生命的調理、教養、生長、育成。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唐孫過庭的《書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和代表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仁」字。但是這種從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用調和的方法平衡矛盾,使矛盾得到統一的思想, 雖然從其提出直到如今,在人類社會中沒有真正實現過,但它終究成為一種行為規範、道德理想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泛愛眾而親仁……「不正是這些思想,塑造了歷代封建社會的仁人志士?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