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2020-12-15 人民論壇網

【摘要】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基本要求。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

【關鍵詞】誠信  思想教育  儒家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傳統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既不能實現自我價值,也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在現代社會中誠信依然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路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焦點。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應深入探討儒家立身之道與誠信思想,挖掘誠信道德的合理思想,闡釋誠信道德的時代內涵,構建誠信道德教育新機制。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

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道。《論語·為政》中記述了孔子關於誠信的經典論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一個沒有誠信的人無法建立值得信賴與依靠的社會關係,也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孔子也將誠信作為個人發展與成長的人生信條,「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意思是說,有誠信的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獲得發展。在現代社會中,誠信之於個人發展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不僅是個體社會交往的必備要素,更是個體參與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誠信經濟時代,道德誠信也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只有具備言出必行的態度與行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促進自我發展。

誠信必須要做到表裡如一與知行合一。傳統誠信思想要求個人能夠信守諾言,但在儒家思想中誠信還具有另外兩個不同的準則,即表裡如一與知行合一。孔子在《中庸》中講述了誠信表裡如一的具體內涵,「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於個體而言是一種遵循天道的內心選擇,如果一個人內心並不誠信,表裡不一,那麼也不是真正的誠信。知行合一則是對表裡如一的踐行,表裡如一的道德誠信要以知行合一的行為方式體現出來,以實際行動來展示內心的誠信。如今我們不僅要將道德誠信升華成個人的精神追求,也要將誠信作為自我行動指南,以實際行動踐行道德誠信。

誠信必須要合理合法。「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中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如今這句話已經演化成對遵守承諾行為的頌揚。孔子也在《論語·子路》中表達了「言必信,行必果」反面——「硜硜然小人哉」。孔子認為真正的誠信並不是要求我們一定要言出必行。如果不對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一味堅守自己的承諾,並不是誠信的表現,而不過是固執己見的淺薄行為。孔子關於誠信條件的言論置於現代社會語境下則表現為合理守法,一方面誠實守信要符合主流價值觀,不能被江湖義氣、山頭主義左右,不能意氣用事。另一方面,誠信也必須置於法律的範圍之內,絕不能讓誠信成為違法的藉口。

當代誠信道德建設既要做好誠信制度建設,也要注重誠信品德培養

儒家誠信思想的本質屬於道德倫理,其對於社會關係的調節主要以個人的價值理念以及周邊的輿論壓力來形成影響力,但並不會為任何個體帶來強制約束力。因此,完全依賴於誠信道德的主觀訴求構建完善的誠信社會是不現實的,必須要發揮制度的約束力,讓誠信成為大部分人的精神追求與行為準則。而且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制度建設對於誠信培育的重要意義,誠信理念培養應該成為誠信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否則再完美的制度在實際應用中都會變味。

讓誠信成為一種制度與行為規範。道德的軟弱性要求道德誠信培育不能一味依靠教育和引導,更應該讓誠信上升為一種制度與準則,進而增強其社會影響力與約束力。黨的十八大將誠信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黨的十九大則進一步提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誠信制度化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構築以誠信經濟體制為核心的誠信管理機制,讓誠信道德建設有法可依。利益關係是社會關係的本質,誠信經濟實現了誠信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也有效反映了個體的誠信水平。當前我國要以徵信制度為依託,孵化出能夠量化管理的誠信制度。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執行機制建設。誠信制度必須要具備強有力的約束力才能引導人們踐行誠信行為。近年來我國對失信行為懲治力度的不足也暴露了誠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國要加大對失信人的懲罰力度,加強現代技術應用,破解執行難問題。

注重社會誠信品德教育。制度為誠信道德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誠信作為個體的一種信念,並不能完全依賴於外在制度的約束,只有讓其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才能發揮誠信的真正作用。誠信建設若過於依賴制度的約束力,而不注重內心的誠信情感引導與教育則必然會背離誠信的本質。例如,當違背誠信原則所帶來的利益要大於所受到的懲罰時,人們往往會放棄誠信,但若讓誠信成為個人的基本價值理念,那麼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則必然降低。因此,在發揮制度優勢的同時,也必須要提升誠信道德教育力度。一方面,我們要利用主流媒體的宣傳功能,提升道德誠信的社會影響力,提升社會公眾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面,要將誠信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讓誠信成為真正的立身之道,進而調動社會公眾修身立德的積極性,讓誠信成為公眾內心的自主選擇

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注重實踐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轉變,誠信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當下道德誠信建設應以實踐與發展為主線。

誠信道德建設應該以實踐為靈魂。誠信道德建設不能光靠紙上談兵,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什麼才是誠信以及如何做好誠實守信。目前,誠信道德實踐教育活動既要注重誠信認知實踐教育開展,更要注重誠信實踐行為養成,讓實踐成為誠信的基本表達方式。一方面,誠信的內涵豐富,只有經過系統的實踐才能全面把握誠信不同層面的要求與誠信實踐的具體方向。誠信實踐教育必須要具備鮮明的導向性,讓社會公眾了解什麼才是時代所需要的誠信。誠信道德實踐可以從個人層面與國家層面兩個維度開展,個人層面的誠信就是要信守諾言,尊重規則。而國家層面的誠信則要求公民保持對國家的忠誠並勇於承擔相應的責任。另一方面,培養誠信行為是誠信道德教育的本質要求,要以實踐活動來引導誠信行為的養成,實現誠信躬行踐履的常態化。例如,可以利用誠信社會公益接力活動、誠信實踐月等方式培養誠信行為。

誠信必須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增強時代生命力。誠信必須具備時代性才能引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新時期,誠信道德建設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推動自我發展煥發出新的時代生命力。一方面,誠信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第一要義,提升誠信社會公義性。儒家誠信思想強調維護倫理綱常秩序,必須要經過改造才能符合現代社會價值標準。另一方面,在現實中誠信內涵與表現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所以要引導社會公眾以推動社會發展作為誠信的前提,正確看待遵守承諾的對象與環境。誠信道德建設必須解決這一矛盾性,推動誠信觀的發展,塑造新時代的誠信標準,讓誠信成為一種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高尚道德情操,而不是機械地遵守諾言。

借鑑儒家誠信思想推動當代誠信道德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我們要繼續鞏固誠信道德制度建設,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培育誠信行為實踐,引領誠信時代發展,建設誠信中國。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張樹業:《誠信生活的性命根基與價值期許——儒家信德思想發微及辨正》,《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②齊文麗:《傳統儒家誠信道德情感的現實價值》,《人民論壇》,2015年第29期。

責編/陳楠  胡秀文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文化的精髓體現你知多少?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如果我們把這些指導原則置放於儒家哲學思想的理論維度中細緻考量深入分析,我們即會發現其中有些原則所折射出的思想與傳統儒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極具儒學理論淵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鐫刻著新時代的印記,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儒家思想與晉商經營倫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晉商的長期經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倫理,而在此經營倫理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    在儒家思想中,誠信是道德規範、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為人謀而不忠乎?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首先,簡要來了解一下孟子,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東鄒城人,他是子思的學生,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一生學習孔子儒家思想,也實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樣,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各國,希望他們能接受自己「仁政」的治國理念,但實際上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末期,仁政思想很難得到大家的真正實踐,所以可以說終身不得志。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厚植誠信文化基因,擦亮「誠信山東」品牌
    孔子故裡曲阜,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將於12月7日在這裡舉辦。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現代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石,也是網絡空間的基本共識。「《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
  •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文/君君的小說故事世界 圖/網絡儒家思想確實倡導仁義禮智信,但沒有忽視人的天性,更不是扭曲。為什麼這麼說?1、傳統儒家思想偏於中道,中庸之道,認為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天天蠅營狗苟,人有天性,自私也是其一,但倡導君子做事,合乎情理。2、孔子就倡導君子有為己之心,小人有為人之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說君子有努力提高自己修為的心,小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獲得別人回報。
  • 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7日將舉行!擦亮「誠信山東」品牌
    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將於12月7日在這裡舉辦。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是現代社會運轉的重要基石,也是網絡空間的基本共識。「《論語》中,『信』字出現了38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說『信』的重要性。」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說。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塑造了山東人重禮節、講信義,正直厚道、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忠誠可靠的品質。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要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 傳統「信義」思想的時代價值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弘揚傳統「信義」思想,建設「信義金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信義」是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概括說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指五種人際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之中有大道,人之為人若能處理好「五倫」關係,推而及之就能處理好人世間一切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樂」求「和"是受宇宙自然之「和」的啟示和暗示,是宇宙之「和」的規律在「樂」上的體現。所以《周語》中說,最美的「樂"在於「物得其常」。有陰陽的協調,乃有萬物的自然生長。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儒家思想成國內外企高管應對危機的真理名言
    這與孔子尊重所有人、公平地分配工作的思想相一致。「我憎恨謊言,」他說。這一點與孔子的思想中領導要有能力歡迎和接受逆耳忠言相符合。「CEO應該有足夠寬大的心胸,包容來自下屬的挑戰。」李曉明對儒家思想十分熟悉,他指出,孔子尊重組織規章制度的思想與他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所學到的如出一轍。「管理的核心價值在於分歧管理。孔子提倡尊重規則,但是又為分歧留下了餘地。」
  • 山大儒高實現儒家思想自我重塑
    10月28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託項目「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開題報告會在山東大學舉行。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28日電 (沙見龍)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託項目「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開題報告會28日在山東大學舉行。承擔這一課題的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團隊將在現有基礎上,立足當代社會轉型,實現儒家思想的重新詮釋和自我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