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2020-12-12 學到知識

#歷史冷知識#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

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仁就是儒家教導萬民和君主立國的本心,也只有仁的君主才能受到萬民敬仰。可單單一個「仁」是不足以支撐它的政治理念的,這裡就有了第二個概念,禮樂。

禮樂是指周朝的制度、儀禮和音樂、儀式等,基本上也成為了劃分階級制度的一條準則,儒家也就是利用禮樂制度在封建王朝創立了森嚴的階級制度和禮儀規範。遵守這些制度、禮儀就是儒家要求為君者所做的。

這兩個本質和道家的無為或是自然,佛教的修行和渡人都完全不同,和墨家的俠義、法家的酷刑也不兼容。所以儒家的思想必須含有這兩個內核,否則便不是儒家。在理解基礎以後再往後看。

漢代的經學是拿春秋的典籍進行研讀,所以必須是儒家。宋明的理學和心學,其內核仁還有名教制度都在也是儒家。儒家也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果不存在包容和兼併,也許焚書坑儒那刻,就已經被法家所取代了。

漢代儒家一改追求周禮,而擁護了漢文化。魏晉南北朝,儒家和道家互相學習,創造了玄學和名教。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引入給儒家更廣闊的視野,儒家文化最終有了新的生命,理學和心學。但是即使再多的兼容兼併最終也會落幕。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終點。

相關焦點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文/君君的小說故事世界 圖/網絡儒家思想確實倡導仁義禮智信,但沒有忽視人的天性,更不是扭曲。為什麼這麼說?1、傳統儒家思想偏於中道,中庸之道,認為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天天蠅營狗苟,人有天性,自私也是其一,但倡導君子做事,合乎情理。2、孔子就倡導君子有為己之心,小人有為人之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說君子有努力提高自己修為的心,小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獲得別人回報。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關鍵詞】誠信  思想教育  儒家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思想認為誠信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既不能實現自我價值,也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 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它的理論核心是仁者愛人還是天人合一?
    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中國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要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    儒家思想的形成  首先看下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時期是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傳說以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一直到文王序《易》,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照顧百姓。但是到了春秋戰國,天子沒什麼威懾力。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信仰天毫無作用,做善事不一定有善終,虛無主義盛行,百姓活著都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諸子百家思想。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顯然,後來的儒家不只是在「數度」方面傳承了「內聖外王」之道,也在義理方面進行了發展,不僅僅是「照著講」,也是「接著講」。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儒家並不是不講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不能「見利忘義」。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天下有道」,這個「道」就是「人的福祉」,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現代」或者說是「後現代」的時候如何實現,我想也許應該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斷獲取利潤」為「手段」來實現。
  • 山大儒高實現儒家思想自我重塑
    10月28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託項目「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開題報告會在山東大學舉行。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28日電 (沙見龍)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託項目「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開題報告會28日在山東大學舉行。承擔這一課題的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團隊將在現有基礎上,立足當代社會轉型,實現儒家思想的重新詮釋和自我重塑。
  • 儒家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出世」與「入世」
    [導讀]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如果孔子身後有知的話,也應該為其後繼者連綿不絕且將其思想發揚光大而欣慰。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陽明,都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僅就政治思想領域來說,這些儒者也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並成為後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在對儒家政治思想進行研究的著作中,《儒家》一書在系統性、全面性方面無疑是處於前列的。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漢代初期為何採用道家思想治國,漢武帝又為何轉用儒家思想?
    在中國古代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者大多使用的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而在漢朝初期,則採用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思想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為什麼漢朝初期會採用道家思想,到了武帝時期又轉用儒家思想呢?
  • 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儒家思想為李鮮的繪畫帶來了什麼?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以「仁」為核心,主要提倡「仁」、「禮」和「中庸」三大觀念。儒家學者提倡一種樸素的「民胞物與」的人道主義精神,懷有積極入世興國耀邦的政治熱情。儒家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強調溫柔敦厚的中和原則,重視比興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