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以「仁」為核心,主要提倡「仁」、「禮」和「中庸」三大觀念。儒家學者提倡一種樸素的「民胞物與」的人道主義精神,懷有積極入世興國耀邦的政治熱情。儒家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強調溫柔敦厚的中和原則,重視比興的思維方式。縱觀李觶的生平經歷和美學思想,處處閃耀著傳統儒家思想的光輝。
孔子認為,人們應該在順情適性的自覺意識的基礎上日日求新,以不斷地超越物質的、欲望的自我,並且以此與自然之道相貫通?他在《論語?述而》中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境界?在《論語?泰伯》中讚揚「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己」的為公之情等等,都表現出這種樂觀進取的思想。李鱒祖上世代為官,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薰陶下,他從小就形成了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他在《題竹菊被石圖》中提到「不想凌雲也傲霜」,「凌雲」和「傲霜」表現出李輝性格中對仕途功名的渴求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這恰恰與儒家思想中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相吻合。
受到儒家傳統家風影響,李鐸對朝廷忠心耿耿,他《題秋葵》云:「自入長門著淡妝,秋衣猶染舊宮黃。到頭不信君恩薄,猶是傾心向太陽。」將忠心比作始終朝著宮門盛開的秋葵,足見李蟬對施展抱負的執著。他二次進宮時在《平分秋色》圖上題詩:「莫笑田家老瓦盆,也分秋色到柴門。囪風昨夜園林過,扶起霜花扣竹根。」借藤蘿攀松花發高枝,表達自己能夠再次進宮為國效力的愉悅之情。即便是在「乞歸」後,李嬋仍然銳意進取,他《題瓶花圖》曰:「有花只插此瓶中,畫與真花頗不同。莫向籬邊江上去,等閒容易又秋風。」
希望借不凋的花卉對抗官場失意的自我,警醒自己不要哀怨,要永保積極進取之心。傳統儒家思想要求偉人「以天下為己任」,《論語?泰伯》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要求信奉儒家的志士應當以仁為己任,致力於建立「天下歸仁」的理想社會。李輝骨子裡深深的被「天下歸仁」的儒家思想所感染,其祖李春芳有《喜鵲詩》言:「羨爾靈禽殊羽族,日傳好事到寰中。主人憂樂關天下,但報時和與歲豐。」
祖上對民生疾苦的關懷被很好的傳承,李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始終與民眾保持密切聯繫,作品中選入了大量通俗的生活題材,題畫詩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如其《題秋柳雄雞圖》:「涼葉飄蕭處士林,霜華不畏早寒侵。畫雞欲畫雞兒叫,喚起人間為善心。」試圖通過雞鳴喚醒民眾的善心,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達到「仁者愛人」的至高境界。又如《題豆莢圖》中一句「分明記得坑儒事,漫向山問種瓜。」可見李輝內心銘記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痛,借古諷今之意呼之欲出。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意思是指中庸、過猶不及,孔子早在論述音樂時提及過這種「中和」思想,他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註:「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在肯定音樂乃至一切藝術能夠表達人類情感的同時要把握一定的度,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的境界。李輝在藝術探索的過程中融合了這種「中和」思想,在繼承工筆文人畫的基礎上,精研筆墨,巧妙用水,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大寫意花鳥畫。
在李鐸的大量作品中,都兼有工筆和寫意,勾勒和潑墨,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輝映,加之詩書畫印的巧妙布局,使得整個畫面中正而又不顯呆板。譬如其《蒼松牡丹圖》,全圖精細勾描與淋滴潑墨相結合,畫面散而不亂,極富氣勢。松樹整體布局在畫右側,松身用粗筆描繪,勾、皴、刷、染相結合;枝幹用勁筆,松針用中鋒,墨色濃淡相宜。李輝巧妙地將闊筆放縱與細筆勾勒結合在一起,通過粗細交織、剛柔並濟的線條極盡松樹的蒼勁之態。最後在畫卷左側空白處豎著題詩兩行,鈐印兩方,均衡了整個畫面的結構,看起來非常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