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儒家思想為李鮮的繪畫帶來了什麼?

2020-12-11 舞動發梢美發博主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以「仁」為核心,主要提倡「仁」、「禮」和「中庸」三大觀念。儒家學者提倡一種樸素的「民胞物與」的人道主義精神,懷有積極入世興國耀邦的政治熱情。儒家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強調溫柔敦厚的中和原則,重視比興的思維方式。縱觀李觶的生平經歷和美學思想,處處閃耀著傳統儒家思想的光輝。

孔子認為,人們應該在順情適性的自覺意識的基礎上日日求新,以不斷地超越物質的、欲望的自我,並且以此與自然之道相貫通?他在《論語?述而》中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境界?在《論語?泰伯》中讚揚「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己」的為公之情等等,都表現出這種樂觀進取的思想。李鱒祖上世代為官,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薰陶下,他從小就形成了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他在《題竹菊被石圖》中提到「不想凌雲也傲霜」,「凌雲」和「傲霜」表現出李輝性格中對仕途功名的渴求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這恰恰與儒家思想中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相吻合。

受到儒家傳統家風影響,李鐸對朝廷忠心耿耿,他《題秋葵》云:「自入長門著淡妝,秋衣猶染舊宮黃。到頭不信君恩薄,猶是傾心向太陽。」將忠心比作始終朝著宮門盛開的秋葵,足見李蟬對施展抱負的執著。他二次進宮時在《平分秋色》圖上題詩:「莫笑田家老瓦盆,也分秋色到柴門。囪風昨夜園林過,扶起霜花扣竹根。」借藤蘿攀松花發高枝,表達自己能夠再次進宮為國效力的愉悅之情。即便是在「乞歸」後,李嬋仍然銳意進取,他《題瓶花圖》曰:「有花只插此瓶中,畫與真花頗不同。莫向籬邊江上去,等閒容易又秋風。」

希望借不凋的花卉對抗官場失意的自我,警醒自己不要哀怨,要永保積極進取之心。傳統儒家思想要求偉人「以天下為己任」,《論語?泰伯》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要求信奉儒家的志士應當以仁為己任,致力於建立「天下歸仁」的理想社會。李輝骨子裡深深的被「天下歸仁」的儒家思想所感染,其祖李春芳有《喜鵲詩》言:「羨爾靈禽殊羽族,日傳好事到寰中。主人憂樂關天下,但報時和與歲豐。」

祖上對民生疾苦的關懷被很好的傳承,李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始終與民眾保持密切聯繫,作品中選入了大量通俗的生活題材,題畫詩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如其《題秋柳雄雞圖》:「涼葉飄蕭處士林,霜華不畏早寒侵。畫雞欲畫雞兒叫,喚起人間為善心。」試圖通過雞鳴喚醒民眾的善心,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達到「仁者愛人」的至高境界。又如《題豆莢圖》中一句「分明記得坑儒事,漫向山問種瓜。」可見李輝內心銘記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痛,借古諷今之意呼之欲出。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意思是指中庸、過猶不及,孔子早在論述音樂時提及過這種「中和」思想,他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註:「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在肯定音樂乃至一切藝術能夠表達人類情感的同時要把握一定的度,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的境界。李輝在藝術探索的過程中融合了這種「中和」思想,在繼承工筆文人畫的基礎上,精研筆墨,巧妙用水,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大寫意花鳥畫。

在李鐸的大量作品中,都兼有工筆和寫意,勾勒和潑墨,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輝映,加之詩書畫印的巧妙布局,使得整個畫面中正而又不顯呆板。譬如其《蒼松牡丹圖》,全圖精細勾描與淋滴潑墨相結合,畫面散而不亂,極富氣勢。松樹整體布局在畫右側,松身用粗筆描繪,勾、皴、刷、染相結合;枝幹用勁筆,松針用中鋒,墨色濃淡相宜。李輝巧妙地將闊筆放縱與細筆勾勒結合在一起,通過粗細交織、剛柔並濟的線條極盡松樹的蒼勁之態。最後在畫卷左側空白處豎著題詩兩行,鈐印兩方,均衡了整個畫面的結構,看起來非常和諧。

相關焦點

  • 儒家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出世」與「入世」
    《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傅永聚、任懷國著,中華書局2011年9月第一版,49.00元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出世」與「入世」始終是知識分子群體必須要認真面對的難題,而不同的選擇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發展路向
  • 李白儒學思想表現及成因:「積極入世」的政治渴望
    的確,優秀詩人的責任不僅是用超凡的藝術才能描繪時代思想,還要完成歷史文化的傳承,李白就是這樣一位天才詩人,其詩歌充滿豐富的思想內容。 曾有學者把李白定位為三種身份:一是儒生,那是儒家思想的體現;二是仙翁,那是道家思想的外化;三是俠客,那是俠士思想對李白的影響。三種思想在李白身上交替影響,使李白思想十分複雜。
  • 從儒家入世,孟子利益觀角度,分析為何儒家在戰國行不通,漢朝行
    導語:儒家學說為何在戰國時代行不通,卻被漢朝尊重,從儒家入世,孟子利益觀,天下共治等角度分析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思想解放的黃金時段,正是那一個歷史時期各個學派對於思想啟蒙的推動作用,才讓人們從奴隸制社會當中解放了出來,可以說,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以無為的出世想法,過積極入世的生活才是正道
    現代神經學家認為,人類由單細胞生物進化到現行高度複雜的大腦,才有辦法理解世界萬事萬物的原理,也就是說,要先有認識的物理基礎,才有認識的心理現像,類似的說法其實我們中國古代老祖宗就發現了「身為刀身,魂為刀鋒,刀身若無,刀鋒何存」。當然,這是樸素唯物論的說法。
  •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的出世思想一句話「無所為而為」,我們做種種事情都因為這種種事情本應該做,不是因為做了這個事情達到另一個有利於我們的結果。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是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不人為的去做事情,減去人為的因素,我們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天,而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我們的人心。佛家(我們這裡指的是中國的佛家,因為自從六祖慧能開始,佛教在中國已經融入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體系,是被漢化了的佛教)的出世又是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不要執著塵世中的好事情或壞事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虛幻的,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呂端為官40載,兩袖清風,家無儲蓄,也從不為親友謀私利。在他去世後,他的子女因為家裡太窮而沒法婚嫁,一度將家裡的房契拿去典當了。在他為官期間,他還多次被貶,但他依然心性豁達,從不把個人得失放心上,依然一心為國。
  • 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之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到了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就已為東方與西方各國建立了互學互薦的平臺。在書中學習到不少關於哲學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哲學原理。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莊子》書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而方,指的是社會。儒家遊方之內,強調的是個人社會責任,顯然是一種入世哲學。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漢唐時期雖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但也沒有改變儒家正統思想的地位,無論是漢文帝還是唐太宗,都是以君主利益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老子講以民心為心,以百姓四自為核心,沒有人願意實行。李世民頒發《五經正義》,以儒家經典取士,儒家王道政治對帝王有天然的吸引力。 儒家為什麼對帝王有這麼大的魅力? 劉邦本來最反感儒生,有戴儒冠來見的就「解其冠,溺其中」;而且他與人談話之間,還經常大罵儒生。可是儒生孫叔通卻讓劉邦見識到了什麼帝王尊嚴和朝廷禮儀。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例如,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佛教講慈悲之愛,基督教講博愛,等等。儒家提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即愛人如己才能體現仁的本質。這種仁愛思想應在現代社會大力弘揚。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給人類帶來諸多便利,但也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緊張。
  • 儒家思想與晉商經營倫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晉商的長期經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倫理,而在此經營倫理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    在儒家思想中,誠信是道德規範、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為人謀而不忠乎?
  • 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開啟了以後民本思想的先河。[1](p367)關於制民之產,孟子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當齊宣王不好意思地向孟子表白: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時孟子因勢利導提出了他的制民之產的觀點: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1](p218-219)國王既然愛財貨,那麼只要國王能夠推己之心以及百姓,讓人們都富裕起來,有什麼困難的呢?儒家是最講究啟民之智,下學而上達的。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那就剩道家和儒家,所以漢朝初期70餘年實行仁義之政,推行道家思想,清淨無為,任老百姓自然發展。結果國家強大,經濟恢復,老百姓安居樂業,諸侯王勢力也坐大了,外部北方邊境有匈奴威脅。朝廷什麼事都不幹,地方諸侯什麼事都幹。這麼看來,道家也不行。比來比去,就只有儒家可以選擇了。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因為受時代和階級性質的制約,孟子是站在統治階級的思想下,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也是為統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國家,安寧天下的理論方法。
  • 章太炎:大獨必群,真正的隱士反而是積極入世的
    這一點,國學大師章太炎看得很是透徹,他曾提出」大獨必群「的思想,也就是說,終極的孤獨反而是重新融入大眾、積極入世的。離群索居不過是陷在小我中出不來,如果一個人真的要突破自我,必定是要融入大我的。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又不盲從、群而不黨,積極樂觀的為社會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作用
    以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為核心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孔子精通治國、兵法、武術、周易、音樂等。所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就十分驚人。諸葛長青認為,學習了解並實踐儒家思想,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哪裡?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在這一為了增進人類福祉為「目標」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賺錢為「手段」的情況下,企業家個人的精神境界必會不斷升華。「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與自然矛盾  中國的儒家哲學思想對解決今天人類社會以及個人的身心性命也許仍然是有意思的。為此,我想簡單談談「儒學」對當代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它和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塑造是不是也有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