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哲學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2020-12-08 獨覺者

論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劉道嶺

(滄州師範學院,河北 滄州,061001)

摘要: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儒學重新煥發了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許多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的思想必將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擬就儒家道德哲學對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希望能夠對儒學,對我們的時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幫助。

關鍵詞:儒學,道德,人格養成

儒家學說是中華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脈,儒家道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浩浩主流。在幾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再到文、武、周公,以至於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諸聖人賢哲,儒學一直是華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莊大道。儘管幾經變遷,歷盡磨難,儒學仍保持著它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召力。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儒學重新煥發了它的勃勃生機,它的許多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的思想必將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這裡我們所要說的儒家的道德哲學,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講究規則,克己復禮;仁愛天下,唯義所在;積極進取,中和內斂;博學篤行,守經從全。

一、講究規則,克己復禮

儒家認為社會生活是需要規則的,整個社會,大到天下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小到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間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都由一系列紛繁複雜卻又必不可少的規則、規範所制約著。這個規範就是禮。禮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範疇,它的內涵非常廣泛,可以說涵蓋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禮儀文教、典章制度、行政司法等各個方面。儒家繼承了自人文初創以來禮的傳統,並把它發揚光大。在儒家,禮被看作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孔子就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1]](p174)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學禮的規範,就無從身體力行去踐履禮,也就不能成為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是否學禮,懂禮,按照禮的要求去做,是衡量他是否合格,是否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標準和尺度。荀子也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2]](p6)

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特別不喜歡受約束,以遵紀守法為苦,以違規犯紀為樂。看似出於好奇、有趣,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自己做人的標準,無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其主要表現為遲到、早退、曠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不按時休息、酗酒、賭博、泡網吧等一系列自由散漫的情形。這些行為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它不利於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進步。當今社會工作、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的競爭日趨激烈,以就業壓力為代表的各種各樣的壓力日益加大。如果一個大學生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練好自己的專業技能,處好自己的社會關係,培養好各種各樣適應社會的能力,那麼他的前途將非常危險,他的前景將非常暗淡。這是無疑的。這就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放縱的心收斂一下,管好自己心中那匹野馬,從內心深處形成規則觀念,並且以自己的行動認真踐履之。誰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交通規則,城市裡大街上將是一片混亂,誰也無法順利通行。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學校、一個班級沒有規章制度,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那麼誰也無法安心地學習,順利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孔子曾說「克己復禮為仁」[1](p131),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種非分之想,恢復到禮的規範,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p131)就是說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種非分之想,恢復到禮的規範,符合禮的要求,這遙遠嗎?是不是很困難?孔子是這樣回答的:只要我想要仁,這個仁就來到了我的心中。仁與不仁,完全由我自己的心而定。這就告訴我們,要接受各種各樣必要的規則,形成規則觀念,並不困難,完全由我們自己的心做主。其次,它會危害和破壞班級和學校的良好環境從而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發展和進步。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每一個處身其中的人都是有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維護好這個環境。作為當代大學生,不應該對惡劣環境怨天尤人,而應該有這樣的膽識和魄力: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改變環境,改造世界!而要改變環境,改造世界還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規則觀念。

二、仁愛天下,推己及人

仁是儒家最為重要的哲學範疇和道德範疇,在儒家那裡,仁的含義可以從多種角度或者不同視域進行解讀,但概括起來不外三點:一是愛人。孔子的弟子樊遲曾經向孔子請教仁的問題,孔子回答說:「仁者,愛人。」 [1](p139)愛人是仁的最起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個人如果連一點愛人的概念都沒有,那麼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去泛愛萬物,兼濟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一回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從外邊回來,只是問人有沒有受到傷害,而不問馬有沒有遭到損失。[1](p122)可見聖人所關心所愛的是人而不是馬。儒家的仁愛是一種差等之愛,從最親近的人出發,由近及遠推擴開去,就像一系列同心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p209)正是這種推擴過程的一種具體體現。二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孔子曾經講過兩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p13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p92)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強行施加於別人;自己想要的也要允許並且幫助別人得到它。這種襟懷是我們現在的某些大學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所無法比擬的。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唯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這要求我們首先承認不同個體之間的共性,然後從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出發來推知別人的需要和動機,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三是仁政。儒家的仁政思想包含三個方面內容,即以人為本、制民之產、啟民之智。前面提到的馬廄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的故事正是以人為本的最好說明。孟子也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開啟了以後民本思想的先河。[1](p367)關於制民之產,孟子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當齊宣王不好意思地向孟子表白: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時孟子因勢利導提出了他的制民之產的觀點: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1](p218-219)國王既然愛財貨,那麼只要國王能夠推己之心以及百姓,讓人們都富裕起來,有什麼困難的呢?儒家是最講究啟民之智,下學而上達的。有一回,孔子來到衛國這個地方,看到人煙稠密市場繁榮的景象,孔子感嘆道:人真多啊。隨從孔子一同前往的子路問:人口已經這麼多了,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要使他們富裕起來。子路又問:富裕起來之後,又應該怎麼做呢?孔子回答說:教育他們。[1](p143)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從儒家的仁愛思想學到什麼呢?最重要的,我們應該牢固樹立愛的觀念。要愛自己的親人,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和其他的親人。有的大學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因為自己的父母沒文化,掙錢少,不當官,就覺得父母不夠體面,有損自己的形象,甚至會給自己抹黑。於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甚至在公開場合都不敢認自己的父母。這是不對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給了我們生命,他們是我們最最親愛的人。孔子說:父母惟其疾之憂。他告訴我們,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病。儘管父母可能沒有多少錢、沒有多高的地位、甚至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卻是從來都不曾有過任何虧欠!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尊敬他們,不熱愛他們呢?我們還要愛自己的朋友,愛同學、同事。人生在世,離開社會交往,離開朋友是行不通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一個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是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那麼他肯定處處碰壁,什麼事情也做不好。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多為對方著想。不要自我膨脹,幹什麼事情想什麼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有這樣,你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與支持。在人際交往中,你才能夠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最後,我們還要把這種愛向上提升,向外擴展,把它變成一種博大之愛。我們要把對親人之愛擴展成為對家鄉之愛,以至於祖國之愛;還要把對人之愛推擴成為對物之愛。要愛山川河流、花草樹木,要愛給我們衣食,供我們呼吸的大自然。惟其如此,我們才能開闊胸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現時代,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問題日益突出,這種博大之愛更凸顯了它獨特的意義。

三、積極進取,中和內斂

通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儒學是進取之學,是入世之道。儒學的綱領就是內聖外王,即通過內聖開出外王;通過內在道德的修養,建立外在功業;通過改造自我內在主觀世界,達到改造外在客觀世界的目的。古往今來,大凡真正的儒者,都是積極進取、勇猛剛強、奮發有為的。曾子曾經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肩上的擔子很重,腳下的路很遠。要身體力行仁德,這個任務不也重嗎;一息尚存,這種志向就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不也遠嗎?[1](p104)在這方面孔子堪稱後人學習的楷模。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大道凌遲,諸侯徵戰,民不聊生。孔子為民生計,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他不是復古倒退,而是對當時混亂不堪的社會現實深惡痛絕,希望用禮的規範來約束他們。但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末世,這種美好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他仍然孜孜以求,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儒家積極進取,但並不提倡張揚跋扈,而是注重中和內斂。《中庸》有這麼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也就是處於內斂的狀態,這就是中;發而符合標準、規範,這就是和。這裡把中、和提高到宇宙論的高度給與充分肯定。[1](p18)

儒學的這一思想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首先,我們要積極進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現在的大學生,好多在入學之前曾經是優秀學生,勤勤懇懇,刻苦學習。一旦考上大學,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完全找不到以往的影子了。有的迷戀上網,有的熱衷於逛街、購物,還有的沉迷於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以至於不知今夕何夕。究其原因不外兩點,一是中學生活學習太累,壓力太大。考上大學,就覺得可以放鬆放鬆了。這個似乎無可厚非,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好多同學在中學期間,以上大學為唯一目標。一旦考上大學,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喪失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把目光放長遠,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考上大學僅僅是一個開始,而遠不是結束。好比萬裡長徵剛剛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路還很長,我們將面臨就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將要承擔婚姻、家庭的責任與義務,還要服務於社會,爭取為國家、為民族甚至為整個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是一個社會意義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意義的人。其次,我們要謙和待人。好多大學生朋友自我高度膨脹,過分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只有謙和待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而良好的交際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及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對於這一點,我毋庸贅言。

四、博學篤行,守經從全

《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說人生在世,要廣泛地學習,審慎地思考、探究,清楚地分辨,最後落實到踏實地踐履,實行。經過分析你會發現,這句話是讓我們認真地學習,然後把學習所得的知識和道理落實到行動中去、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這反映了儒家一貫的尊德性而又道問學,學思並重,知行合一的治學態度和人生態度。[1](p31)我們不僅要博學篤行,還要守經從全。守經從權就是要在堅持根本原則(經)不能改變的前提下,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也就是與時俱進,不搞教條主義。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的這一思想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各種知識,儘可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當今社會已是資訊時代,知識膨脹,信息爆炸。一個人如果不積極主動地學習,儘快掌握各種知識,那麼他很快就會落後於時代,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帶著一定的目標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夠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做時代的弄潮兒。其次,我們還要培養自己分析、判斷、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現象是紛繁複雜的,有許多假象、幻象容易給我們造成錯覺,迷惑我們的眼睛和心靈,使我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甚至在實際行動中犯錯誤。好多同學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同學總覺得現實與理想相去太遠。老是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甚至產生悲觀厭世情緒。這是不對的。任何時代的人都會遭遇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如果理想和現實之間沒有距離,人們就不會再去努力奮鬥,社會發展的生機也就被窒息了。正是這種矛盾、這種距離鼓足我們前進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也使我們的奮鬥顯得更加崇高和悲壯。對於這樣的大學生朋友,我想說,行動起來吧,只有努力拼搏才能使現實和理想靠得更近。如果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麼對於我們,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總之,儒家道德哲學不僅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心理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3]](p1),而且,對於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有著不可取代的積極意義。這種積極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得到充分的顯現。我們應該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積極響應時代的呼喚,深入開展這方面的發掘與研究,為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10。

[[1]] 荀況,荀子,[M],華夏出版社,2001.1

[[1]] 羅國傑,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2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哲學的理想人格論及其現代意義
    理想人格論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中國傳統哲學的要義和精髓。作為「成人」「內聖」之道,該論集中表現為對君子、聖賢等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並通過對心性的深入探究而得到系統的構建和闡釋。與西方哲學著力向外尋找人與自然或存在者與「存在」相統一的中介不同,該論提供了一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內在的路徑和模式,並在現代化過程中愈益彰顯出其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
  • 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視野中的儒家哲學
    在這意義上,「援西入中」可以說是從事現代中國哲學的基本模式。但是,援入西方哲學的哪一家作為詮釋中國哲學的觀念資源?是否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所援入的西學資源而不流於「生搬硬套」和「囫圇吞棗」?端賴各人在中西哲學兩方面的造詣如何。事實上,迄今為止大量對於儒家思想的各種詮釋,大體都不出這一範式(paradigm)。
  • 人格的四個意義
    所以,人格的第一意義是宇宙意義:人是宇宙中最高的造物。人生而尊貴,其尊嚴不容冒犯,其人格不容侮辱。    馮友蘭提出「人生四境界說」,這是他對哲學的一大貢獻。所以,人格的第二意義是人生境界意義——人生價值追求達到的境界決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培養有賴社會環境。寬鬆的社會環境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能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才有獨立人格。精神束縛,人格扭曲;精神壓抑,人格萎縮。萎縮的人格不會有優秀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創新。當代士林敬重陳寅恪是因為他保持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實在不容易。所以,人格的第三個意義是精神意義——精神即人格。
  • 林安梧: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
    編者按:兩岸屬於同一文化圈,若能積極互動,就能在互動中找到熟悉與理解;而儒、釋、道的精神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也是兩岸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遺產傳承下去,並為這個價值紊亂的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典範。
  • 【推薦】儒家工夫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 王正
    >原刊《中國哲學年鑑·2018》 摘要:儒家工夫論是儒家對人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個人道德與人格境界,進而將之推擴到他人、社會的思考,它關注的是人身心的協調一致與知行合一、人與他者(包括終極)之間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化成。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性格
    以儒、釋、道為主體要素構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深邃睿智,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主體人格意識下的積極入世、主體價值追求下的批判自省、主客體和諧關係下的大同情懷等哲學性格,深刻地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性格氣節所在、精神魂魄所系,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生存智慧。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在中國,詩與藝術,樂與審美,都是以深厚的 哲學 意蘊作為背景的,這首先是「禮一樂」社會存在本體論的要求,其次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人文的要求。儒家認為,產生於詩人心中的情感是受到倫理道德制約的社會性的理性情感。孔孟把人的情志歸於仁,歸於善,認為這是天賦予人的天性,人的情志就應當體現人的這一天性。
  • 《中國哲學簡史》儒家思想提煉,都看看吧!
    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人的感覺就是醍醐灌頂,感覺中國以前從來沒有哪個學者或哲學家把中國哲學說的如此通透和清澈,哲學詩畫不是有意誇獎作者,而是事實本就如此。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關於中國哲學中的涵養和智慧,還可以認識到中國最早的以人為本、仁義、浩然之氣、性惡說等富含人性營養的儒家思想。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01何為儒?
  • 佛教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軟實力」的重大意義
    佛教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軟實力」意義重大。本人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期間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十八年,香港大學教授及理學院院長前後共二十二年,深深體會到教育,特別是佛陀的教導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必需與全球同步,平衡愈來愈受國際重視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今天,中國經濟起飛,硬實力和國際地位日益彰顯,樹立起富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軟實力」刻不容緩。
  • 中國哲學簡史:談三教九流,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樣解釋到:迷信,教條,儀式,組織,具有這些特點是宗教。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儒教並非宗教,儒教是人們因崇尚「儒家思想」,為了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
  • 「好書推薦」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用有限的篇幅梳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流變,以及先賢大家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呈現的才思、道德和情操。哲學,在古希臘文裡意為「愛智慧」,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智慧的本旨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智慧)更加強調社會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東方思想(33):孔子·儒家哲學|中國哲學史筆記
    >郭齊勇 馮達文 | 作者 《新編中國哲學史》| 書籍 中國哲學史筆記系列 ———————— 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其二是「仁」的普遍性,從愛父母兄弟到愛天下大眾,「愛」的對象從近到遠推升,仁獲得普遍意義; 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個人生存的意義只有依託於特定的族群關係才可以實現。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黑格爾認為儒家思想並非哲學,同意的人很多,你怎麼看?
    黑格爾認為中國的哲學因為精神不能表現肉體的自由,兩者缺乏聯繫,即儒家的思想是在道德上的,而非人的主觀自由,所以中國哲學只處在宗教哲的程度,中國哲學不屬於哲學史。進而黑格爾認為,中國哲學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學,是受約束的,孔子只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智者,他的倫理道德觀缺少一點思辨哲學,只是善良、道德的教條。
  • 樂而忘憂,儒家「樂道精神」的人文價值
    其中儒家哲學「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豁然通達的人生氣概,超越生死的生命境界,更是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用心思量。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樂道精神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現代的普世價值觀是否應該從傳統的道德價值資源中尋求啟發?儒家哲學崇尚一個「誠」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者成也,其「樂道精神」就是對待生活至誠的態度,對待生命精誠的熱情。對於當今讓人眼花繚亂的「道德亂象」,呼籲傳統儒家的「樂道精神」實為一種樸素的人文精神的回歸,具有時代的價值和意義。
  • 儒家文化的精髓體現你知多少?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 為什麼儒道墨三家構成中國三大哲學體系?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以孔子、墨子、老子三人為代表,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哲學體系。中國的「道」包羅萬象,是萬物之本源。道家將道德化,儒家將道義理化,墨家為道提供邏輯,這可能是儒墨道這三家能夠成為中國哲學體系的原因吧。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李晨陽: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在國外講授哲學,尤其是在英文語境裡講授哲學,是一種平等地跟學生講道理的過程。我在闡述儒家觀點時從來不說儒學可以拯救天下。我主張儒家哲學的很多思想對現代社會仍然有重要意義,仍然值得堅持和推廣。比如,儒家關於「愛有差等」的思想有沒有道理?
  • 彭國翔:儒家也有一種「個人主義」
    在壓抑個性的集體主義和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這兩個極端之間,始終堅持雙向批判,而從容中道,我想是儒家的自我觀在當代中國最為重要和積極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既肯定個體與社群的密不可分,同時又凸顯獨立人格,這就是儒家對自我的理解 人民論壇記者:學界似乎歷來有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