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默的哲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好書推薦
★★★★★
哲學是什麼?中國古代雖無「哲學」一詞,卻不乏「哲學」之學。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簡史》用有限的篇幅梳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流變,以及先賢大家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呈現的才思、道德和情操。
哲學,在古希臘文裡意為「愛智慧」,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智慧的本旨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智慧)更加強調社會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等,通過對比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實現對「道」(人道、天道)的深徹領悟。
與西方哲學思辨的冷峻和理性不同,中國古代哲學不論是孔孟之論、老莊之道,還是魏晉之玄、宋明之理等,在探索「已然」或觀照「未然」時,都更具有哲思的隨性和人文的關懷,或明約凝練,或意象靈動,或活潑多彩,或持重沉穩。但是,在看到中國古代哲學學說絢麗紛繁、燦若星辰之時,也要認清這些「智慧」往往帶著民族的、社會的、時代的烙印,有其精華,亦有其局限性,應該辯證地學習和繼承。
修德之學,涵養精神底蘊。《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產物」,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天地境界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而人生境界層次的高低,在於「覺解」的多少。
縱觀過往,中國古代哲學家們對於人性、人生、宇宙有著不同的覺悟和了解。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克己復禮為仁」,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王守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等。馮友蘭認為,「人應該成為」的樣子,應該融合儒家的「聖人境界」和道家的「人生境界」,既要有儒家「盡倫盡職」以貢獻為目的的道德高度,也要提升境界的格局,不拘泥於社會領域,還要自託於宇宙大全。
這一思想,自古至今被諸多知識分子奉為圭臬並身體力行。他們既強調出世與入世的統一,又講求實現修養「內聖」和社會「外王」的統一,從而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管是生活於道德境界的「賢人」,還是生活於天地境界的「聖人」,他們首先崇尚道德,繼而作出符合嚴格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去「愛人」「仁人」,並「為人民的福利盡一切努力」。
踐行之學,印證人生價值。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也就是說,哲學不僅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正如王守仁所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一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馮友蘭認為,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它不單是一種智力遊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東西。哲學不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人的行動的箴言體系,有怎樣的哲學,就會書寫怎樣的人生傳記。
對今人來說,不僅要學習古代哲學經典著作,更要聯繫工作實際,用哲學武裝頭腦,用思想指導行動。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學習哲學的重要性,指出「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在其中的規律」,提出要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
馮友蘭說:「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中國哲學簡史》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紛繁的哲學思潮洗鍊成河,一帆輕過,凝思潛默。
(陳培鳳)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陳佳妮;初審:程子茜;覆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