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出世」與「入世」

2020-12-11 騰訊網

[導讀]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

《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傅永聚、任懷國著,中華書局2011年9月第一版,49.00元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出世」與「入世」始終是知識分子群體必須要認真面對的難題,而不同的選擇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發展路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入世」理念的實踐者,他們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對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自孔子之後,歷代儒者推陳出新,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僅就政治方面來說,既可在當世發揮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可資借鑑的寶貴遺產。傅永聚、任懷國兩位先生合著的《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以下簡稱《儒家》),便是對此進行專門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該書的引言中談到,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徵是主張全面繼承禮樂文化,這是有深刻歷史背景的。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正處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後人經常用「禮壞樂崩」這樣的詞語來描述這一時期的歷史面貌。禮樂的崩壞主要表現為宗法、分封等制度逐漸失去了西周時期的權威和效用,這和春秋以來周天子日益式微以及由此造成的權力下移密切相關。正如作者所說,每當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轉折時期,原來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必然會受到衝擊,甚至出現存亡斷續的危機。面對現實,孔子高舉「正名」大旗,倡導禮樂文明的回歸,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踐行「文武之道」。為此,他曾把魯國的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曾在夾谷之會上為魯國贏得尊嚴。為了維護以國君為首的宗法封建秩序,他還不惜得罪當時權傾朝野的「三桓」,並因此結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處奔走,「累累若喪家之狗」。即便又被季氏迎回魯國,也已經不能在政治舞臺上發揮作用,只得「退而作《春秋》」,將希望寄托在卷卷簡冊中了。至此,孔子真的成了「喪家之狗」,一個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失意者。

孔子固然會為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哀嘆,但對華夏民族來說,卻應該為這樣一位偉大思想家和一個偉大學派的產生而慶幸。如果孔子身後有知的話,也應該為其後繼者連綿不絕且將其思想發揚光大而欣慰。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陽明,都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僅就政治思想領域來說,這些儒者也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並成為後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

在對儒家政治思想進行研究的著作中,《儒家》一書在系統性、全面性方面無疑是處於前列的。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還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分析其現代價值,體現了作者「以史為鑑」的歷史觀。

以大一統思想來說,作者認為,「大一統」一詞最早是解釋王朝更替的理論,後引申為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民族的融合。儒家的大一統理論以及相關的政治觀念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以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國家價值取向。該書進而指出,重溫和進一步闡發大一統思想的內涵,使其成為海峽兩岸統一的思想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如,作者花費了很多筆墨來比較「民本」與「民主」的內涵,認為民本與民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從民本思想中發展不出現代社會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對人類的政治制度建構和政治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民本思想的基本功能則是在肯定君主統治合法性和專制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通過對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的道德啟發實現官民雙方的互利互惠。這一論點揭示出儒家民本思想與西方民主思想之間的本質差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的出世思想一句話「無所為而為」,我們做種種事情都因為這種種事情本應該做,不是因為做了這個事情達到另一個有利於我們的結果。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是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不人為的去做事情,減去人為的因素,我們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天,而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我們的人心。佛家(我們這裡指的是中國的佛家,因為自從六祖慧能開始,佛教在中國已經融入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體系,是被漢化了的佛教)的出世又是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不要執著塵世中的好事情或壞事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虛幻的,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 縱身江湖, 難免不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 自命清高, 不與世間來往, 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空轉不前的。」「出世」是道家的追求,是「窮則獨善其身」的淡泊豁達;「入世」是儒家的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出世與入世:佛教解脫論的雙重維度——陳紅兵
    但實際上,佛教價值觀本身包含出世與入世雙重維度,一方面,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對世俗人生價值觀的貶斥與否定,對涅槃寂靜的追求是其根本的文化價值取向。佛教對涅槃、解脫的追求體現了宗教價值觀的出世特徵。另一方面,佛教作為屬人的宗教,又不能不關注現實社會人生。佛教從創立的時候起就體現出關注眾生福樂的取向。因此,佛教價值觀又具有入世的特徵。
  • 李白儒學思想表現及成因:「積極入世」的政治渴望
    然李白成為偉大詩人不僅僅是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是他詩歌中透射出的那種胸懷天下,憂國懷民的思想。王運熙先生曾言「詩人的藝術才能固然是使他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使他作品具有力量和生命力的不僅是抽象的藝術才能,更重要的是詩人憑著他那卓越的藝術才能描寫了歷史的真實和思想的真實,也就是他的作品中有著異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如果沒有這些豐富的思想內容,那麼,這種藝術就是虛偽的,空洞的,不會具有真實的價值。」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涵蓋了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再加上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家,即儒釋道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屬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又相互影響,共生共存。對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歷代很有學者都對道教有一定的誤解,說道教的的思想消極避世如是等等。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談孔子和莊子: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出世之思,既然古已有之,其源頭也就要在古代的思想裡去找,這一找一般就會指向老莊。大抵在約定俗成的理解裡,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不脫兩條線索,一路是所謂出世的老莊,一路是所謂入世的孔孟。這樣說法倒也大致不錯,當然歷史遠不會那麼簡單。把漫長複雜的過程歸納得簡要易懂,可是件最不容易的事。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士大夫總表現出既出世又入世的矛盾心理?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士大夫總表現得既出世又入世?為什麼他們表現出既關心國家大事,又總親近自然甚至希望自己能回歸自然? 這是因為,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們同時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一直都處在「入世」與「出世」的困境之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這句話雖然是孟子說的,但我們普遍認為:「兼濟天下」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獨善其身」則是道家思想的境界。
  • 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我給您講一講儒家怎麼說
    儒家對於出世是怎樣說的呢?簡要的概括就是無所為而為,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他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我們從未有過出世的境界那麼我們做事情總是有所為而為,什麼叫做有所為而為?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中國文化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老子》一書到了唐玄宗時代,被尊稱為《道德經》。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周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南華經》。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中國文化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 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 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 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在儒家高唱「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雖在廟堂之上,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裡」的聲響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國人共同的嚮往和追求。  儒家乃「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道家乃「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佛家乃言空說假,力主離苦得樂。儘管儒道佛三家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有著不同的形態,但他們都有其體現各家思想本質的內容,或者說皆有其自身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我看來,「仁信敬誠禮義廉恥」構成儒家核心價值體系。「道德自然無為處下」構成道家核心價值體系。「中道慈悲苦集滅道」構成佛家核心價值體系。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儒家思想為李鮮的繪畫帶來了什麼?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以「仁」為核心,主要提倡「仁」、「禮」和「中庸」三大觀念。儒家學者提倡一種樸素的「民胞物與」的人道主義精神,懷有積極入世興國耀邦的政治熱情。儒家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強調溫柔敦厚的中和原則,重視比興的思維方式。
  • 「悟道」設計道——設計行業的入世、避世與出世
    設計之路就如同人生,在不斷的入世、避世與出世中不斷的修煉「悟道」,而最終完成華麗轉身的那一刻。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避世的,佛家是出世的。三種處世態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一種人生的設計文化,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差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