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
《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傅永聚、任懷國著,中華書局2011年9月第一版,49.00元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出世」與「入世」始終是知識分子群體必須要認真面對的難題,而不同的選擇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發展路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入世」理念的實踐者,他們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對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自孔子之後,歷代儒者推陳出新,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僅就政治方面來說,既可在當世發揮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可資借鑑的寶貴遺產。傅永聚、任懷國兩位先生合著的《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以下簡稱《儒家》),便是對此進行專門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該書的引言中談到,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徵是主張全面繼承禮樂文化,這是有深刻歷史背景的。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正處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後人經常用「禮壞樂崩」這樣的詞語來描述這一時期的歷史面貌。禮樂的崩壞主要表現為宗法、分封等制度逐漸失去了西周時期的權威和效用,這和春秋以來周天子日益式微以及由此造成的權力下移密切相關。正如作者所說,每當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轉折時期,原來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必然會受到衝擊,甚至出現存亡斷續的危機。面對現實,孔子高舉「正名」大旗,倡導禮樂文明的回歸,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踐行「文武之道」。為此,他曾把魯國的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曾在夾谷之會上為魯國贏得尊嚴。為了維護以國君為首的宗法封建秩序,他還不惜得罪當時權傾朝野的「三桓」,並因此結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處奔走,「累累若喪家之狗」。即便又被季氏迎回魯國,也已經不能在政治舞臺上發揮作用,只得「退而作《春秋》」,將希望寄托在卷卷簡冊中了。至此,孔子真的成了「喪家之狗」,一個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失意者。
孔子固然會為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哀嘆,但對華夏民族來說,卻應該為這樣一位偉大思想家和一個偉大學派的產生而慶幸。如果孔子身後有知的話,也應該為其後繼者連綿不絕且將其思想發揚光大而欣慰。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陽明,都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僅就政治思想領域來說,這些儒者也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並成為後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
在對儒家政治思想進行研究的著作中,《儒家》一書在系統性、全面性方面無疑是處於前列的。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還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分析其現代價值,體現了作者「以史為鑑」的歷史觀。
以大一統思想來說,作者認為,「大一統」一詞最早是解釋王朝更替的理論,後引申為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民族的融合。儒家的大一統理論以及相關的政治觀念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以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國家價值取向。該書進而指出,重溫和進一步闡發大一統思想的內涵,使其成為海峽兩岸統一的思想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如,作者花費了很多筆墨來比較「民本」與「民主」的內涵,認為民本與民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從民本思想中發展不出現代社會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對人類的政治制度建構和政治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民本思想的基本功能則是在肯定君主統治合法性和專制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通過對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的道德啟發實現官民雙方的互利互惠。這一論點揭示出儒家民本思想與西方民主思想之間的本質差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