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2020-12-11 史哲緣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

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土佛教

出世之人心境高遠,神若浮雲,其浩然之氣存於天地之地。如陶淵明筆下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上雲捲雲舒

入世之人心繫江湖,以天下蒼生為己念,追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古往今來,但凡超然於世外之人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庸庸碌碌之輩在現實生活中因填不滿的欲而掙扎

出世和入世對個人而言,並不是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兩種心態,太多的時候,它們是相互融合又統一的。宋代名臣範仲淹曾感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近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矣」

少年時代多是入世的強者,老年時代多是出世的智者,中年人多在撕裂中前行。一方面渴望成功,持家敬業,一方面有感世事滄桑,心生倦意。一邊是馬雲,馬化騰的勵志格言,一邊是星雲大師的警世名句,我們將何去何從

美學大師朱光潛老先生說的好: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

以出世的心態入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下執念,心空放能無往而不利

在入世中保持出世的心態,以出世的心態入世,做一個出世的智者才能做入世的強者

相關焦點

  • 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簡單!
    摘要: 人生是一段長途旅程,沒有起點,不知終點。來往皆是客,懂得便是緣。一位有過知遇之恩的老師曾告訴過我:「心越成熟越明白,平淡最美,清歡最真。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簡單。」配上雲水禪心的純素雅音樂,讓人浮躁的心瞬間安靜下來,在這繁雜的塵世間覓得一心清靜,由於才學極淺,專業知識不夠豐富,老師屋內掛在牆上的字畫,大都不能認全,只零零散散的可以讀下來幾句或是幾個字而已,但是每字幅畫裡傳達出的感覺與呈現出來的狀態是不言而喻的,它像是一汪清泉,山間的一陣清風,又好似夜晚空中的一彎皎月,讓人心境明朗,愛之又甚。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杭州靈隱寺有副楹聯,禪機妙語發人深省: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人都希望萬事如意,可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稱心呢?相對完整而言,「半」是令人遺憾的一種缺失。然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 姜中宏: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做人
    拳拳赤子心 科研救國夢1930年,姜中宏出生於廣東臺山。因為愛好讀書且記憶力比較好,他自幼文史方面成績很好。初中的一次化學測驗,影響了他之後的人生道路。那次測驗,姜中宏只考了21分。然而紅寶石雷射器方案的進展並不順利,最高只能實現9.7焦耳的輸出,因此後來項目工作的重點轉向了雷射玻璃。由於上海當時的條件限制,很難熔煉出合適尺寸的玻璃。因此姜中宏帶領小組成員回到長春,使用10升白金坩堝熔制玻璃,通過擠壓、加熱的方法得到了1.4m長的玻璃棒並帶回上海進行實驗。
  • 勵志——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
    你徹底出世了,出家了,這也很好,挺容易的,什麼都不管了。你徹底入世了,就是完全陷入功利場當中,這個也挺容易的。最難的就是: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最難的就是:入世的做事,出世的處世。所以最難的是在兩者之間達到一種中心的橋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然我們不得不來到這個世界上,走這一遭,活這一生,那麼就請把你的人生過成一個值得慶幸的人生。生活不只有快樂,悲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然而,人活著要謀生,就要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來不得半點虛妄。太陽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個人的一生能好好欣賞多少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決不虛度光陰。春花秋月,賞心樂事;酷暑嚴冬,努力苦辛。要每日都過得充實、有意義,有益於人,也有益於自己。
  • 出世與入世-光明日報-光明網
    學校的長廊上掛著一幅小學生的書法作品,楷書墨筆,端端正正地寫著一句格言:「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這「入世」與「出世」的語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楚的,但這句話字面上的道理倒也並不難懂,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行事與做人的態度:做人,對名利不必看得太重,不為名韁利鎖所束縛,方可活得從容瀟灑;行事,卻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認真地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不枉來人世間一遭。    換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兩句話,一個人倘若以入世之心做人,以出世之心做事,會怎樣?
  • 出世精神做人,入世情懷做事
    人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沒有誰會後退著往回走,因為人生沒有退路,唯有勇往直前。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的退縮,而不是路途的艱辛。你要記住,人生沒有退路,做什麼都要做出個樣子來,別動不動就打退堂鼓。人生太短,歲月太長,人活一輩子,千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做人不易,做別人口中的人更難,生活無須看別人的眼神,永遠做最真實的自己,別為不值得的人做不值當的事。生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你內心很脆弱,生活就會打壓你,甚至折磨你,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生活就會獎勵你,眷顧你,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以佛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生活很累,而佛法的信仰就是對治這些問題的,於是許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灑脫,可是同時又不願意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要想二者得兼併行不悖 確實要找到一個結合點才行。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 佛教人生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熱處思冷,得人生真諦!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題記熱鬧是暫時的,苦痛才是人生常態。熱處思冷,方得人生真諦。關於佛教,關於佛學智慧,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呢?佛家揭示出,塵世中的眾生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患得患失,痛苦煩惱,因為他們不懂因果緣起的道理,不明無常之我的厲害,實際上就是沒有發現自我的佛性,慧根。佛講苦、集、滅、道四諦,就是讓我們明白人生苦大於樂的哲理。人的色身是苦的根源,因為人要活著,而活著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有煩惱和痛苦。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苦,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個體都要面對的,這更是一苦。
  • 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談到詩詞名家的作品,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寫情能夠沁人心脾,寫景能夠開闊眼界,脫口而出。一部好的詩詞作品充滿美學體驗,觸達心靈。
  • 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
    有人沉溺於人世浮華,有人樂心於應接不暇,繁雜的各種信息使我們變得浮躁。但是,只有心安靜,才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其實,有故事的人,多數安靜超脫;而膚淺單薄的人,大多是浮躁不安。
  • 王陽明為什麼用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原因在這件事上
    其實生活通常都很簡單,只是人們用自己的心讓它變得撲朔迷離。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抉擇,變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人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你只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隨性生活便好。王陽明提出過一個「俟命」的生死態度,「俟命」就是認命。
  • 用出世的精神處世,用入世的精神做事
    很多時候,一旦你做事情抱了超越之心,這件事反而做不好了。因為,很多東西,凡是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它就是很難被超越的了。比如你寫詩,可以仿李白的風格,你寫文章也可以仿《紅樓夢》的風格,但是你不能說就超越了李白,超越了《紅樓夢》。
  • 正能量: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
    人生路上有四種情況能讓我們跌倒。如果自己行走能力有限,正常走路也會莫名其妙地跌倒。 別人一聲令下,你就衝鋒陷陣,註定淪為炮灰……只有智慧,才能讓你變得寬容,只有寬容,才能給你心更大的自由。月亮的背面到底有什麼,飛高了,你自然就看到了。 4、每一支華麗的舞蹈,都來自無數次的訓練;每一次精彩的投籃,都經歷過無數次籃球和地板的撞擊。你看到別人的成績,卻沒看到他曾一次次跌倒又爬起。
  • 《儒家修身九講》,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科學愈進步,機械愈發展,在此愈益唯物之環境中,乃愈見心靈活動之重。物則依心為主,心則與物為體。"我認為,錢穆先生上面這番話,不僅肯定宋明理學在心性修養方面的貢獻,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也是全球都提倡的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的萬物一體的宇宙觀。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在儒家高唱「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雖在廟堂之上,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裡」的聲響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國人共同的嚮往和追求。孟子直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由此可知,儒家所謂「學問」乃是心性的學問,生命的學問。做學問的終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來。中國人評價一位真正的學者,不會只說他「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而是把「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視為是對學者最高的評價。通俗地說,就是指為人為學,道德文章、德性問學,這兩方面集於一身。
  •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古詩詞教會我們的詩意人生。
    以一種積極熱烈的態度去過好每一天,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只要是心之所向, 最終都會獲得一種圓滿。一、用入世的心態做事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幾句詩出自晉代大詩人陶淵明 的《雜詩·其一》,它告訴我們風華正茂的歲月不會再重新來過, 就像一天之 中只能有一個早晨。
  • 學誠法師: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對出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事要做正業。所謂正業,就是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具體在世間,什麼事是該做的呢?
  •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我們的心總是在躁動不安的,學習佛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仔細思考下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意義是什麼,而我們為什麼又會在無盡的輪迴中流轉不息,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心被業障給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