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九講》,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020-12-11 童心與老成

孔子弟子3000,既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還有頭腦精明「億則屢中」的儒商子貢。

孔子去世後,子貢獨自蓋所小房子,為師父守墓三年,踐行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教誨。子貢雖然從商,生活富足,但他仍在這三年中拋棄俗事,為他如父親般尊敬的老師,用心擇墓,並守墓盡孝。

別人會覺得他是德行完美的君子,也許在子貢的心裡,本應如此,只是「誠於中,形於外」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

《大學》中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切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小到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家庭幸福,大到社會國家的安定團結,都離不開修身。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幹,每個人都受到這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古代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去傳承的同時,也可以借鑑古人的修身之道,讓自己告別焦慮,心明澄澈,讓自己活得更有質量和更有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由清華大學教授方朝暉所寫的《儒家修身九講》,恰好是浮躁世風下的一劑清涼解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針對現代人普遍的身心失調,精神緊張現象,給出一套具體的修行方案。

01管理自己,從靜開始

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在內心安靜的狀態下去完成。

諸葛亮以智慧聞名,在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中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告誡人們在心境寧靜的狀態下,化繁為簡,才能抓到要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擺脫雜念,安靜下來才能戒驕戒躁,求學是非寧靜無以致遠。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時代,每天堅持讀書的成年人真的不多了。其實,手機、電腦上瀏覽時間過多,眼乾眼澀,甚至有的年紀輕輕就得白內障。紙質書是無論如何都比不過手機世界的五彩斑斕的,養成隨時隨地都看手機的習慣後,又怎麼會讀進一本書呢?

諸葛亮告誡兒子的話中所蘊含的道理,放在今天毫不過時。一個孩子求學時期,如果沉浸於遊戲世界和享樂中,日子如指中沙,時間如輪在奔跑中,在你的不經意中浪費後,只能「遂成枯落,悲嘆窮廬」。

圖片來自網絡

不珍惜時間的人,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人,只能是年歲老去,在追悔莫及中徒增傷悲,奈何年華已逝!

諸葛亮的」淡泊寧靜「,是他智慧過人的源頭,也是儒家經典《大學》中「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一脈相承。

針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儒家修身九講》給出身心調節手段:靜坐。從靜坐5分鐘開始,讓自己清除頭腦空間中的雜念,與自己獨處,在靜坐觀心中,慢慢學會有針對性的思考、領悟。

02忙中偷閒的調心養身

錢穆先生曾說:「我常愛讀唐以下各派禪宗師祖與宋明理學諸儒之《語錄》,尤其是關於心性修養方面,認為此乃我中華文化傳統精要所在。」

」科學愈進步,機械愈發展,在此愈益唯物之環境中,乃愈見心靈活動之重。物則依心為主,心則與物為體。"

我認為,錢穆先生上面這番話,不僅肯定宋明理學在心性修養方面的貢獻,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也是全球都提倡的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的萬物一體的宇宙觀。

圖片來自網絡

宋儒程顥繼承了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發展為「仁者渾然與物為體」的萬物一體論,努力提高心性,讓自己內心達到與自《然界,外界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在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中,人對宇宙萬物的態度,要心存溫然愛人之心,而不是用徵服的心態去對待萬物,巧取豪奪。這一點和西方的文明,完全相反。

別的不說,就拿今年的疫情來說。在個人自由高於社會規範的西方,過於強調個人的主體性,認為社會應服務於個人,許多民眾不願意戴口罩,不肯配合政府出臺的相關抗疫政策;而在中國,強調的是個人自由應該是和社會的規範形成和諧的關係。我們取得的抗疫成果,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德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文化雖然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幹,但釋儒道才是我們的文化信仰。

和錢穆先生儒家之外也喜歡道家和佛家一樣,同樣,《儒家修身九講》也不僅僅是只講儒家的修身之道,而是針對現代人被物慾所裹挾,受制於功名利祿而心力交瘁,甚至損害健康的現象,作者給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解決之道。這既是宋明理學的心性修養的精髓,同時也貼合當下中國社會的生活。

既然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農耕時代,但也不能「居鬧市生囂雜之心",而應在紅塵中活出山林的氣象,活出《菜根譚》中「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圓融與灑脫。

圖片來自網絡

正如《儒家修身九講》中所講:「要真正做到不為外物所累,關鍵是要提升我們做人的境界,開闊我們的心胸。要在有情之時忘情,在用心之時無心。我們雖是有心、有情之物,但是不能受制於它們。這叫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為此,我們的情才可收放自如,我們的心才不為物累。」

其實就是少些執念,少些功利之心,享受過程,別太計較結果。

在「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扮演著趨炎附勢的角色,就有多少人在權傾一身中享受著榮耀。但花無百日紅,失勢後的無人問津,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也大有人在,受不了巨大落差而想不開,生病的也不少,原因不外乎:執念太深。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除了健康、平安,別的都是浮雲。

所以,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上了發條的螺陀,只知道忙碌地轉啊轉。懂得勞逸結合,從吃好每頓飯,睡好每晚覺開始,養好身心,過好生活,活在當下,不疾不徐,也是一種現代人需要向古人學習的生活方式。

03真誠,成就人生

先哲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啊,認識你自己。」只有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在善與惡的是非中,遵照自己的良心良知去做事,不自欺,才算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這本《儒家修身九講》旨在幫助人們不斷地提高修養,提升境界,在孟子所倡議的「人人皆可成堯舜」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王陽明既繼承了孟子的學說,又把它發揚光大,建構起具有普世價值、普遍意義的良知學。因為,良知是人與動物所區分的,是不分地域,不分中外,不分年代,是人性獨有的。

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生活在幾千年後歐洲德國的辛德勒,未必讀過王陽明的《傳習錄》,然而他用行動踐行了其的「致良知」。

圖片來自網絡

辛德勒原本是一個只懂得錢權交易,發戰爭財,掙了昧良心錢後花天酒地的人,他很現實,剛開始,他幫猶太人,只是因為猶太人聰明勤快,能幫他賺到更多的錢。

當知道他的工廠裡的猶太工人要被殺光,他的良心甦醒了,不只為猶太人散盡錢財,還出生入死地把處在死神邊緣的1000多名猶太人拉回來。

是他沒有泯滅的良知,讓他沒有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從善如流,成了被後世銘記的英雄!

圖片來自網絡

提高修養之道,不外乎明德,明心、明志。讓「良知良能」,成為自己道德世界的主流;省察克己,去掉身上的不良習性,格物而致知;明確人生志向,做一個品德高尚之人;同時,淡泊者健,寧靜者壽,你也會成為長壽之人!

相關焦點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核心提示  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們最關注的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社會人生。作為思想文化的「國學」始終一貫地觀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話,「觀乎人文」。  儒家所謂的「學問」乃是心性的學問,生命的學問。做學問的終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來。
  • 以出世之心入世,說說寶釵的外儒內道
    對於儒道兩大本土文化,在人們的心目中,千百年來都認為是對立的:儒家追求積極入世,道家追求消極避世;儒家追求建功立業,道家追求淡泊名利;儒家追求「雖千萬人,吾往矣」,勇往直前;道家追求「知止不殆」,激流勇退。 看起來,確實是勢同水火,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他是明朝黑衣宰相,助雄主朱棣逆襲成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在大明朝出現了很多奇人,像朱元璋、朱棣、劉伯溫、魏忠賢等等,但是這些人或多或少只是影響了一段時間罷了,而今天說的這位則是影響力大明朝前後276年,他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姚廣孝並不氣餒,打坐敲鐘之餘便是研習兵法韜略、儒家思想,陰陽術數等等,此間,術士袁珙說他是異僧,將來必定有大展宏圖之時,可是天意弄人,直到朱元璋一統天下,姚廣孝都沒能夠揚名天下。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一句禪語道出處事精髓,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一句禪語道出處事精髓,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那麼一首偈語,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行。一段禪語可以感悟他人的一生,也或感悟一時。似是普通,都能稱為禪語的就定是佛學大德感悟,能稱為偈語的,就定是佛家中人。
  • 學誠法師: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對出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謂正業,就是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具體在世間,什麼事是該做的呢?在一個家庭中,對整個家庭有益的事情就是該做的;在一個單位裡,對這個單位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在一個行業裡,對整個行業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在一個社會裡,對整個社會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
  • 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談到詩詞名家的作品,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寫情能夠沁人心脾,寫景能夠開闊眼界,脫口而出。一部好的詩詞作品充滿美學體驗,觸達心靈。
  • 我讀《傳習錄》12-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文/羅文念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傳習錄》有人問王陽明先生:「心沉迷於追逐外在的事物,要怎樣面對這種情況?」王陽明先生說「做君王的如果能夠修身正己,各個 部門的大小官員各司其職,一切都井然有序,天下就能安定。
  • 以佛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用佛的心,做世間的事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生活很累,而佛法的信仰就是對治這些問題的,於是許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灑脫,可是同時又不願意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要想二者得兼併行不悖 確實要找到一個結合點才行。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 張國立 劉曉慶: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騰格爾的謎之曲風,讓在他之後上場的歌手一上臺,彈幕都喊他下去,想聽騰格爾繼續「罵人」。印象中騰格爾是唱《天堂》那種曲風的嚴肅派老藝術家,從什麼時候開始路子越來越野了呢?甚至被冠以「樂壇滅霸」的稱號。這事還得從他第一次翻唱《隱形的翅膀》說起,如果說原唱張韶涵是想要講述小女生永不放棄勇敢追逐夢想,那麼騰格爾粗獷嘹亮的嗓音和只唱聲母不唱韻母的「燙嘴式」唱法,愣是把《隱形的翅膀》翻唱成《鋼鐵之翼》。對此張韶涵點評,「感覺騰格爾老師每個字都唱的很生氣。」
  •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看蘇軾如何面對曲折一生!
    他既有俊逸之才,又有煙火之氣,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愛。蘇軾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別人只要在某一領域卓有成就,就足稱大家;而他呢,似乎在任意揮灑之中,就成了文藝全才。況且,他還懂工程,在徐州修築大壩;懂園林, 在杭州修建蘇堤。
  • 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我給您講一講儒家怎麼說
    儒家對於出世是怎樣說的呢?簡要的概括就是無所為而為,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他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我們從未有過出世的境界那麼我們做事情總是有所為而為,什麼叫做有所為而為?
  • 做入世之事 懷出世之想
    高峰糅山石沙土,堅固凝實;彩虹卻是光之幻影,虛無縹緲,遙不可及。若將無形之物擬為有實而欲行有形之事,實為殆矣。  人擁有切實的目標,當將腳踏實地地向前,而非故意行那不切實際之事,昔之君子渴望成德立行、身歿而名不朽,自是花了大力氣,寒窗苦讀數十載但欲一朝展「經世致用」之志,似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皆是行兢兢之事不敢忘本,萬不會用虛無不實的誇耀將自己裹住、輕飄飄地毫無作為卻還妄圖要攀登高峰的。  然當下一部分年輕人,卻恰恰走入了「怪圈」。
  • 學誠法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善用網際網路,賦予社會正心正念正能量《法華經》中說,佛陀現於世,是為了一個大事因緣——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在當今資訊時代,怎麼讓大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呢?法師指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廣泛地傳播正信佛法,這是一種適應時代的明智選擇。
  •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
    但其實唯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曾有記者就「你最大的快樂是什麼」這一問題問過許多人,李嘉誠的回答是「在不被人認出的情況下,獨自悠閒地到公園去轉一轉」;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在不被別人打擾的情況下,同妻兒老小一起到小餐館安靜地吃頓飯」;黛安娜王妃則說「不需要刻意喬裝打扮,沒有記者盯梢,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逛一逛商店」。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菩薩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猶如手搔疥瘡,正搔之時、癢得快活,剛搔過後痛苦即至。所以,世間的快樂是瞬間的,痛卻是長久的,所以佛教育眾生要「出世」。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要正確認識這個世間,改造這個世間。
  • 勵志——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
    你徹底出世了,出家了,這也很好,挺容易的,什麼都不管了。你徹底入世了,就是完全陷入功利場當中,這個也挺容易的。最難的就是: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最難的就是:入世的做事,出世的處世。所以最難的是在兩者之間達到一種中心的橋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然我們不得不來到這個世界上,走這一遭,活這一生,那麼就請把你的人生過成一個值得慶幸的人生。生活不只有快樂,悲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由於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遠離現實政治,有隱逸和出世的傾向,長期以來,大家都以為道家是出世的。並且,道家思想成為那種無法適應複雜的現實世界的人的救命稻草和藉口。而事實上,道家是講入世的,儘管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無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並且最終,「無為」會轉化為「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