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3000,既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還有頭腦精明「億則屢中」的儒商子貢。
孔子去世後,子貢獨自蓋所小房子,為師父守墓三年,踐行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教誨。子貢雖然從商,生活富足,但他仍在這三年中拋棄俗事,為他如父親般尊敬的老師,用心擇墓,並守墓盡孝。
別人會覺得他是德行完美的君子,也許在子貢的心裡,本應如此,只是「誠於中,形於外」而已。
《大學》中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切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小到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家庭幸福,大到社會國家的安定團結,都離不開修身。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中國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幹,每個人都受到這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古代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去傳承的同時,也可以借鑑古人的修身之道,讓自己告別焦慮,心明澄澈,讓自己活得更有質量和更有意義。
由清華大學教授方朝暉所寫的《儒家修身九講》,恰好是浮躁世風下的一劑清涼解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針對現代人普遍的身心失調,精神緊張現象,給出一套具體的修行方案。
01管理自己,從靜開始
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在內心安靜的狀態下去完成。
諸葛亮以智慧聞名,在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中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告誡人們在心境寧靜的狀態下,化繁為簡,才能抓到要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擺脫雜念,安靜下來才能戒驕戒躁,求學是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個時代,每天堅持讀書的成年人真的不多了。其實,手機、電腦上瀏覽時間過多,眼乾眼澀,甚至有的年紀輕輕就得白內障。紙質書是無論如何都比不過手機世界的五彩斑斕的,養成隨時隨地都看手機的習慣後,又怎麼會讀進一本書呢?
諸葛亮告誡兒子的話中所蘊含的道理,放在今天毫不過時。一個孩子求學時期,如果沉浸於遊戲世界和享樂中,日子如指中沙,時間如輪在奔跑中,在你的不經意中浪費後,只能「遂成枯落,悲嘆窮廬」。
不珍惜時間的人,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人,只能是年歲老去,在追悔莫及中徒增傷悲,奈何年華已逝!
諸葛亮的」淡泊寧靜「,是他智慧過人的源頭,也是儒家經典《大學》中「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一脈相承。
針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儒家修身九講》給出身心調節手段:靜坐。從靜坐5分鐘開始,讓自己清除頭腦空間中的雜念,與自己獨處,在靜坐觀心中,慢慢學會有針對性的思考、領悟。
02忙中偷閒的調心養身
錢穆先生曾說:「我常愛讀唐以下各派禪宗師祖與宋明理學諸儒之《語錄》,尤其是關於心性修養方面,認為此乃我中華文化傳統精要所在。」
」科學愈進步,機械愈發展,在此愈益唯物之環境中,乃愈見心靈活動之重。物則依心為主,心則與物為體。"
我認為,錢穆先生上面這番話,不僅肯定宋明理學在心性修養方面的貢獻,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也是全球都提倡的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的萬物一體的宇宙觀。
宋儒程顥繼承了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發展為「仁者渾然與物為體」的萬物一體論,努力提高心性,讓自己內心達到與自《然界,外界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在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中,人對宇宙萬物的態度,要心存溫然愛人之心,而不是用徵服的心態去對待萬物,巧取豪奪。這一點和西方的文明,完全相反。
別的不說,就拿今年的疫情來說。在個人自由高於社會規範的西方,過於強調個人的主體性,認為社會應服務於個人,許多民眾不願意戴口罩,不肯配合政府出臺的相關抗疫政策;而在中國,強調的是個人自由應該是和社會的規範形成和諧的關係。我們取得的抗疫成果,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德的意義。
中國文化雖然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幹,但釋儒道才是我們的文化信仰。
和錢穆先生儒家之外也喜歡道家和佛家一樣,同樣,《儒家修身九講》也不僅僅是只講儒家的修身之道,而是針對現代人被物慾所裹挾,受制於功名利祿而心力交瘁,甚至損害健康的現象,作者給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解決之道。這既是宋明理學的心性修養的精髓,同時也貼合當下中國社會的生活。
既然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農耕時代,但也不能「居鬧市生囂雜之心",而應在紅塵中活出山林的氣象,活出《菜根譚》中「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圓融與灑脫。
正如《儒家修身九講》中所講:「要真正做到不為外物所累,關鍵是要提升我們做人的境界,開闊我們的心胸。要在有情之時忘情,在用心之時無心。我們雖是有心、有情之物,但是不能受制於它們。這叫作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為此,我們的情才可收放自如,我們的心才不為物累。」
其實就是少些執念,少些功利之心,享受過程,別太計較結果。
在「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扮演著趨炎附勢的角色,就有多少人在權傾一身中享受著榮耀。但花無百日紅,失勢後的無人問津,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也大有人在,受不了巨大落差而想不開,生病的也不少,原因不外乎:執念太深。
其實,除了健康、平安,別的都是浮雲。
所以,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上了發條的螺陀,只知道忙碌地轉啊轉。懂得勞逸結合,從吃好每頓飯,睡好每晚覺開始,養好身心,過好生活,活在當下,不疾不徐,也是一種現代人需要向古人學習的生活方式。
03真誠,成就人生
先哲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啊,認識你自己。」只有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在善與惡的是非中,遵照自己的良心良知去做事,不自欺,才算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這本《儒家修身九講》旨在幫助人們不斷地提高修養,提升境界,在孟子所倡議的「人人皆可成堯舜」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王陽明既繼承了孟子的學說,又把它發揚光大,建構起具有普世價值、普遍意義的良知學。因為,良知是人與動物所區分的,是不分地域,不分中外,不分年代,是人性獨有的。
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生活在幾千年後歐洲德國的辛德勒,未必讀過王陽明的《傳習錄》,然而他用行動踐行了其的「致良知」。
辛德勒原本是一個只懂得錢權交易,發戰爭財,掙了昧良心錢後花天酒地的人,他很現實,剛開始,他幫猶太人,只是因為猶太人聰明勤快,能幫他賺到更多的錢。
當知道他的工廠裡的猶太工人要被殺光,他的良心甦醒了,不只為猶太人散盡錢財,還出生入死地把處在死神邊緣的1000多名猶太人拉回來。
是他沒有泯滅的良知,讓他沒有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從善如流,成了被後世銘記的英雄!
提高修養之道,不外乎明德,明心、明志。讓「良知良能」,成為自己道德世界的主流;省察克己,去掉身上的不良習性,格物而致知;明確人生志向,做一個品德高尚之人;同時,淡泊者健,寧靜者壽,你也會成為長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