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說起蘇軾,就情不自禁會微笑,覺得此君多才、溫暖, 還是個可愛的吃貨。
如果說李白飄逸如仙,讓人仰望;杜甫厚重如土, 讓人敬畏;而蘇軾呢,卻像鄰家大叔,摸著肚子,笑眯眯的,愛開玩笑, 出口妙語連珠。他既有俊逸之才,又有煙火之氣,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愛。
蘇軾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別人只要在某一領域卓有成就,就足稱大家;而他呢,似乎在任意揮灑之中,就成了文藝全才。況且,他還懂工程,在徐州修築大壩;懂園林, 在杭州修建蘇堤。至於中醫、建築、哲學、律法、軍事、美食,他都無不熟悉。
而他最讓人嘆服的,是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自任官以來,在鳳翔改革差役制,在徐州奮勇抗洪, 在密州撲滅蝗蟲,在杭州治理西湖,建立中國第一個公立醫院——安樂坊, 一直兢兢業業,極有建樹。
但他的政治生涯並不如意,他因言獲罪,遭遇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但他曠達的心胸拯救了他,更成就了他。
在黃州,他生活清苦,於是親自耕作。他脫去了一切外在身份,成了天地間一個普通人。他深知名利之空虛,所以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懂得萬物皆備於我,不必刻意追求身外物,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融入其中, 就足以安然度日。
蘇軾用出世之心,來做入世之事,不為名利,只求問心無愧。他即便貶官在惠州,還捐款修橋,為廣州策劃引水工程。到了海南, 他又興辦起教育,使這個文化蠻荒之地,空前地湧現了多名進士。
蘇軾晚年寫詩:「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很多人以為他是在說反話,寄託內心對朝廷的憤懣。我卻以為不然,用王陽明的話說,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為了「致良知」,也就是修心。
人生的終極問題,就是內心如何安頓。蘇軾的最大功業,也是修好了這顆心, 使之曠達、堅韌,既能享受順境時的湖光瀲灩,也能笑看逆境中的驚濤拍岸。
於是蘇軾成了蘇東坡。東坡,一塊向陽之地,陽光和煦,草木繁茂, 空氣潮潤,清溪環繞之中,麥苗青青,果實纍纍,跨越千年,依然生機勃勃。
讓我們翻開《小米多詩詞王國漫遊記:蘇試歸來》這冊小書,去親歷蘇軾曲折豐富的一生,去領略他時而壯闊,時而細膩的詩詞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