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看蘇軾如何面對曲折一生!

2020-12-11 遼寧無限穿越新媒體

中國人一說起蘇軾,就情不自禁會微笑,覺得此君多才、溫暖, 還是個可愛的吃貨

如果說李白飄逸如仙,讓人仰望;杜甫厚重如土, 讓人敬畏;而蘇軾呢,卻像鄰家大叔,摸著肚子,笑眯眯的,愛開玩笑, 出口妙語連珠。他既有俊逸之才,又有煙火之氣,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愛。

蘇軾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別人只要在某一領域卓有成就,就足稱大家;而他呢,似乎在任意揮灑之中,就成了文藝全才。況且,他還懂工程,在徐州修築大壩;懂園林, 在杭州修建蘇堤。至於中醫、建築、哲學、律法、軍事、美食,他都無不熟悉。

而他最讓人嘆服的,是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自任官以來,在鳳翔改革差役制,在徐州奮勇抗洪, 在密州撲滅蝗蟲,在杭州治理西湖,建立中國第一個公立醫院——安樂坊, 一直兢兢業業,極有建樹。

但他的政治生涯並不如意,他因言獲罪,遭遇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但他曠達的心胸拯救了他,更成就了他。

在黃州,他生活清苦,於是親自耕作。他脫去了一切外在身份,成了天地間一個普通人。他深知名利之空虛,所以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他懂得萬物皆備於我,不必刻意追求身外物,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融入其中, 就足以安然度日。

蘇軾用出世之心,來做入世之事,不為名利,只求問心無愧。他即便貶官在惠州,還捐款修橋,為廣州策劃引水工程。到了海南, 他又興辦起教育,使這個文化蠻荒之地,空前地湧現了多名進士。

蘇軾晚年寫詩:「若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很多人以為他是在說反話,寄託內心對朝廷的憤懣。我卻以為不然,用王陽明的話說,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為了「致良知」,也就是修心。

人生的終極問題,就是內心如何安頓。蘇軾的最大功業,也是修好了這顆心, 使之曠達、堅韌,既能享受順境時的湖光瀲灩,也能笑看逆境中的驚濤拍岸。

於是蘇軾成了蘇東坡。東坡,一塊向陽之地,陽光和煦,草木繁茂, 空氣潮潤,清溪環繞之中,麥苗青青,果實纍纍,跨越千年,依然生機勃勃。

讓我們翻開《小米多詩詞王國漫遊記:蘇試歸來》這冊小書,去親歷蘇軾曲折豐富的一生,去領略他時而壯闊,時而細膩的詩詞名作。

相關焦點

  • 學誠法師: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對出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謂正業,就是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具體在世間,什麼事是該做的呢?在一個家庭中,對整個家庭有益的事情就是該做的;在一個單位裡,對這個單位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在一個行業裡,對整個行業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在一個社會裡,對整個社會有益的事就是該做的。
  • 以佛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用佛的心,做世間的事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就是以商賈富豪的身份,擁有妻子兒女,出入娛樂場所,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與社會民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對他們起到教化和引導的作用。同時,闡說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強調「心淨則國土淨」,是在家居士於紅塵修行的榜樣。
  • 張國立 劉曉慶: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騰格爾的謎之曲風,讓在他之後上場的歌手一上臺,彈幕都喊他下去,想聽騰格爾繼續「罵人」。印象中騰格爾是唱《天堂》那種曲風的嚴肅派老藝術家,從什麼時候開始路子越來越野了呢?甚至被冠以「樂壇滅霸」的稱號。這事還得從他第一次翻唱《隱形的翅膀》說起,如果說原唱張韶涵是想要講述小女生永不放棄勇敢追逐夢想,那麼騰格爾粗獷嘹亮的嗓音和只唱聲母不唱韻母的「燙嘴式」唱法,愣是把《隱形的翅膀》翻唱成《鋼鐵之翼》。對此張韶涵點評,「感覺騰格爾老師每個字都唱的很生氣。」
  •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
    但其實唯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品嘗出生活的甘甜,享受到努力的意義。曾有記者就「你最大的快樂是什麼」這一問題問過許多人,李嘉誠的回答是「在不被人認出的情況下,獨自悠閒地到公園去轉一轉」;比爾·蓋茨的回答是「在不被別人打擾的情況下,同妻兒老小一起到小餐館安靜地吃頓飯」;黛安娜王妃則說「不需要刻意喬裝打扮,沒有記者盯梢,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逛一逛商店」。
  • 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是詩人或詞人對於宇宙和人生內在的觀察,能夠細緻入微地體察一草一木的動靜、一花一樹的凋謝,在詩人的眼中,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有鮮活的生命。"出乎其外」指世間萬物同人生一樣皆是過眼雲煙,詩人或詞人用一種超脫的目光看待世間萬物,體悟人生。唯有二者兼顧,才是體現高的境界。
  • 「文藝復興式天才」蘇軾: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活成古代文人的傳奇
    做了和尚之後,佛印仍與蘇軾來往密切,兩人談論詩詞歌賦、佛教經典,十分暢快。蘇軾有心請佛印還俗出仕,待佛印醉酒之時,令家中琴娘與之親近。即便醉眼朦朧,佛印也未上當,而是揮毫作詩,表明已絕「塵心俗意」。至此,蘇軾就斷了請佛印出山的念頭。
  • 勵志——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
    你徹底出世了,出家了,這也很好,挺容易的,什麼都不管了。你徹底入世了,就是完全陷入功利場當中,這個也挺容易的。最難的就是: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最難的就是:入世的做事,出世的處世。所以最難的是在兩者之間達到一種中心的橋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然我們不得不來到這個世界上,走這一遭,活這一生,那麼就請把你的人生過成一個值得慶幸的人生。生活不只有快樂,悲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做入世之事 懷出世之想
    高峰糅山石沙土,堅固凝實;彩虹卻是光之幻影,虛無縹緲,遙不可及。若將無形之物擬為有實而欲行有形之事,實為殆矣。  人擁有切實的目標,當將腳踏實地地向前,而非故意行那不切實際之事,昔之君子渴望成德立行、身歿而名不朽,自是花了大力氣,寒窗苦讀數十載但欲一朝展「經世致用」之志,似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皆是行兢兢之事不敢忘本,萬不會用虛無不實的誇耀將自己裹住、輕飄飄地毫無作為卻還妄圖要攀登高峰的。  然當下一部分年輕人,卻恰恰走入了「怪圈」。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土佛教出世之人心境高遠,神若浮雲,其浩然之氣存於天地之地。如陶淵明筆下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上雲捲雲舒入世之人心繫江湖,以天下蒼生為己念,追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古往今來,但凡超然於世外之人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庸庸碌碌之輩在現實生活中因填不滿的欲而掙扎出世和入世對個人而言,並不是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兩種心態
  • 我讀《傳習錄》12-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文/羅文念問:「心要逐物,如何則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職,天下乃治。心統五官,亦要如此。------《傳習錄》有人問王陽明先生:「心沉迷於追逐外在的事物,要怎樣面對這種情況?」王陽明先生說「做君王的如果能夠修身正己,各個 部門的大小官員各司其職,一切都井然有序,天下就能安定。
  • 菩薩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猶如手搔疥瘡,正搔之時、癢得快活,剛搔過後痛苦即至。所以,世間的快樂是瞬間的,痛卻是長久的,所以佛教育眾生要「出世」。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要正確認識這個世間,改造這個世間。
  • 他是明朝黑衣宰相,助雄主朱棣逆襲成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在大明朝出現了很多奇人,像朱元璋、朱棣、劉伯溫、魏忠賢等等,但是這些人或多或少只是影響了一段時間罷了,而今天說的這位則是影響力大明朝前後276年,他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時,他的伯父對他提出一道非常有用的建議:「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在元朝那樣的背景下,姚廣孝的父親就將他送去享受方外之樂去了,妙智庵出家當了和尚。
  • 學誠法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善用網際網路,賦予社會正心正念正能量《法華經》中說,佛陀現於世,是為了一個大事因緣——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在當今資訊時代,怎麼讓大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呢?法師指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手段,及時廣泛地傳播正信佛法,這是一種適應時代的明智選擇。
  • 一句禪語道出處事精髓,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一句禪語道出處事精髓,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那麼一首偈語,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行。一段禪語可以感悟他人的一生,也或感悟一時。似是普通,都能稱為禪語的就定是佛學大德感悟,能稱為偈語的,就定是佛家中人。
  • 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
    有人沉溺於人世浮華,有人樂心於應接不暇,繁雜的各種信息使我們變得浮躁。但是,只有心安靜,才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淡飯粗衣,但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也覺得萬般愁苦。 所謂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靜的生活。只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實的人生樂趣。 追求虛靜,不必遁入山林,與世隔絕,而是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在凡塵中始終保持著獨立與自由。
  • 設計IP訪談|富振輝: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在「物質決定上層建築」的紛繁塵世中,這位嚮往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佛系設計師,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處世之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問及對此如何解決,富振輝笑了笑,回道:」實在說服不了就索性不做了,那些不符合規律的需求落地之後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在富振輝看來,設計的價值應是改善居住品質,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耿直如他,純粹亦如他。筆者忍不住好奇,以其個性如何在這個行業前行?富振輝談到,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他皆是如此: 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 用出世的精神處世,用入世的精神做事
    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雲門說:「糊餅。」 很多時候,一旦你做事情抱了超越之心,這件事反而做不好了。因為,很多東西,凡是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它就是很難被超越的了。所有否定個人的奢華享受和回報,拒絕世間的權力之爭的人,能夠真正領悟超脫個人的客觀真理。比較他們的生活和信念,你可以發現同樣的純樸、自我犧牲、謙卑,還有他們實踐並宣揚的高尚品德與愛。他們遵循同樣不變的原則,並付諸實現以消滅罪惡。
  •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在儒家高唱「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雖在廟堂之上,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裡」的聲響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國人共同的嚮往和追求。也就是說,人一定要知道你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這裡有不能越過之線,即當「止」之線。如果再用一個概念加以說明的話,那就是「義」。「義者,宜也;宜者,應當也,適當也。」儒家最重這一「止」和「義」。《大學》有道:「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 佛教人生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熱處思冷,得人生真諦!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題記熱鬧是暫時的,苦痛才是人生常態。熱處思冷,方得人生真諦。關於佛教,關於佛學智慧,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呢?佛家揭示出,塵世中的眾生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患得患失,痛苦煩惱,因為他們不懂因果緣起的道理,不明無常之我的厲害,實際上就是沒有發現自我的佛性,慧根。佛講苦、集、滅、道四諦,就是讓我們明白人生苦大於樂的哲理。人的色身是苦的根源,因為人要活著,而活著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有煩惱和痛苦。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苦,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個體都要面對的,這更是一苦。
  • 通過一生經歷,看蘇軾儒釋道思想的轉變
    蘇軾一生中最為重要複雜的也是這個階段——自請離京到流落儋州,這漫長曲折而艱險的四十多年歲月中,儒道思想不斷融合,道家思想對蘇軾的人格影響比重不斷加大,他常常會以「道法自然」為精神基礎去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同時可以發現,儒道思想相融的優勢顯而易見,蘇軾沒有像其他文人官員那般憂愁怨憤,反而在接連到來的人生困厄 中不斷地思考人生、超脫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