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中宏:入世之心做事,出世之心做人

2020-12-11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雷射釹玻璃、高重頻飛秒光纖雷射器、超寬帶光纖……這些高深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名字對許多人來說都十分陌生和遙遠,但它們卻和一個人的科研生涯緊緊相連,這個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姜中宏

從立志報國而走上化學研究之路的學生,到為祖國工業建設事業奉獻青春的研究者,再到科研成果頗豐的光學材料專家,姜中宏從沒有停止對化學這座高峰的攀登。

拳拳赤子心 科研救國夢

1930年,姜中宏出生於廣東臺山。因為愛好讀書且記憶力比較好,他自幼文史方面成績很好。

初中的一次化學測驗,影響了他之後的人生道路。

那次測驗,姜中宏只考了21分。但老師並沒有嚴厲地批評他,反而和顏悅色地對他說,日本侵略中國,就因為他們有六七百萬噸的鋼鐵、汽油、炸藥,這些都是化學產品,學化學就可以知道用硝酸硫酸能煉鋼,可以做炸藥,有了石油飛機就能飛。

「一個國家是否昌盛就看化學是否發達,我相信你是愛國的,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到全班最好。你要想讓我們國家強盛,就要化學好。」

在這次談話之後,姜中宏便好像變了一個人,從此愛上了化學。高中時,他是班級裡化學成績最好的一個。

1950年,姜中宏如願考入華南工學院化工系。

一顆報國丹心,三代雷射玻璃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姜中宏畢業後來到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此後大約十年的時間,姜中宏主要負責排班搞光學玻璃熔煉,帶著工作找資料,帶著問題學習,在實踐中,他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長春光機所(圖片來源:吉網)

196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上海光機所」)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所,也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所雷射技術的專業研究所。姜中宏帶領研究小組來到上海光機所開展研究工作。

開始時,姜中宏研究的雷射釹玻璃。雷射釹玻璃是可以在「泵浦光」的激發下產生雷射或對雷射能量進行放大的玻璃,是雷射器的「心臟」。

1964年,我國啟動了「6403」高能釹玻璃雷射系統項目。項目最初分為兩個部分,以紅寶石作為主要方案,由鍾永成負責,以姜中宏負責的雷射玻璃作為備用方案,並計劃在1964年完成100焦耳輸出的目標。然而紅寶石雷射器方案的進展並不順利,最高只能實現9.7焦耳的輸出,因此後來項目工作的重點轉向了雷射玻璃。

由於上海當時的條件限制,很難熔煉出合適尺寸的玻璃。因此姜中宏帶領小組成員回到長春,使用10升白金坩堝熔制玻璃,通過擠壓、加熱的方法得到了1.4m長的玻璃棒並帶回上海進行實驗。

第一次實驗就實現了97焦耳的能量輸出,第三次實驗便突破了100焦耳輸出的目標。此後在黨委要求下,經王之江、沈冠群和姜中宏團隊再接再厲,當年突破了1000焦耳輸出的目標,這一成果促使雷射玻璃正式替代紅寶石成為大能量的雷射介質。

姜中宏(右)與同事黃國松討論工作

1976年,6403項目終止後,姜中宏所在的團隊開始研究高功率雷射系統和慣性約束聚變。

他們先後研製成功了高功率雷射系統「神光Ⅱ」和「神光Ⅲ」預研裝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鹽釹玻璃。這些研究成果解決了國外材料禁運的問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段插曲:

當時國外的學者們認為要研製大功率的雷射玻璃應該用氟磷酸鹽玻璃,因為氟磷酸鹽玻璃非線性折射率比較低,非線性效應比較好,國內的一些專家也都主張另起爐灶發展氟磷雷射玻璃。

姜中宏進行計算後認為,磷酸鹽玻璃會比氟磷酸鹽玻璃更好,更容易製作,且截面比較大,效率特別高。此觀點得到王之江和鄧錫銘的支持。

最後事實證明,姜中宏的觀點是正確的,磷酸鹽玻璃成為了最後確定方案。

在理論研究方面,姜中宏根據混合鍵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圖熱力學計算法,實現了玻璃形成區的半定量預測。他採用連續相變方法推導出非對稱不溶區。他研究玻璃結構的相圖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鄰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構成理論,可定量計算出玻璃中性質和結構。他將熱力學反應判據用於清除白金機理研究,通過預測的計算,找到了合適的工藝條件。

姜中宏曾多次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和地方科技獎勵:

1982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7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先進個人」表彰獎(升一級);

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委);

2000年上海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委),廣東省科技發現獎;

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獎;

200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第一屆大珩杯光學期刊優秀論文獎;

2012年華南理工大學傑出校友;

2016年上海光機所特殊貢獻獎(特級獎),中國矽酸鹽學會特殊貢獻獎。

築巢引鳳,薪火相傳

姜中宏在科學研究上不斷攀登高峰,在學術教育上十分關注並注重提攜後輩。

2001年,他選擇回到廣州,到華南理工大學籌建光通信材料研究所,成為一名往返於上海、廣州兩地之間的「雙聘院士」。

他說:「剛回來時,華工的院士不多,學校對我的要求是開拓國內科研中沒有涉及到的領域,當時我想了兩個方向,一是藉助於廣東佛山發達的出口瓷磚產業,進行地磚釉研究,二是用玻璃做光纖,對光通信有好處。」

最終,學校黨委選擇了後者,於是成立了光通信材料研究所。

光通信材料研究所的建成不但在硬體上助力了科學研究,還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如今,姜中宏為學校"築巢引鳳"建起的研究所,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學生張勤遠、楊中民也跟隨他來到了廣州,如今他們都成長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材料學院黨委書記和物理光電學院院長。

對此,姜中宏十分謙虛的表示:「我們所(上海光機所)成為國家重點研究所,我實際沒做什麼工作,只是築巢引鳳。」

2014年,姜中宏團隊的楊中民教授帶隊完成的「高增益玻璃光纖與單頻光纖雷射器」獲 2014 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也為重大民用系統提供了"中國芯"保障。這一成果凝聚了三代光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用入世的態度對待工作,用的態度對待生活

雖然懷揣科研報國之心的姜中宏放棄了繼續在文史方面深造,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他的影響是難以磨滅的。姜中宏坦言,中國歷史上他最敬佩的三個人分別是春秋時期的範蠡、西漢的張良和唐代的李泌。這三個人的共同特點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功成名就之時急流勇退。

他不僅在思想上敬佩這幾位古人的處世之道,而且將這樣的處世原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覺得他們都在國家困難時敢於服務國家。像縫衣服的針一樣,將兩塊布縫到一起作用很大,縫好後就可以退出去了,我就很佩服這種人。我一生中,也是做好工作後就退下來了,不是光想著享福。」

姜中宏和幹福熹院士及長光所老同事聚會合影(左二姜中宏、左三幹福熹、左四孫鐘鳴)

他堅持用入世的態度對待工作,用出世的態度對待生活。

在為他的中學母校校慶題詞時,在學習上,他鼓勵大家:「奮發圖強,力爭上遊,天生我才必有用。」在生活上他希望大家:「戒驕戒妒,淡泊明志,隨遇而安,天涯何處無芳草,不追,不慕。不求最時尚,不羨慕別人。」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姜中宏採訪口述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姜中宏》,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3.《老長春:建國初期的長春老建築》,吉林廣播網

4.《上海光機所29位同志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5.《嘉定這家單位裡,時而流過比巖漿更燙的玻璃液,時而發出小太陽般的光》,上觀新聞

6.《2016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今舉行 光機所兩項應用獲大獎》,央廣網

7.《姜中宏院士與張俊洲》,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8.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相關焦點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土佛教出世之人心境高遠,神若浮雲,其浩然之氣存於天地之地。如陶淵明筆下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上雲捲雲舒入世之人心繫江湖,以天下蒼生為己念,追逐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古往今來,但凡超然於世外之人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庸庸碌碌之輩在現實生活中因填不滿的欲而掙扎出世和入世對個人而言,並不是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兩種心態
  • 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簡單!
    一位有過知遇之恩的老師曾告訴過我:「心越成熟越明白,平淡最美,清歡最真。入世之心做事,事事美好。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簡單。」起初由於年齡問題總不能理解老師話中的深意,覺得那些高深難度,需要費力思索的東西,不如年輕式的隨心所欲來的和暢簡單。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人如果太閒,整日無所事事,就很容易滋生雜念;而如果太忙,天天勞心勞力,則會身心疲憊,再無心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在半忙半閒之間。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 縱身江湖, 難免不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 自命清高, 不與世間來往, 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空轉不前的。」「出世」是道家的追求,是「窮則獨善其身」的淡泊豁達;「入世」是儒家的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 勵志——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
    你徹底出世了,出家了,這也很好,挺容易的,什麼都不管了。你徹底入世了,就是完全陷入功利場當中,這個也挺容易的。最難的就是:以出世之心經營入世的生活。最難的就是:入世的做事,出世的處世。所以最難的是在兩者之間達到一種中心的橋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然我們不得不來到這個世界上,走這一遭,活這一生,那麼就請把你的人生過成一個值得慶幸的人生。生活不只有快樂,悲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然而,人活著要謀生,就要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來不得半點虛妄。太陽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個人的一生能好好欣賞多少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決不虛度光陰。春花秋月,賞心樂事;酷暑嚴冬,努力苦辛。要每日都過得充實、有意義,有益於人,也有益於自己。
  • 出世與入世-光明日報-光明網
    學校的長廊上掛著一幅小學生的書法作品,楷書墨筆,端端正正地寫著一句格言:「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這「入世」與「出世」的語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楚的,但這句話字面上的道理倒也並不難懂,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行事與做人的態度:做人,對名利不必看得太重,不為名韁利鎖所束縛,方可活得從容瀟灑;行事,卻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認真地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不枉來人世間一遭。    換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兩句話,一個人倘若以入世之心做人,以出世之心做事,會怎樣?
  • 出世精神做人,入世情懷做事
    人生太短,歲月太長,人活一輩子,千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做人不易,做別人口中的人更難,生活無須看別人的眼神,永遠做最真實的自己,別為不值得的人做不值當的事。生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你內心很脆弱,生活就會打壓你,甚至折磨你,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生活就會獎勵你,眷顧你,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 以佛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生活很累,而佛法的信仰就是對治這些問題的,於是許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灑脫,可是同時又不願意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要想二者得兼併行不悖 確實要找到一個結合點才行。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 王陽明為什麼用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原因在這件事上
    其實生活通常都很簡單,只是人們用自己的心讓它變得撲朔迷離。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抉擇,變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人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你只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隨性生活便好。王陽明提出過一個「俟命」的生死態度,「俟命」就是認命。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
    有人沉溺於人世浮華,有人樂心於應接不暇,繁雜的各種信息使我們變得浮躁。但是,只有心安靜,才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追求虛靜,不必遁入山林,與世隔絕,而是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在凡塵中始終保持著獨立與自由。
  • 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談到詩詞名家的作品,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寫情能夠沁人心脾,寫景能夠開闊眼界,脫口而出。一部好的詩詞作品充滿美學體驗,觸達心靈。
  • 用出世的精神處世,用入世的精神做事
    很多時候,一旦你做事情抱了超越之心,這件事反而做不好了。因為,很多東西,凡是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它就是很難被超越的了。比如你寫詩,可以仿李白的風格,你寫文章也可以仿《紅樓夢》的風格,但是你不能說就超越了李白,超越了《紅樓夢》。
  • 正能量: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
    別人一聲令下,你就衝鋒陷陣,註定淪為炮灰……只有智慧,才能讓你變得寬容,只有寬容,才能給你心更大的自由。月亮的背面到底有什麼,飛高了,你自然就看到了。 4、每一支華麗的舞蹈,都來自無數次的訓練;每一次精彩的投籃,都經歷過無數次籃球和地板的撞擊。你看到別人的成績,卻沒看到他曾一次次跌倒又爬起。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學誠法師: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對出世和入世這兩種心態。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關鍵在於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那句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事要做正業。所謂正業,就是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具體在世間,什麼事是該做的呢?
  •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我們的心總是在躁動不安的,學習佛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仔細思考下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意義是什麼,而我們為什麼又會在無盡的輪迴中流轉不息,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心被業障給蒙住了
  • 紅樓系列之一:寶釵入世VS黛玉出世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瑩雪兩人最大的不同點:黛玉是「出世」的,而寶釵是「入世」的。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圍的環境中且不通世務,所以顯得目下無塵,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會的汙染,她從不勸寶玉追求功名,也不會得逆著自己的性子做事,顯得「真」。但也由於她的「出世」,使她局限於「自我」的小圈子裡,導致她過多地關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憐自傷裡不能自拔。
  • 佛教人生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熱處思冷,得人生真諦!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題記熱鬧是暫時的,苦痛才是人生常態。熱處思冷,方得人生真諦。關於佛教,關於佛學智慧,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呢?3,眾生平等佛教提倡眾生平等,認為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生命都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自然和宇宙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生命。不僅人,其他動物或植物,也都是平等的,萬物都靈,我們應該愛護它們。不能因為人的欲望和掠奪,導致生靈的死亡和殺戮。因此佛教中的第一條戒律,就是不殺生。
  • 《天道》如何把出世佛學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邏輯心內求佛
    天道說到底就是建立在生產力之上的上層建築,沒有入世和出世,天道的意義不大,而且天道應該是以強勢文化邏輯為精神內核的方法論,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信豐天道和知道天道信仰自己是兩回事,就好比弱勢文化之下的弱勢群體把天道當作救世主,命運把人限制的死死的消極思想,強者從來不拿天道和命運說事,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