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2020-12-11 騰訊網

清淨/無為/自然

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

每逢亂世,我們總能看到道士入世濟世,他們身居要職,一人之下萬人之,鞠躬盡瘁,為國獻策。

商周時姜太公奉師命下山輔周伐商,建立大周八百年江山;三國諸葛亮,亂世輔佐賢德劉皇叔,成就三國鼎立;劉伯溫得《六甲天書》,世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歷代很有學者都對道教有一定的誤解,說道教的的思想消極避世如是等等。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道教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根基,中國五千年屹立不倒,如今依舊雄立東方,未來也有信心立足環宇。那麼作為根基的道文化肯定有又怎麼會消極避世,豈不是妄論。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儒家是入世之學,這沒有錯。而我道門則是既出世又入世,舉個例子。

道士修行一般是先要出世,因為需要定心,這個之前在「修道的本質」文章中有講過。心神清靜,才能體道。而剛脫俗入道的弟子,心還有對名利的不舍,所以要出世修行。

修行達到一定的程度,師父便會讓弟子下山去世俗中歷練,這是道教的入世。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學道為了弘道,為濟世度人,所以你要去俗世中應用你學到的道法。入世後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再出世(上山)修行,再入世...如此反覆出世入世才能糾正自己德行的不足,才能體會道法的真諦。

亂世之中,最能體現一個道士的修行。故而,在亂世中,我道門很多先輩祖師都有入世歷練自己,濟世度人。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小編提示

修行交流

(清虛道人)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人們經常會聽到修煉者提到出世和入世的說法以及爭論,其實「出世」這一說法的真正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白。人們普遍錯誤的認為出世修行就是遠離紅塵俗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出家,避開塵世的喧囂和一切情緣,這是對出世修行的錯誤見解。佛教和道教所說的「出世」修行,其實是指修證超越世俗世間的勝義諦,即修證宇宙本有的法性,宇宙本有的法性是超越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的。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舉個例子,人都要吃飯,因為天道規定,天道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胃,所以吃飯這件事情合乎天道,如何吃飯呢?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這樣說過: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簡單的話語,蘊含複雜的人生道理。01在當下,一場疫情為社會及個人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塵世中歷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內外兼修,做更好的自己。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他是如何看待入世與出世的?
    東初老人看入世——東初老人認為人生如茫茫生死苦海,我們每人都宛如處於生死大夢之中,很多人一生身處夢中而不自知。假如一個人能夠明白人生如大夢,他絕不會貪戀世間的一切欲樂,而是會通過佛法修行來求得正覺。人生在世,難逃欲望的誘惑和擺布,太多人一生都是欲望的奴隸。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哲學反思
    所以,出世與入世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們所面對的不同環境。那麼,出世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呢?人們所有的觀點,只來自於自己大腦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這種所謂的印象,只是人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偏見。真實世界有其自身運行變化的規律,而與人類的意志無關。出世所面對的,其實是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研究和發現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並且做到順勢而為。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 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 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
  • 淺析何為「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北宋大文豪,詩人蘇東坡曾言:以出世的態度入世。這也正是我心之所向也!這句話也一直影響著我。我理解如下(一)出世、入世首先是人生態度!不管是誰說的,都是看你以什麼樣的心境和行為在這滾滾紅塵、俗世客棧中過完這一生。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 縱身江湖, 難免不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 自命清高, 不與世間來往, 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空轉不前的。」「出世」是道家的追求,是「窮則獨善其身」的淡泊豁達;「入世」是儒家的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 出世修行與入世修行道性即人性本質都是修心
    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一、出世獨善其身為什麼要出世呢?縱觀古今,出世者有不同的原因。從外因看,上古傳說說有大隱士許由,說是因為堯帝治理天下已經太平了,所以才不入世添亂了;而后庄子、列子都隱而不仕,卻是因為當時諸侯好利輕道——「春秋無義戰」,沒有能力推行自己的理想,況且入世也難自保其身;金元之際,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黑暗的一個時期,全真道教的產生猶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提倡出家修行,重視個人性命的修煉,也提倡苦己利人,所謂內功外行;另外,宗教在古代還有慈善功能
  • 出世與入世-光明日報-光明網
    學校的長廊上掛著一幅小學生的書法作品,楷書墨筆,端端正正地寫著一句格言:「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這「入世」與「出世」的語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楚的,但這句話字面上的道理倒也並不難懂,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行事與做人的態度:做人,對名利不必看得太重,不為名韁利鎖所束縛,方可活得從容瀟灑;行事,卻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認真地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不枉來人世間一遭。    換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兩句話,一個人倘若以入世之心做人,以出世之心做事,會怎樣?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兩會上的宗教人士:「出世」與「入世」之間
    這位53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身穿一件深色對襟中式上衣。他是道教天師張道陵的第六十五代裔孫。  「我從2003年開始當人大代表,此前當了三屆政協委員。」他說。  當被問到在道長與代表之間身份的轉換時,他表示,道教本來就有「出世」和「入世」之說。「該入世的時候要入世,當初丘處機道長不是還遊說過成吉思汗『欲罷幹戈致太平』嗎?」他說。
  • 佛教:什麼是「入世出世救世」?
    社會一般人,對佛教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大都是由於對佛教的「入世」、「出世」、和「救世」三種精神的意義不了解。這裡所說的「世」,乃是世間或世界的簡稱。什麼是世間呢?「世」,是指時間,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稱三世;「間」,指空間,所謂上下四方四角,稱十方。
  •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本文摘自西安市萬壽八仙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暫。所有的人,上自帝王顯貴,下至黎民蒼生,都是這匆匆舞臺的演員和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