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麼是「入世出世救世」?

2020-12-11 重樓逾陀

社會一般人,對佛教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大都是由於對佛教的「入世」、「出世」、和「救世」三種精神的意義不了解。這裡所說的「世」,乃是世間或世界的簡稱。什麼是世間呢?「世」,是指時間,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稱三世;「間」,指空間,所謂上下四方四角,稱十方。那麼世間就是佛法中常說的「十方三世」,這如同淮南子說的「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的宇宙。

佛教認為有情的身體(有情世間),及所住的世界(器世間)都是由於心識所變現,身體為「正報」,世界為「依報」,所以又分為有情世間,器世間和華藏世界海。要入、出、救的世間,是指有情世間的器世間。由於這空間和時間,就統攝一切林林總總的事事物物。佛教把森羅萬象,宇宙萬有,給它一個歸納分析,發現都不外時間性的「相續假」和空間性的「和合假」,因為它是相續和合的不真實的假相,所以世間的意義是空、苦、無常、無我、不淨。

一般所謂佛教,乃是總名稱,其內容概可分為人乘、天乘、阿羅漢乘、闢支佛乘、佛菩薩乘五種。一般人不知道「五乘」的關係,便誤會佛教或腐化。佛教建立在人間,人是學佛的基點。人要學佛,首先要把人做好。如何做個好人,那就要內除四心,外踐仁義智信的行。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可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更不可做。

人乘、天乘佛教著重入世精神,阿羅漢乘、闢支佛乘,著重出世精神。出世精神,建立於般若智慧上,認清生死輪迴的因果關係,截斷輪迴源流,人雖存在世間,心不為世間所轉。佛、菩薩乘則重在救世精神。救世精神,也就是大慈大悲的精神,它是無條件的,超理智、超感情的,為解除他人痛苦,寧願自己下地獄,不是感情衝動。損己利人,不存報酬慾念。

如果這三種精神,一種都沒有,不管他穿的什麼衫,拜的什麼像,念的什麼辭,都不能說是佛教。至於遁世、厭世、玩世更非佛教。

相關焦點

  • 出世與入世:佛教解脫論的雙重維度——陳紅兵
    陳紅兵教授在這篇文章裡從佛教創立的緣由,變革和人間佛教的幾方面給我們闡述了佛教的「出世與入世」的雙重發展路線。傳統佛教價值觀是圍繞解脫的追求展開的。佛教解脫論本身包含出世與入世雙重維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按滿清傳統習慣,乾隆信奉藏傳佛教,但受中華文化影響,他也信漢傳佛教,既有喇嘛朋友,亦有和尚朋友,這對於修心養性有幫助。道家養生是歷代皇帝的重要參考,不過道家養生門派很多,有的亦醫亦道,有的勤練內功,有的學仙煉丹。乾隆父親雍正就是服食仙丹身亡(雍正是個「問題皇帝」,連他是否乾隆的親父,在野史、武俠小說、電視劇集,也有很多版本。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宗性法師暢談「佛教的出世精神與入世情懷」
    宗性法師受邀於北京師範大學演講《佛教出世精神與入世情懷》(圖片來源:成都文殊院)(圖片來源:成都文殊院)  2015年5月30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應邀前往北京師範大學,作為「京師人文宗教講堂」佛學系列講座第十八講的主講嘉賓,作了題為《佛教的出世精神與入世情懷》的講座。
  •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人們經常會聽到修煉者提到出世和入世的說法以及爭論,其實「出世」這一說法的真正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白。人們普遍錯誤的認為出世修行就是遠離紅塵俗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出家,避開塵世的喧囂和一切情緣,這是對出世修行的錯誤見解。佛教和道教所說的「出世」修行,其實是指修證超越世俗世間的勝義諦,即修證宇宙本有的法性,宇宙本有的法性是超越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的。
  • 佛教一定是出世的嗎?
    現在有很多世間人都認為佛教是出世的,其實那是只看到了佛教的一個方面,並不完整。而且佛教講的出世也和我們世俗人理解的也不太一樣。佛教講出世的本意是出離煩惱,而不是脫離世間。實際上佛教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 佛教僧人在當下是「積極出世」還是「入世」
    千百年來,佛教文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共同促進。佛教理法一定程度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行為。也對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佛法教義倡導人們樂善好施,廣結善緣的佛教宗旨,也對促進社會和諧向更高層次文明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 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到底有什麼不同?
    文:如孝法師問:我們入世的人,如果不出家,還有辦法出世嗎?答:這裡有一個誤解。佛教倡導的所有方法和世俗修行的方法,從行為上來看,沒有區別。出世的部分就是「發心」,要看你發心的目標是什麼,我們針對這個目標去發心。
  • 出世入世,小乘大乘,學佛者須警惕固化觀念
    出世與入世,自古就是兩大潮流。一般人思維裡,可能認為出世較消極,而入世較積極;或者認為入世較多地重視世俗生活,而出世則較遠離凡塵。比如,有人認為傳統的儒家是主張入世致用的,而佛、道兩家則相對地主張出世間,這是在學理上的分別。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如果給娛樂圈畫個大的圈圈,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畫進去,世界就是一個娛樂村。如果給自己畫個圈圈,娛樂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份快樂。  大家會想,延參法師,我們怎麼老是在娛樂節目裡面看到你?
  • 一句禪語道出處事精髓,學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生活禪語:「佛教鼓勵我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事的事業,就要以超越的心態,超越非厲害的關係,做事就會輕鬆。做事的目的性越強,痛苦就會越多。具有出世情懷的人隨緣做事,隨緣放下,隨遇而安,不要太執著。執著是一種痛苦。」
  • 他是如何看待入世與出世的?
    1949年,東初老人抵臺,同時將中國佛教會招牌遷到臺灣,投法藏寺創辦《人生雜誌》。1955年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作為推展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利生之基地;先後影印《大正大藏經》,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每年舉辦冬令賑濟。1967年應中華學術院之聘,任該院佛學研究所顧問。1977年12月15日,無疾坐化,安然示寂,世壽七十一。
  •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
    我們的心只要兩個方向:出世心和入世心我們的心總是在躁動不安的,學習佛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仔細思考下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意義是什麼,而我們為什麼又會在無盡的輪迴中流轉不息,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心被業障給蒙住了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菩薩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教的宗旨,就是要讓眾生解脫一切煩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化無常,不足貪戀。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的出世思想一句話「無所為而為」,我們做種種事情都因為這種種事情本應該做,不是因為做了這個事情達到另一個有利於我們的結果。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是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不人為的去做事情,減去人為的因素,我們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天,而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我們的人心。佛家(我們這裡指的是中國的佛家,因為自從六祖慧能開始,佛教在中國已經融入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體系,是被漢化了的佛教)的出世又是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不要執著塵世中的好事情或壞事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虛幻的,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
  • 出世與入世,該怎麼做呢?
    出世與入世出家僧人講的出世是小乘佛經,為的是修身度己。大乘佛經講的是,悟道後的高僧入世來度人。道家講的出世叫小隱,歸隱山林是養性修身。大隱隱於市,是入世做官為百姓。心中有道有公平無私奉獻叫心隱,沒有自我,無我是一心為人民,身在衙門好修行。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青年答:「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 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 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 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 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 我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無相禪師又問:「你最了解水車, 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裡, 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