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2020-12-21 訪波的百科知識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從「仁」的字形進行分析,「仁」由「人」與「二」所構成,這表明仁在根本上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但它不是一般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相愛的親密關係。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

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既包含上對下的慈愛、愛護,也包含下對上敬愛、尊重,不過,儒家更強調子女對於父母的愛,即子對於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須能夠做到以禮相待。而在兄弟之間,其更強調弟對於兄的愛,即悌。簡而言之,孔子認為,孝悌是愛親的本質內容,是仁愛乃至仁的根本所在,因為它能夠為社會等級秩序的構成提供一個最初的穩定基礎。然而,無論其具體的本質、形式、內容發生何種改變,這種愛人的範圍和對象都是建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之上。那麼,其它處在血緣之外的關係又當如何對待呢?為此,儒家又提出了「愛眾」的主張,即將原有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關係推廣開來,把更多的親朋好友納入到所愛的範圍之中。

孔子所言「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就是把愛博施於眾人。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愛人」是從愛己、愛親開始的,以自我為中心,根據血緣由親到疏的改變,其愛的程度和範圍也向外逐漸減弱。這種存在差異的愛,是儒家愛人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徵。而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都體現出從自我內心出發的愛人觀。所以說,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是維護統治階層利益的愛人主張。

仁是隱含於人的內心的道德情感,通過愛人行的為實現情感的表達和外顯,以此來表明自己懷有仁愛之心。於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行為去愛人,就成為了實行仁愛的具體行為規範。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儒家提出了取譬於己,推己及人,也就是所謂的「忠恕」之道。所以說,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在仁愛、愛人的基礎上闡發、引申而來的,他認為「忠恕」之道是施行仁愛的根本途徑,是實行仁愛的基本方針。

在對於「忠恕」的理解方面,子貢將其概括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治長》。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言:「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中庸章句》)總之,他們對於「忠恕」的內涵理解,有著明確而統一的表達,其大意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內心,並對他人有所寬恕,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希望別人不要強加到我的身上,我當然也不會強加於他人。這在另一方面也指明,在將「忠恕」作為實施仁愛的根本途徑中,懂得以一種理性客觀的思維進行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因為,「忠恕」之道的核心精神就是要以寬容的精神和理性的溝通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當中保持理性的態度至關重要。那麼,理性態度的保持也就不能缺少智者的存在,這也就難怪孔子會提出仁智雙彰的主張了。

總而言之,忠恕之道是仁愛精神的具體化,是施行仁愛思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正是通過這種「忠恕之道」,我們才得以把「仁愛」思想從原始的愛親推廣到後來的「泛愛眾」,以此達到重新構建社會秩序的目的。

孔子認為,「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使其符合周禮的規範,更確切地說,就是藉助禮樂、禮法來規定人的行為。因為禮不僅標明了差異,而且劃分了等級,更具體地說是明確了群臣父子之間的先後高低秩序。孔子處在一個禮崩樂壞、天地崩裂的動蕩時代,他希望通過對於禮制的重建,來構建一個有序的和諧社會。因此,他將恢復周代的禮製作為達成這一目標的措施,不過,孔子的思想並非是對於傳統禮制的簡單回歸,而是對它的一種創造性的轉化。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明確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而其禮的形式則是由仁來規定的。因為仁是禮的基礎,而禮是仁的形式。仁內含於心,禮外顯於表,二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所以,克己復禮實際上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克己是指個人修養的功夫,孔子認為通過修己可以使人達到「無終食間違仁」的境界。從道德主體來說,修己是個人人格的完善;從家庭方面來說,是「修己以敬」父母兄弟;從社會層面來說,修己以安人、安百姓,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體現。修己要靠自我的修養去獲得,但其目的卻是推己及人,由愛己發展到愛人,從而全面實現自身價值。

其二,復禮是這種修養的標準和要達到的目標,為此,儒家在仁愛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龐大、完善的禮的體系。這一體系的構成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社會關係為出發,隨後在具體的行為實施方面逐步發展細化。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周禮》、《儀禮》、《禮記》等經典著作,並被歷代學者不斷地闡發、論證,最終構成了豐富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要依靠禮儀進行規範和調節。孔子重禮,他把「讓」和「敬」納入禮的體系,並對其內涵加以闡釋,一方面肯定「克己復禮」,主張「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另一方面則轉向內在自我的建立,強調「為仁由己」(《論語·顏淵》)。其結果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通過對自身道德的修養最終使自己達到自覺遵守禮法的目標。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關鍵詞】仁愛思想    企業道德責任   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這一思想涵蓋了豐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強內心的修養,是對立德為善的堅守。
  • 解讀丨儒家仁愛精神歷久彌新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愛人」就是泛愛所有的人,亦即「愛類」。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又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的「愛人」與「仁民」同義,也就是「達之天下」、普遍愛人的意思。所謂「親親而仁民」,是講由孝悌以至博愛;所謂「仁民而愛物」,是講仁者愛人,亦可兼及「泛愛萬物」。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與自然矛盾  中國的儒家哲學思想對解決今天人類社會以及個人的身心性命也許仍然是有意思的。為此,我想簡單談談「儒學」對當代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它和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塑造是不是也有些關係。  下面我對儒家哲學關於「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內外合一」做點介紹,也許可以為企業家提供一條從宏觀上考慮問題的思路。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所以他們將 「愛人」作為調節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的共同道德準則。關於「兼愛」與「仁愛」 的共性之處,其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注重以人為本 「仁愛」是孔子學說的主線,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構成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所以他把「仁」作為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規 範。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並據此認為,儒家並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強調「家」作為儒家社會秩序的基礎地位。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重視家庭倫理及人倫的意義,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傾向,但在儒學發展史上,仁愛並沒有被局限於「家」的範圍,人類要把仁心從血緣之愛推廣到所有的群體。仁愛並不能簡單「固化於」血緣之愛,其最高境界應該是愛及所有人。  確切地說,對於儒家之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
  • 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它的理論核心是仁者愛人還是天人合一?
    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中國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 孔夫子的「仁愛思想」為何在當時沒有市場,之後卻受到推崇?
    在那個戰亂不斷、誰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的時代,突然冒出一個人來告訴你:你和別的國家爭鬥這樣是不對的,你們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應該疼愛百姓,尊奉周天子……一言以蔽之,對於諸侯們而言,孔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因為「仁者愛人」,這是天地大道啊。仁愛,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
  • 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 莊子相濡以沫是反對孔子仁愛?讀了後面7個字,才發現內涵很深刻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更多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而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是在反對儒家之仁愛,而是在反對「以愛為名義」的「束縛」。其實這樣比起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相對來說,對於人與人交往的「愛」比較直接,屬直接反對人在物慾上「利己排他」的私慾。要理解孔子的「仁愛」,通俗來說,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願意幹,覺得比較辛苦,就不要因為辛苦把活兒讓別人幹,這種情況,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一種心懷「仁愛」之將心比心的高尚素養。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些思想與西方文化強調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觀念形成鮮明對照。   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畫像「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董仲舒畫像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正是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對人類農業文明及近三百年來的工業文明的反思,是對當今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直接回應,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時代精神的現實表達。生態危機的直接體現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其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就是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
  • 儒家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為了適時有效解決新時代生態體系和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現實的和可能的困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指導原則。若從哲學層面來看儒家的環境意識,那麼在這個層面上,「天人合一」這個儒家以至於整個中國哲學中的傳統命題就具有豐富的生態意義,「在當代環境問題的形勢下,天人合一顯示出了巨大的生態價值,表達著儒家對人和自然和諧關係的嚮往和追求。」⑶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所彰顯出的價值觀,不僅是指向社會,而且也是指向生態。在整個儒家學說的價值體系中,仁和禮是其主體構架。仁是內在的精神,禮是行為準則和規範。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至此,孔子通過三段談話,概括了儒家學說關於人倫之道的實質:忠恕之道。其中,忠是從人類生活的正面來說的,我們要追求一種互幫互助互相成就的生活,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對你就怎麼樣。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儒家的仁愛之心,讓有志者常常在國難當頭時敢為人者先
    孔子一直非常想用做高官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對政治思想理念的核心看法,但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卻不適合那個年代。春秋時期霸道盛行,有志者都滿懷獨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基本無暇顧及禮樂制度的實行。孔子就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四處碰壁。
  •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
    仁愛:中國人固有的根本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孔子之前已有了「仁」的概念與「仁愛」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把「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愛眾而親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