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2020-12-21 潔兒的娛樂世界

「仁愛」和「兼愛」是儒墨兩家的代表性思想,它們產生於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的戰亂時代,是孔子和墨子針對當時的社會危機而提出的救世主張。面對混亂無序的 社會現狀,作為儒墨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和墨子都給予了積極地關注和深刻地思考,並 且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治國救世的思想主張和方略。「仁愛」和「兼愛」分別 是孔墨思想的核心,二者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存在多個方面的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墨子還是孔子,他們之所以大談其愛,目的就是要在一個動蕩無序的世界 裡以「愛」重新構建起新的社會秩序。「兼愛」與「仁愛」的初始含義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明確表示人們應當拋棄彼此之間的冷漠,以愛人之心對待他人。所以他們將 「愛人」作為調節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的共同道德準則。關於「兼愛」與「仁愛」 的共性之處,其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以人為本 「仁愛」是孔子學說的主線,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構成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

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所以他把「仁」作為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規 範。他提出「泛愛眾,而親仁」,其所愛之「人」,不僅包括有 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包括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就是說「仁愛」思想強調以人為本, 注重對人自身價值的尊重與肯定。而在墨家的「兼愛」思想中,同樣蘊含著對人自身 價值的肯定。因為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墨家始終主張「愛人如己」、「人人相愛」, 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並以此作為構成社 會道德的基本行為準則。其實,無論是墨子的「兼愛」還是孔子的「仁愛」,他們都是以人作為愛的討論 對象,這也說明他們一致認為人相對物具有價值上的優先性。「鳥獸不可與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而誰與?」自我的存在體現了人類的本質,所以,要 想成就自我就不能離群索居,不能離開他人的存在。

而據《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句話的大體意思說的是,有一次孔子退 朝回家,聽聞馬廄失火,他首先詢問有沒有人受傷,對於是否有馬匹死傷卻未曾提及。 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天下萬事萬物之中人是最重要的,其它任何事物都無法與人 相比,而孔子的這種愛人之心,正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對人價值的肯定。此外,孔子 還從不同方面論述自己的「愛人」思想。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是從正面說, 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後者則是從反面說,要用心去對待別人。

在墨子「兼愛」思想中,「愛人」、「愛民」、「愛百姓」、「兼相愛」等詞語 頻繁出現,這一點表明,「兼愛」的對象是人。不論是天之兼愛還是古者聖王的兼愛,他們兼愛精神的落腳點最後都歸結到愛民、愛百姓,也就是愛天下之人。所以,「兼 愛」強調以人為本,「愛人」是「兼愛」最基本的含義,這一點毋庸置疑。墨家後學 在對「兼愛」的闡釋中,把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人與物之間的愛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墨 子·經上》說:「仁,體愛也。」「仁,愛己者非為用己者,不若愛馬者。」《墨子·經 說上》墨家把人與人之間的愛稱之為「體愛」,人與物之間的愛稱之為「利愛」,墨 家認為愛馬的目的是為了用馬,而愛人的思想中則不包含驅使他人的意思。

所以,人 與人之愛不應象愛馬那樣,而應該是平等地愛人。墨家旗幟鮮明地反對把人等同於物 的做法,說明其在對人的價值認識方面已經超越了奴隸制社會的時代束縛,達到一定 的思想高度。另外,墨子在闡述「兼愛」思想時講到:「兼即仁矣,義矣」,這裡墨子將他的「兼愛」稱為仁、義,與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 之處。

總之,「仁愛」與「兼愛」思想都把人作為愛的對象,強調要關心愛護他人尊重 他人,這些都明確肯定了人的價值,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履行愛人義務 中國文化的規範體系是以義務為本位所構成,義務規範則是以倫理道德為前提。

這套規範體系在墨子之前是如此,在墨子之後漫長的古代社會也基本如此。在這種文化體系中,沒有單純的、獨立意義上的人,有的只是都被規定了具體的角色規範和義務規範的個人,所以君臣、父子、兄弟以及夫婦等角色都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

孔子與墨子在「仁愛」和「兼愛」思想中,不僅把「愛人」作為維繫和調節社會 關係的道德準則,而且把「愛人」也看做是社會責任和義務,強調每個人都要履行與 自己社會角色相對應的道德義務。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含義就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人際關係中,與之相對應的角色所需承 擔的道德義務分別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在這方 面,荀子則作了更為具體的說明:「請問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人臣? 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人父?曰:慈愛而見友。請問人弟?曰:敬拙而不苟。 請見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 禮則恐懼而自辣也。」所以說,不同的社會角色在社會生活中應 當履行不同的愛人義務。

墨子與孔子一樣,也極力主張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地位、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 社會成員,人人應該履行各自特定的道德義務,信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做到「為人君 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 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所以說,無論是墨子還 是孔子,他們都明確主張凡是社會中的人,都要履行愛人的義務。

三、強調道德修養 孔墨兩家都認為,個人道德修養對「仁愛」和「兼愛」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們都主張通過人的內在修養來實現各自「愛」的理想。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儒家提倡反躬自省,注重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表現。在儒家看 來,人既要盡心知性,克己慎獨,又要積極入世,所以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積極入世的思想觀念。他們堅定地認為只要人主動自覺地加強自身的內在 修養,那麼,「天下歸仁」的理想境界終會到來。此外,在儒家看來,克己復禮是施 行仁愛的重要措施,而「克己」則更多的是重在對於自己內心功夫的修養,這就需要 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孔子強調,一個人若能克己,推 己及人,所有行為都合乎禮、義的標準,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

墨子很早就認識到自身道德修養對實現「兼愛」思想的重要性,他認為每個人都 能通過教化、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兼愛天下,以行為本」的境界, 構建「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所以,他在自己的學說中明確提出提高自我修養的方法和途徑。

首先,要重視教化的作用。「有道者勸以教人」,就是要求人們在自己明白正確 的事理之後,要注重教化別人進行正確的行動,從而促成事情的進展和成功。於是, 墨子注重古者聖王之道,以先王之道教化眾人,推崇先王的高尚品德,並將他們的言 行作為自己的榜樣,勸勉民眾效仿古者聖王。其次,要以人為鏡,以行為本,進行自 我學習和反省。「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 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墨子指出要通過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來避免自身的缺點,把別人的言行相互對照考量,在實際行動中提升自己的道 德修養。最後,要為義而學。在墨子看來,為道義進行學習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自 覺要求,為了達成「兼愛」,實現大同社會,每個人都應勸人學習行義,將學習與行動緊密結合,共同為實現「兼愛」思想而行義。

相關焦點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諸子百家之墨家:兼愛非攻
    墨家:墨子先秦時期,墨家和儒家並稱當世兩大顯學,它們的思想有些相似,如儒家的思想主張中有「仁」,墨家也有「仁」與儒家相應,但是儒家對仁的定義與墨家並不一樣。儒家的仁指的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遠近親疏的程度關係,而墨家的仁是不講究遠近親疏,主張人與人之間關係平等,即兼愛。墨家創始人是墨翟,提出的思想主張有「天志」、「明鬼」等,墨家還是最早擁有科學思想的流派。嚴格來說,墨家不僅僅只是一個學術團體,還是一個武裝組織,墨家有實力去推行且踐行自己的學說,而這可能就是墨家消失的原因。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幹春松  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於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於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身為儒家弟子的張良,進入墨家加入反秦,其背後有何目的?
    《秦時明月》這部動漫肯定很多人都不陌生,這是由古代歷史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武俠類動漫,深得90後和00後的喜歡,在《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中,裡面的分的派系很多,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等,每個派系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旨,在儒家有個長相俊美的男子張良,他身為儒家子弟為何和墨家教義相投呢
  •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墨家的影子
    作為顯學的墨家,早已樹立起在思想上的高度,但是,如果想要實現自己「兼愛,非攻」的理想,墨家意識到只是靠耍嘴炮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行動起來,強力從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是墨家的行為準則。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墨家的人沒有過多的物質追求,就算把身上磨平也不退後一步,所以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學派,並且不作惡,站在弱者一邊,是非常強大的。
  •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反對禮教等級制度的墨家為何失傳?
    ,還有一個近乎被人忘卻的墨家。但不同於儒家和道家,墨家在秦漢以後就逐步沒落,其中一支成了遊俠,另外一支雖然有所傳承但也再也沒有登陸過朝堂。從組織架構上來說,墨家這支學派結構完整,所有的門徒都是墨子傳人,不同於其他學派的自由和散學,墨家是一個難得的有詳細規章制度的學派,如果違反則會受到懲治。但這樣的結構其實不利於傳播,所以一定時期的銷聲匿跡就可能打擊整個組織結構。
  •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經典妙賞《墨子 兼愛》
    墨子,名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孔孟主張的愛是仁愛。所謂仁愛,就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等差之愛。墨子主張兼愛,也就是無差別之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主張的是推己及人。墨子說:「視人之父若其父。」他著意的是視人如己。墨子還說,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 墨子為何能與孔子並列,墨家與儒家共為百家之首?
    《墨子》  說一說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  也有人說他是魯陽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魯山。  先秦時期,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共為百家之首。  他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反對鋪張浪費,反對諸侯戰亂。  其言行受到大量百姓追隨。  墨家歷代領袖被稱為「矩子」,所有追隨者被稱為墨者。
  • 千年謎團:墨家在中國為何會消失得這麼徹底?
    如果把先秦的學術界比作一所大學,那麼墨家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的理科專業。其畢業生在一大群文科生中顯得尤其特立獨行。 一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大學中最火的兩個專業,並稱「顯學」。為了爭奪生源,這兩個專業經常掐架。 創辦者的理念差異加劇了專業間的對立。儒家是老牌文科專業,早在春秋時代就由孔子一手創辦。
  • 從儒家地位的變化看中國社會的演 進軌跡及儒家在當今社會的定位
    從儒家地位的變化看中國社會的演進軌跡以及儒家在當今社會的定位儒家思想最初產生於西周初期,代表人物是周公旦儒家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是天下一統和農耕社會穩定的社會結構。東周之後,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動蕩,老百姓開始懷念西周社會的穩定和諧,這也是當時的復古思潮,正是這種思潮催生了儒家學派的產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述而不作,以天下人為師,撿拾西周儒家思想的遺珠,集腋成裘,終成宗師。
  • 儒家、道家和墨家的聖人都長什麼樣?
    你是個讀書人,你大概最想成為孔子——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你是個商人,你大概最想成為陶朱公,他不僅官做得大生意做得大,還能帶著美女西施泛舟於五湖煙海之間;你要是喜歡軍事,你大概喜歡成為孫子那樣的人,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裡之外以智止戈。但在佔據中國主流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數千年來中國人共同的理想人格就是聖人——既有平治天下的偉大事功,又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 墨家為何在歷史上徹底消失?
    墨家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被統治者利用的學校組織墨家學說自墨子產生以來,吸引了大批工匠和下層學者追隨墨子。從這個角度看,他與同時代的儒家思想是相似的。然而他不是一個非常普通學校組織,當時的學者可以藉助儒學或法家的力量進入各國政壇,為當時的統治者發揮自己的優勢。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至此,孔子通過三段談話,概括了儒家學說關於人倫之道的實質:忠恕之道。其中,忠是從人類生活的正面來說的,我們要追求一種互幫互助互相成就的生活,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對你就怎麼樣。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中國武俠、日本武士和歐洲騎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共性和差異
    而在墨家《墨子.經上》中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又說:「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旁註:「謂任俠」。 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他看到了俠扶危濟困,救人危難的積極面。這也是後世民眾 對於武俠精神最看重的寶貴閃光處。
  • 解讀丨儒家仁愛精神歷久彌新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如漢儒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唐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的理學家對仁有「愛之理,心之德」之說。近代康有為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相關例證,不勝枚舉。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