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2020-12-18 閒說孔孟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武德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不僅展示著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而且在其形成的過程中汲取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精髓。傳統武德在長期發展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法思想的影響,在民族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產生、衍化發展。它作為一種社會行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已經滲透了民族傳統的多個方面,並根深於傳統儒家倫理思想文化的影響之中,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寓意更加深邃。

  儒家文化  傳統武德蘊涵了儒家「義」的倫理精髓  《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均從不同層面對「義」字道德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論述。《論語·裡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是傳統武德中的重要信條。武林中所尊奉的「義」主要是指儒家所推崇的「大義」,即為祖國、為人民之義。自古以來,衛國護民,行俠仗義一直就是武林中追求的人生理想。

  傳統武德凸顯了儒家重「信」的倫理觀念  「信」是儒家倫理「五常」之一,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在儒家倫理規範體系中,「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強調做人要「信以誠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傳統武德規範體系中,「信」與仁、義、禮等一樣是武林人士尊奉的重要道德信條。「信」作為傳統武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教習武者學會做人。「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一直是武林人士最根本的人生觀和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

  傳統武德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踐履  「勇」指勇敢、堅強、剛毅。孔子曰:「仁者必有勇」。仁者愛人而無私,就敢於向一切醜惡宣戰,就無畏。「勇」既是道德標準又是行為實踐,有「大勇」和「小勇」之分。傳統武德中所提倡的勇是孟子所說的「安天下之民」的「大勇」,是為赴國難、匡扶正義的勇,體現著對崇高理想的追求,而不是那種逞能顯技的小勇。歷代武林志士均以大勇為追求目標。「勇」是中華民族的可貴品質,也是戰勝困難、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武林志士的浩然正氣也影響著平民百姓,他們從中吸收精神力量並將它作為自己的準則,敢於同一切邪惡勢力做鬥爭。

  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武德在武術幾千年的實踐和發展中對習武者言行起到了很好的規範作用,乃至已成為習武者的一種生活方式。今天,我們挖掘中華傳統武德中的儒家文化精髓和加強武德教育,對提高習武者道德修養,培育人文精神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武德觀念是武術的內涵
    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武德的理論很豐富,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萌芽、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上最早的、帶有條款性的武德記載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眾、豐財」。這是對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直居於封建社會正統地位的儒家仁學逐漸形成了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孔孟仁學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愛心來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人際關係。
  • 中華傳統武德的當代價值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持續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中華傳統武德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汲取中華傳統武德精髓,鍛造當代戰鬥精神,確保人民軍隊打得贏、不變色。
  • 傳統武德文化與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從文化自信看,傳統武德文化蘊含著當代軍人應對文化挑戰、堅定信仰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從文化強軍看,傳統武德文化砥礪著當代軍人獻身強軍興軍、矢志尚武精武的強烈使命責任;從文化育人看,傳統武德文化塑造著當代軍人積極昂揚向上、全面發展進步的優良作風品行。
  • 淺談《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內涵
    論者對《白鹿原》的評價,普遍認為它是一部成功表現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的「民族秘史」,而《白鹿原》所承載的豐富儒家文化內涵及作家陳忠實在此書上承載的對儒家文化命運的思考,也成為時下諸多研究者極為關注的論題。
  • 汲取傳統武德精髓 強化官兵戰鬥精神
    傳統武德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隱性資源,在軍事鬥爭準備中,應當把弘揚中華武德文化,塑造高尚武德,作為培育戰鬥精神的重要內容——汲取傳統武德精髓強化官兵戰鬥精神林榮林崔濤武德是軍人從事軍事活動的職業道德,是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內在依據。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文洋)11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曲阜舉行。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這樣一種情況的發生,不能不說和西方哲學的傳統的「天人二分」觀沒有關係,這就是說,西方文化傳統曾長期把精神界和物質界的關係看成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外在關係,其思維模式以「心」「物」為獨立二元,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慮到「自然」;對「自然」的徵服也不必考慮「人」的生存條件。
  • 陳來:如何看待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與現代文明的關係應當肯定,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主題是現代化,單靠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完成這一現代化的任務,單靠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但這絕不等於說只有打倒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現代化,才能實現民族復興。
  • 抨擊儒家文化的人,其實根本就不懂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被抨擊的現象,近代以來尤甚。其中有文化因素,但更多的是歷史因素。其實總結起來,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所以,在推翻了封建帝制之後,儒家學說從近代以來受到的非議就不足為奇了。對五四精神的曲解,對名人的話語斷章取義五四時期,諸如胡適、魯迅等社會名流都是擺明車馬地反對儒家,但其實他們每一個反對儒家的人都有著很深的傳統文化造詣。
  • 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 儒家文化展區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齊魯文化展區通過精彩紛呈的表現形式,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和儒家文化發祥地。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 劍與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代表——(玉篇)
    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人,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文化輸出是世界一流的可惜的是,中國的劍與玉卻只在儒家文化圈中流行,不在世界流傳,甚至國內很多人也只知道玉是中華文化的具體象徵,卻不清楚劍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當時有三個產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帶以良渚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遼寧一帶以紅山文化為中心;一是西北以崑崙山和田玉為中心。順便提一句,良渚文化或者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左右,學界普遍認為是這中華文化的起點。
  • 曲阜:尼山建築群彰顯儒家文化深刻內涵
    尼山建築群雖經歷代興衰,依然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有著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尼山孔廟位於曲阜市東南約28公裡處的尼山東麓。尼山並不高大,海拔約340米,其山風景秀麗。「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於此,所以尼山名揚海內外。
  • 儒家傳統在臺灣:為何他們能延續傳統文化?
    「忠孝」、「仁愛」、「信義」,走訪過臺北的大陸遊客,必定對臺北的這三條主幹道名字印象深刻。如果說蔣家王朝曾經的光復夢體現在臺灣的「北平路」、「重慶路」,那臺灣對儒家傳統的尊重則被清清楚楚地印刻在了這三條以儒家信條為名的主幹道上。這些有著鮮明儒家特色的街道命名雖然始於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不過,儒家傳統在臺灣的根基卻並不是自那時起才開始建立的。事實上,臺灣的中國文化傳統即使在「日據」時期,也未有中斷。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黃俊傑: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
    作為空間概念的「東亞儒學」,指儒學思想及其價值理念在東亞地區的發展及其內涵。作為時間概念的「東亞儒學」,在東亞各國儒者的思想互動之中應時而變、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個抽離於各國儒學傳統之上的一套僵硬不變的意識形態。東亞各地的儒家傳統雖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韓的儒學傳統卻有異中之同,這就是它們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義思想。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為此,儒家又提出了「愛眾」的主張,即將原有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關係推廣開來,把更多的親朋好友納入到所愛的範圍之中。孔子所言「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就是把愛博施於眾人。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愛人」是從愛己、愛親開始的,以自我為中心,根據血緣由親到疏的改變,其愛的程度和範圍也向外逐漸減弱。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儒家文化在琉球的影響
    明清時期,琉球始終與中國保持冊封朝貢關係,經濟文化得到飛速發展,生活習俗等多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吸納並受容了中華文化傳統,其民俗文化也隨之發展並豐富起來。明以前,琉球之民俗文化自成體系,琉球人斷髮文身,事山、海之神,巫術及御嶽等信仰盛行,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藥枯榮以為年歲。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三水樂平儒家天下文化公園開園
    三水區樂平鎮儒家天下文化公園。/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佛山日報訊 記者吳昱萱 通訊員植舒婷報導:昨日,在樂平鎮儒家天下文化公園入口,一座7.4米高的曾子像揭開面紗,這座以儒家和佛學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公園正式開園,將為市民提供集文化教育、休閒遊樂、生態綠色三位一體的服務。
  • 什麼是武德?武術為什麼要講武德?
    我國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歷來重禮儀、重道德,武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之一。武德之說,最早始見於我國春秋時期左丘明著的《左傳·宣公十二年》:「武德有七,禁暴、戢戰、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