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歷來重禮儀、重道德,武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之一。武德之說,最早始見於我國春秋時期左丘明著的《左傳·宣公十二年》:「武德有七,禁暴、戢戰、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
1
武,止戈為武,即以武禁暴治亂,止息幹戈,而求得安定和平。德,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言行舉止的操守,要求行武之人要慈悲為懷,要有「止戈為武」的氣度和胸懷。
2
如今,武術作為國粹,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更是中華民族千年精神的積澱。「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尊師重道」、自強不息的武術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可以說,培養弘揚民族精神,武術有著獨特的功能,武德的修養像陽光雨露,能修得明心見性。只有心靈的健康美,身體的機能良好,才能達到文修武練的最高佳境。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古人云:人無品格行之不遠,拳無宗法舉止不雅。
3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們認為,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和規範;「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於己,外施與人,便稱為「德」。
4
武德在過去的歷史階段有著各自的不同要求,大多以尊師重道,替天行道,扶危濟困,忠孝節義,助人為樂,修身養性,懲惡揚善為宗旨:還有各拳種流派根據自己的門規、戒律等訂出了幾不準和幾不傳等戒約來教育門下尊守,防止不法弟子以衛人自衛做些不法勾當,出手投足心懷廝殺格鬥,出口蠻橫無理,不敬尊長,言不合道,有損師門榮譽。或驕矜之心常存,不覽經書,不守法律。武功絕技亂傳匪人,給社會造成不良後果。古訓有言:「缺德者,不可予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亦有武者曾言:「武功絕學,寧可失傳,不可誤傳。」這說明了武德規訓對習武者嚴格的道德品質要求,也表現了習武者對社會負責的一顆道德之心。
5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武德的內涵不斷豐富,武德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和完善。在今天,對武德的要求應該順應時代的步伐,應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不僅僅是要遵紀守法、助人為樂、知榮辱、講正氣、戒驕傲、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等,更要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範,同時要為社會作奉獻、促和諧、促發展。作為武術教育者,更是要以弘揚國術文化為己任,以勇於拼搏的大無畏精神氣魄,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振興中華武術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