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則武術公益情景劇拍於山東萊州中華武校,由柳海龍擔綱主角。
劇情梗概:一群習武的孩子,會了幾招功夫按耐不住自己的拳腳,於是經常打野架,逞強鬥狠。孩子的老師們很是頭疼,決定讓他們的大師兄柳海龍來一次言傳身教。
柳海龍心目中的武德
在柳海龍心目中武德分為四種境界:
第1層境界:利己不影響別人;
第2層境界:利己利人;
第3層境界:先利人再考慮自己;
第4層境界:一心利人,此中武德接近於「道」!道是指宇宙的根本規律,德是人們努力修持自己認識和踐履這一根本規律的行為,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真正完全按照宇宙大化規律生活,就是淳德全道的人。
《辭海》中的武德
《辭海》中對武德的闡釋是:「我國固有的武德,就是智、仁、勇,也就是嶽武穆所說的『智、信、仁、勇、嚴』五種固有的道德和精神。」
《逝去的武林》中的武德
《逝去的武林》,作者是李仲軒、徐皓峰。該書以70餘年的人生經歷向讀者們敘述了真實動人的武林故事。書中提到:武德是練武人的救命草。遇人生事不能動手,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要留著時間習武,不要捲入是非中,虛耗了光陰。
中國武者的傳統武德思想
中國武術的倫理思想在儒家仁義的基礎上,融匯了:
禪宗佛學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懷,又以道家的「不爭」「虛靜」修真養性來調處。
武技研究的是制敵取勝的技法理論,要格鬥搏擊,自然就意味著暴力、流血和傷人,中國武術把養生健體、修心練性和技擊制敵統一於一體。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善良、誠信、熱愛和平的美德。
道德互依,淳德全道。習武之人武藝在身,不應該以武犯禁,以武凌弱,要合理利用武術的技擊價值。武德的價值導向不是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而是要有社會主體意識,重視本門派整體利益的關係。在服從社會責任和義務後,還要服從師門的要求,維護師傅和自己武技的權威。
武德也講「精忠報國」。當學藝學成後,應當報效祖國,應該為祖國和人民出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習武者「習三九,練三伏」,這樣才能練一身硬功夫。
習武者通過長期的刻苦磨礪,逐步鑄就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只有將自強不息的武德作為入門,才能使習武者不沉溺於練武的形式。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以武德為約束,端正習武的目的。
習武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通過武德的制約,培養習武者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能夠幫助人們健全人格,更好地報效祖國。
後期:湘西一剪梅
責編:出河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