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0-12-16 光明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人和自然界是兩種不同的存在物,但二者之間並非絕對的對立。人的存在依賴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首要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獲取,而供人類使用的物質資料的直接來源是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通過理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人能夠讓自然界成為「人化自然」,但自然界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本發展規律。人類的理性能力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要不斷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變化關係,才能取得符合人類需求的結果。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前提,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總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中,人的本真狀態不是原始的無為狀態,也不是遮蔽了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社會形態,而是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自由人聯合體。

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統一的實現形式。通過勞動,人與自然界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共生關係。物質生產活動是勞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馬克思始終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來探索人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並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物質變換是基於人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基礎上的,只有雙方關係穩定,物質變換才能順利進行,反之,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順利進行也確證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統一。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第一,秉承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生命共同體理念。面對自然界,我們要肯定自然的價值、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一方面,自然界是與人類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保護自然界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人類具有認識自然界的探索能力、承認自然界內在價值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人與自然界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關係,我們要承認人和自然界各自的價值及二者之間的聯繫,並且在這種聯繫的基礎上構建一個人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界的有機統一、和諧共生。這就要求我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第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滿足人民心理需求,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促使我國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新的增長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並且真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要求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三,堅持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當前,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自然資源有限的承受力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衝突,生態危機成為每個國家和地區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攜手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同心同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生態維度說,這要求國際社會攜手同行、合作共贏,指向並致力於促進一種全球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發展,以聚同化異為原則,構建崇尚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進一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世界各國能夠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下,正確處理人類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問題、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問題、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關係問題,最終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各種挑戰,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作者:王萌,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文萃】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深層邏輯:即資本家憑藉自身的資本霸權,僱傭工人並佔有工人的勞動及勞動成果,進而控制自然與社會。資本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資本主義探索自然乃至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目的絕不可能在於自然和地球本身;自然界不過是資本實現自身價值增殖的一個具體環節;完全失去自身感性及美的光輝與價值。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是第一位深刻揭示貨幣本質的思想家。馬克思對貨幣的哲學解讀主要有三個視角:一是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揭示貨幣存在的社會本質。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晚年馬克思在其早期交往理論的基礎上,在「人類學筆記」(即《古代社會史筆記》)《歷史學筆記》等文獻中,發展了其交往理論,拓寬了其研究範圍,深化了唯物史觀理論。本文立足於晚年馬克思的筆記群,嘗試梳理和概括出交往的類型、交往的形式等問題,並就其當代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田園城市思想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當代社會普遍認為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是人類美好生活環境的最高境界,從某種意義上看,現代城市規劃是在田園城市思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儘管如今的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100多年前人們的想像,但是田園城市所追求的人人平等、生態健康的城市目標依然沒有實現。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馬克思通過這些術語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機制,亦即資產階級獲取剩餘價值的政治和社會手段。但是,由於這些術語與現當代政治哲學字面上的重疊,很容易被不加區分地追溯到啟蒙政治倫理乃至自然權利觀念。例如,法哲學學者約瑟夫·拉茲認為,幾乎所有規範性理論都相信權利的存在,而馬克思對個人福祉的關注使得他在當代政治哲學的譜系中可以被視為某種自然權利觀念的支持者。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近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老師應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的邀請,於線上做了主題為「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的學術演講。本次講座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中心暨哲學系唐正東教授主持。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公丕祥: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②這段話意義重大,成為不少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區分人道主義的「青年馬克思」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老年馬克思」的一個標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譯者對此專門作了一個注釋:馬克思「也像費爾巴哈那樣」,「認為不是舊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費爾巴哈的哲學——自然主義、人道主義——才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秘密」。
  • 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美學原理奠基
    《美學原理》歷經六年七稿,著重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對審美本質進行了新的闡釋。這一闡釋包含著對新中國美學主流——實踐美學的推進與對當代超越實踐美學及對現代國際美學反本質主義的回應;同時包含著對當代生存論美學與日常生活美學、生態美學、身體美學等最新思想的吸收綜合。在這一綜合與回應中,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顯示出深刻的基礎性與涵攝性。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 「馬克思的思想至今都有意義」——德國特裡爾舉行馬克思誕辰200...
    這是一座古銅色的馬克思全身立像,大氣雄偉,展現的是一個手拿書籍、正邁步向前的馬克思形象。  雕像創作者、國際知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對記者說:「衡量一個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價值最終就是看歷史對他的評價,行走中的馬克思,意味著他的思想在不斷地發展。」
  • 恩格斯人類生態思想探究
    自然辯證法與人類生態學範式的形成《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總結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重要成就,是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引發的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的概括與總結。整個自然辯證法體系中,有兩篇文章地位突出,即《導言》和《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法國自發形成了較有影響力的蒲魯東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左翼派別,這導致馬克思的思想在法國起先並沒有引起重視。1846年,蒲魯東纂寫了《貧困的哲學》,他在法國巡迴演講,在工人群體中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此時在法國流亡的馬克思聽到了蒲魯東的演講,他雖然質疑了蒲魯東的部分觀點,但還是邀請他擔任國際社會主義通訊社在巴黎的領導人。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優秀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做了科學的總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百家論道』道教勸善書中的倫理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教育的視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書為例簡要探討其倫理思想。4.慈心關愛的生態倫理觀道教自創建時就繼承了老莊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及「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思想觀念,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同生共存的關係,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為一個生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