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美學原理奠基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工程教材大家談⑧】

 

    美學原理,特別是審美本質,歷來因其哲學思辨性與爭議性而被視為艱難論域。《美學原理》歷經六年七稿,著重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對審美本質進行了新的闡釋。這一闡釋包含著對新中國美學主流——實踐美學的推進與對當代超越實踐美學及對現代國際美學反本質主義的回應;同時包含著對當代生存論美學與日常生活美學、生態美學、身體美學等最新思想的吸收綜合。在這一綜合與回應中,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顯示出深刻的基礎性與涵攝性。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奠基的審美本質不僅是美學原理的邏輯出發點,也是美學原理各部分獲得統一聯繫與發展轉化關係的根據。

 

    自由勞動是人類學經驗形態的勞動及其人的本質觀念的價值規範意象,它來源於有限勞作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所獲得的自由感積澱。自由感不僅是協調與運轉有限勞動規律與目的必需的中介,而且作為意象前景引導勞動行為不斷創新而突破積澱現狀。這一機制貫通於人類全部行為,構成美學的現實審美領域。對自由形式的專門提取與表現構成藝術審美領域。本教材以個案方式比較了美學與藝術學的異同,特別是將現實審美分析置於以往被美學界忽視的主要位置上。

 

    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過程。這也是審美形態及其範疇多樣差異性的根源結構:

 

    就內容而言,當自由形式側重於合乎規律時,由於目的導向隱而不顯,規律作為人的對象顯得自在。當人與自然規律(從形狀到結構性能)的統一關係只表現為形式而難以確定目的意義時,就呈現為自然美。反之,當自由形式側重於目的內容,其合規律性消融於目的駕馭自由形式的深處,則呈現為社會美。自然美與社會美都具有物質對象化形態,以及與非審美內容的關聯性,因而可歸入現實審美。對自然美與社會美形式內容的自覺統一,則是審美意識獨立自覺後的二次對象化。這種純粹的藝術審美形態由於是「意識復現」,因而屬於純精神活動。正是在藝術審美中,作為審美本質的自由形式才呈現為完美而純粹的自由狀態。但是,現實審美不僅是藝術審美由之而出的根源,而且是藝術審美向之而歸的最終歸宿:完美體現自由的純粹藝術審美是意境,而非真實生活,自由意境只有回歸於現實生活自由的不純粹狀態,才會轉化為推動現實走向自由的力量。

 

    規律與目的對立統一運動過程的階段性差異,是審美範疇差異及其統一性的本質根據:自由形式之推進統一,不僅因阻力而激發崇高感,也可能因內在地傷害乃至犧牲人的自由本性而發生悲劇;確立支配地位之後的優越感會輕鬆調侃矛盾而喜劇化,最終歸於統一的寧靜柔和,呈現為從容自由的優美。

 

    上述邏輯貫通聯繫,形成本教材的突出特點,同時提供了區別於傳統美學的新理解。如教材依據審美本質,對國內外美學視為一體形態的悲劇與崇高作出質別規定,依據生態哲學對自然美作出了基於自然天性與基於人化自然的兩類區分等。

 

    需要留意的是,導論引入的「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現代性」與「現代化」,「精神信仰」與「宗教信仰」等概念區分均是目前被普遍忽視而混淆的,而上述區分對於美學原理定位均具有關鍵意義。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美學原理》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主編)

    教材亮點

    教材對不同時代、多個國家的美學理論成果作出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性和理論說服力的美學觀點,充分反映了美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教材詳細論述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範疇——天然美等問題,顯示出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典美學的獨有特色。

    教材廣泛引證古今中外的哲學著作、歷史文獻等,使原理的論述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性和動人心弦的感染力。

 

相關焦點

  •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弗洛姆  馬克思  人學思想  繼承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弗洛姆借鑑了馬克思社會學與歷史觀的方法,使弗洛姆的人學思想更加科學合理。在繼承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弗洛姆人學思想具有人道性、批判性和現實性特徵。弗洛姆對馬克思人的自由問題思想的繼承馬克思的自由觀。
  • 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勞動是馬克思對傳統哲學展開批判的立足點 馬克思將以往的哲學劃分為「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並立足於「實踐」展開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一種對象性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是現實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現實存在的根本方式。
  • 「馬克思的思想至今都有意義」——德國特裡爾舉行馬克思誕辰200...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表示,馬克思的思想是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同時也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說,雕像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特裡爾,特別是對馬克思這位偉人的崇敬和紀念。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本文立足學界同仁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從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對立衝突根源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思想的科學內涵進行系統闡釋,並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其當代價值,以期為人們科學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及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提供些許思想啟示。
  • 馬克思是一個怎樣的人
    ——馬克思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馬克思卡爾·馬克思(1818年——1883年),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 ,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是第一位深刻揭示貨幣本質的思想家。馬克思對貨幣的哲學解讀主要有三個視角:一是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揭示貨幣存在的社會本質。
  • 【文萃】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然與人的客觀現實性、自然之於人的先在性以及勞動、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關係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堅持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主張運用勞動實踐的觀點闡釋人、自然及其相互關係。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都是客觀現實的存在。現實生活中的所謂異己存在物以及凌駕或超越於自然或人之上的存在物,在實踐上是不可能的。馬克思還認為,自然是先於人的客觀存在。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1806年德意志各邦宣布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之後,如何為德意志聯邦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成為德國知識界最主要的思想議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歷史法學派成為德國法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
  • 鄒元江: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視野
    所謂「生存的需要」即「食色,性也」,馬克思、恩格斯把它稱之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因而是不能繞過的。所謂「享受的需要」是在勞動使生存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需要,這即墨子所說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所謂「發展的需要」是精神享受的最高層次,即表現為人對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是以生命力的張揚為根基的發展自我、創造自我和實現自我的終極需要。
  •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自由意識的集中表達
    這位沒到場參加答辯的「異類」,就是我們的主角——馬克思。我們知道,馬克思是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的,為什麼他會在耶拿大學答辯拿學位呢?這就和馬克思大學時期的學業生活與思想發展密切相關。1836年,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後,很快,他成為一名勤奮的「學霸」。
  • 《美學原理》名詞解釋+課後題答案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美學學習與研究首先具有區別於實證經驗科學的哲學思維,美學的哲學思維性質首先體現在對審美本質的把握上,學習美學原理並非通俗意義的審美欣賞,哲學思維的訓練是必須的過程。其次,美學學習區別於純思辨的人文體驗描述。
  • 《美學原理》馬工程課後練習題最全盤點!按章節分!
    正是在這種意象思維的基礎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國傳統美學「意境」「意味」「情境」「氣象」等一系列本質直觀特性的範疇術語。第一章【學習要點】審美的本質是美學原理解釋審美活動及其經驗的第一原理。美的規律:「美的規律」一詞,是馬克思在論述動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不同時提出的,是物質生產實踐中的一種規律,而且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的規律。「美的規律」與「自由勞動」和「人的本質」三個概念三位一體。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如果是考試的話,請按照書本標準答案來記憶,如下觀點為個人理解,僅供學習和交流,不能作為考試答案。一、認識的本質(討論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在馬克思之前的哲學理論,都是側重於強調哲學原理的,也就是說重點是解釋世界。
  • 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立志不只是要闡釋世界而還要改變世界的思想家那昂揚的鬥爭激情,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對於生命意義的獨到理解。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系統論述生命意義,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中,發現他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圖景。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
  • 工匠精神:超越異化勞動的勞動解放
    【摘要】異化勞動將勞動變成了壓迫人、剝削人的異己力量,容易導致勞動者精神萎靡、自由意志喪失、生存異化等現象。工匠精神是求真尚美、獨具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勞動精神,體現了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創造精神、思想情感以及價值理想。新時代,我們應以工匠精神促進勞動者的自由解放以及全面發展。
  • 訪談︱聶錦芳:「特裡爾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
    這也是普遍的現象——一個偉人的身邊,總有很多人在為他的工作、生活付出和犧牲。馬克思自己思考和寫作,手稿太亂了,要由其他人幫他謄清,恩格斯、燕妮、他的女兒們以及魏德邁等人都做過這樣的事情,特別是恩格斯為他手稿的甄別、修改和整理付出辛勤的勞動。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③  事實上,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曾對「交往」概念做了較為明確的界定和說明。他指出,社會都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決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不能自由選擇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交往形式、社會形式。生產力發展的階段不同,交換和消費形式也不同,相應的社會制度、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也不同。
  • 莫春菊:論馬克思公共性樣態的框架範式
    馬克思通過對勞動的闡述,「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3],揭示了勞動的本質——人的對象性活動——人的本質在勞動中得到確證和展示。但馬克思不僅僅從「勞動」的範疇中闡述勞動,馬克思還從「歷史」的視域中闡釋勞動,指出了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人的異化。對勞動異化的深刻批判,是馬克思構建真實公共性的前提基礎。同時,馬克思還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歷史性地創生了一種新型的交往實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