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立志不只是要闡釋世界而還要改變世界的思想家那昂揚的鬥爭激情,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對於生命意義的獨到理解。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系統論述生命意義,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中,發現他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圖景。
實踐和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
雖然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對伊壁鳩魯原子論中的自由因素給予肯定,但在理解生命意義問題上,他們卻是迥然不同的兩條理論路徑。以伊壁鳩魯為代表的靜穆派思想家,試圖通過對生命本身的靜觀去體悟生命的意義,而馬克思則深刻洞悉了實踐的偉大意義。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的直觀性不能理解人的感性活動和人的實踐。亦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都沒有理解,是勞動實踐創造了世界和人本身,而一旦脫離了物質資料生產,整個人類歷史都將變成純粹的理論虛無。費爾巴哈的直觀性還會導致孤立地從生物學意義上去理解所謂人的本質,從而將人的本質和生命意義片面化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進而掉入抽象的理論教條。
黑格爾的辯證法深刻地超越了靜穆派的直觀性和抽象性,他能夠在歷史性展開的過程裡和普遍性關聯的意義關係中把握人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在黑格爾看來,歷史所組成的連續的單個實體是永恆的、自我發展的普遍精神,作為它的組成元素間的個人精神不過是在歷史展開中的觀念體現。馬克思批判黑格爾這種「精神主體」不過是神秘化的唯心主義概念。馬克思強調,要在現實歷史中觀照現實個人,所以當馬克思將「人的現實性」理解為「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時候,其實構造了以勞動實踐與社會性共同構成人的本質與意義的雙重維度。同時,馬克思揚棄了靜穆派的直觀性、抽象性和黑格爾的神秘性。人們是在勞動實踐中,通過對於他們本質力量的自由實踐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人類的勞動實踐,不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過程。人類勞動是社會化的生產,並總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展開,據此構成現實性本質的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看來,生命意義不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哲學理論問題,而是在現實歷史中圍繞勞動實踐與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展開的革命問題。
資本主義對生命意義的異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本質力量是自由自覺的人類勞動,人類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證明自己的本質力量,實現自身的意義。勞動就是人的生命活動,正是這種生命活動將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因此人才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只有自覺的生命活動,才可謂有意義。作為「普遍的」和「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意義是 「自由的」和「自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和實現。同時馬克思強調,人的這種自由和自覺的本質力量,不是呈現為「個人生活」,而是「類生活」。生產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社會化生產,所以馬克思指出人在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並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在勞動實踐和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展開關於人的本質和意義的探尋,雖然強調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基礎性意義,但馬克思並沒有將其作為人的本質力量或人的意義的核心。因為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實踐僅是一種獲取物質養分或者說無機身體的謀生手段,那是對人的類特性和生命活動的異化。而且這種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普遍的歷史現實。
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分離。這種分離的結果是工人實現自我本質力量的自由勞動,變成了服從勞動資料掌握者強制的僱傭勞動。僱傭勞動導致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分離,因為勞動成果不屬於自己反而控制著自己,因此勞動目的和勞動過程也產生異化。工人失掉了從事生產的自由和快樂,只是不得不出賣他們的勞動,即出賣他們自身而得以生存。勞動的異化使得「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所以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係中,人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都被異化所扭曲。原本應該凝結自己本質力量和意義成就的勞動產品,變成了統治人的異己力量。本來應該體現人自由自覺的本質意義的生命過程,變成了被迫的強制和想不斷逃離的過程,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即吃喝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而運用人的機能即勞動時,卻覺得自己是動物。並且應是協作者的同類——他人,此時彼此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異化,變成了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彼此對立的異化關係。人的本質中的社會性維度也發生了異化,因為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
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現實中對人生命意義的異化和摧殘,必然引申出在具體歷史語境中對人的生命意義的追求,及人的解放問題。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在具體的歷史現實中,必須通過工人的解放來實現。對人的生命意義的救贖,要將社會從私有財產中解放出來,從奴役制中解放出來,而這必須通過工人的解放才能實現。因為工人的解放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整個人類奴役制是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係中的,一切奴役關係只不過是工人的受奴役的生產關係的變形和後果。因此追求揚棄私有制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生命意義救贖的必由之路。
共產主義實現生命的全面意義
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人生命意義的異化是全面的和普遍的。不但工人承受著這種異化,而且所有社會成員都承受著這種異化的扭曲。勞動實踐在異化中喪失了本質性力量的維度,而資本成為社會的主導性原則,所有人類活動都受到資本原則的宰制,於是整個資本主義文明會呈現為普遍的「拜物教」。在《共產黨宣言》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人的尊嚴都變成了交換價值,一切都被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所有職業都失去了受人尊敬和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醫生、律師、教士、學者都變成了「僱傭勞動者」,甚至家庭關係也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資本家也並不是「拜物教」之上的統治者,本身也僅是資本不斷繁殖的工具,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面臨著破產而被拋入無產者隊伍的焦慮。
共產主義實現對現實境遇中人的生命意義的救贖,正像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所指出的,共產主義揚棄私有制之後,將改變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產業工人的普遍貧窮。並且共產主義將消滅普遍而顯見的階級性的壓迫、剝削和貧困,人的生命活動將從階級壓迫的統治以及對其反抗中解放出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然形成的,那麼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而壓迫著人,統治著人,而不是人駕馭這種力量。共產主義不但要揚棄私有制,更重要的還要揚棄「強制分工」,共產主義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任何人都不會被局限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領域內,而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這才是人的本質性力量: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的真正實現。所以,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將消滅「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勞動不再僅是謀生手段,而是「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到此時,人的生命意義才獲得了最終的救贖。
對於馬克思來說,人的生命意義不是靜觀玄覽的固有內容,或思辨把握的抽象概念。共產主義運動對人類解放的追求及其實現,才是人生命意義得以呈現的現實歷史過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社會共和』理論研究」(16XZX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哲學系)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