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2020-12-24 澎湃新聞

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2020-09-24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立志不只是要闡釋世界而還要改變世界的思想家那昂揚的鬥爭激情,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對於生命意義的獨到理解。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系統論述生命意義,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中,發現他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圖景。

實踐和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

雖然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對伊壁鳩魯原子論中的自由因素給予肯定,但在理解生命意義問題上,他們卻是迥然不同的兩條理論路徑。以伊壁鳩魯為代表的靜穆派思想家,試圖通過對生命本身的靜觀去體悟生命的意義,而馬克思則深刻洞悉了實踐的偉大意義。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的直觀性不能理解人的感性活動和人的實踐。亦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都沒有理解,是勞動實踐創造了世界和人本身,而一旦脫離了物質資料生產,整個人類歷史都將變成純粹的理論虛無。費爾巴哈的直觀性還會導致孤立地從生物學意義上去理解所謂人的本質,從而將人的本質和生命意義片面化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進而掉入抽象的理論教條。

黑格爾的辯證法深刻地超越了靜穆派的直觀性和抽象性,他能夠在歷史性展開的過程裡和普遍性關聯的意義關係中把握人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在黑格爾看來,歷史所組成的連續的單個實體是永恆的、自我發展的普遍精神,作為它的組成元素間的個人精神不過是在歷史展開中的觀念體現。馬克思批判黑格爾這種「精神主體」不過是神秘化的唯心主義概念。馬克思強調,要在現實歷史中觀照現實個人,所以當馬克思將「人的現實性」理解為「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時候,其實構造了以勞動實踐與社會性共同構成人的本質與意義的雙重維度。同時,馬克思揚棄了靜穆派的直觀性、抽象性和黑格爾的神秘性。人們是在勞動實踐中,通過對於他們本質力量的自由實踐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人類的勞動實踐,不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過程。人類勞動是社會化的生產,並總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展開,據此構成現實性本質的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看來,生命意義不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哲學理論問題,而是在現實歷史中圍繞勞動實踐與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展開的革命問題。

資本主義對生命意義的異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本質力量是自由自覺的人類勞動,人類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證明自己的本質力量,實現自身的意義。勞動就是人的生命活動,正是這種生命活動將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因此人才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而只有自覺的生命活動,才可謂有意義。作為「普遍的」和「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意義是 「自由的」和「自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和實現。同時馬克思強調,人的這種自由和自覺的本質力量,不是呈現為「個人生活」,而是「類生活」。生產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社會化生產,所以馬克思指出人在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並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在勞動實踐和社會關係的雙重維度,展開關於人的本質和意義的探尋,雖然強調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基礎性意義,但馬克思並沒有將其作為人的本質力量或人的意義的核心。因為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實踐僅是一種獲取物質養分或者說無機身體的謀生手段,那是對人的類特性和生命活動的異化。而且這種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普遍的歷史現實。

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分離。這種分離的結果是工人實現自我本質力量的自由勞動,變成了服從勞動資料掌握者強制的僱傭勞動。僱傭勞動導致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分離,因為勞動成果不屬於自己反而控制著自己,因此勞動目的和勞動過程也產生異化。工人失掉了從事生產的自由和快樂,只是不得不出賣他們的勞動,即出賣他們自身而得以生存。勞動的異化使得「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所以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生產關係中,人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都被異化所扭曲。原本應該凝結自己本質力量和意義成就的勞動產品,變成了統治人的異己力量。本來應該體現人自由自覺的本質意義的生命過程,變成了被迫的強制和想不斷逃離的過程,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即吃喝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而運用人的機能即勞動時,卻覺得自己是動物。並且應是協作者的同類——他人,此時彼此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異化,變成了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彼此對立的異化關係。人的本質中的社會性維度也發生了異化,因為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

馬克思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現實中對人生命意義的異化和摧殘,必然引申出在具體歷史語境中對人的生命意義的追求,及人的解放問題。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在具體的歷史現實中,必須通過工人的解放來實現。對人的生命意義的救贖,要將社會從私有財產中解放出來,從奴役制中解放出來,而這必須通過工人的解放才能實現。因為工人的解放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整個人類奴役制是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係中的,一切奴役關係只不過是工人的受奴役的生產關係的變形和後果。因此追求揚棄私有制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生命意義救贖的必由之路。

共產主義實現生命的全面意義

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人生命意義的異化是全面的和普遍的。不但工人承受著這種異化,而且所有社會成員都承受著這種異化的扭曲。勞動實踐在異化中喪失了本質性力量的維度,而資本成為社會的主導性原則,所有人類活動都受到資本原則的宰制,於是整個資本主義文明會呈現為普遍的「拜物教」。在《共產黨宣言》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人的尊嚴都變成了交換價值,一切都被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所有職業都失去了受人尊敬和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醫生、律師、教士、學者都變成了「僱傭勞動者」,甚至家庭關係也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資本家也並不是「拜物教」之上的統治者,本身也僅是資本不斷繁殖的工具,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面臨著破產而被拋入無產者隊伍的焦慮。

共產主義實現對現實境遇中人的生命意義的救贖,正像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所指出的,共產主義揚棄私有制之後,將改變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產業工人的普遍貧窮。並且共產主義將消滅普遍而顯見的階級性的壓迫、剝削和貧困,人的生命活動將從階級壓迫的統治以及對其反抗中解放出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然形成的,那麼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而壓迫著人,統治著人,而不是人駕馭這種力量。共產主義不但要揚棄私有制,更重要的還要揚棄「強制分工」,共產主義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任何人都不會被局限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領域內,而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這才是人的本質性力量: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的真正實現。所以,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將消滅「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勞動不再僅是謀生手段,而是「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到此時,人的生命意義才獲得了最終的救贖。

對於馬克思來說,人的生命意義不是靜觀玄覽的固有內容,或思辨把握的抽象概念。共產主義運動對人類解放的追求及其實現,才是人生命意義得以呈現的現實歷史過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社會共和』理論研究」(16XZX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哲學系)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聶錦芳:馬克思的「新哲學」新在何處
    其實,綜合起來看,馬克思在其一系列著述中,對這兩種理解世界的哲學方式所進行的分析和批判是公正而深刻的。     一種新的世界觀的闡釋     在一般唯物主義的通常理解中,世界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甚至等同於物質或自然,並且認定是意識以外、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的客觀現實。這種觀點意味著,世界是人之外的一種存在,是人觀照和討論的對象,而不是人參與、人創造、人構建、人佔有和人賦予其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和圖景。
  • 人民日報:馬克思的人生境界
    這裡強調的「知人論世」道理,特別適用於學習馬克思理論的過程。我們要研讀馬克思的著作,就不能不了解馬克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馬克思是在19世紀的歐洲從事理論創造和革命活動的。他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動因、判斷依據和分析結論,直接來源於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革命實踐,同時也來源於他對人類歷史的深邃思考。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先後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人選和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等,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老師應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的邀請,於線上做了主題為「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的學術演講。
  • 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原標題: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對「發掘和運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掌握群眾—改變世界」的踐行,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維度展開的,而勞動是其根基所在。在此意義上,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因此,在討論馬克思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關係時,是否能在思想史和現實中拓展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是否能夠注意到現實領域或現實問題的一維,避免觀念論哲學或者說思辨哲學侵入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和對現實問題的理論解答,成為哲學研究者的難題。這不僅直接觸及對馬克思哲學性質的理解,也直接觸及基於中國經驗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闡釋。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也正因如此,儘管自由從18世紀開始就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知識界的共同追求,但各國對於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同。由於國家分裂並遭到入侵,德國知識分子對自由的理解往往與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決的任務聯繫在一起,特別強調人的自主和自決。德國傳統中的自由意味著不僅要免除自然對人的壓迫,更要免除他人意志對個體的強制,並尤其關注歷史和現實的維度。
  • 訪談︱聶錦芳:「特裡爾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
    從時間上看,人生太短暫了,因此,人們所看重的生死問題尤其是對生的貪婪和對死亡的恐懼其實無足輕重,甚至於生死之間的界限也不那麼分明,所以不妨換成另一種理解:「生就是死,生就是不斷死亡的過程。」既然如此,人們就應該明白:即使終生奮鬥不息,最終也無法擺脫死亡的結局,總會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完不成無限事業的困頓;隨著自然生命的結束,所謂功名、業績和追求都會湮沒於時光的潮流之中。
  • 如何理解馬克思說黑格爾的思想中有神秘主義的部分?馬克思這裡說的...
    X 如何理解馬克思說黑格爾的思想中有神秘主義的部分同時,馬克思挺強調「實踐」(不過這與很多人理解的生活實踐相差甚遠),這個詞本身是指與精神思辨相對立的、與物質有關的行動,所以,他比較反感Hegel這種「精神性」的神秘的東西。
  • 「馬克思的思想至今都有意義」——德國特裡爾舉行馬克思誕辰200...
    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當地時間5月5日中午,德國小城特裡爾的西蒙教堂廣場,一座由中國贈送的馬克思雕像,在中德兩國代表以及現場觀眾的注視下揭幕。同日,馬克思故居經過近8個月的重新裝修,也正式開門迎客。  1818年的這一天,馬克思出生在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今天,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當地舉辦了盛大的系列慶祝活動,以紀念這位對世界歷史影響巨大的傑出思想家。
  • 莫春菊:論馬克思公共性樣態的框架範式
    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論、共同體發展三階段論等道出了公共性不僅僅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屬性,還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生活圖景。可以說,馬克思的公共性,既是一種現實場域又是一種價值歸旨,既是一種治理框架又是一種分析工具,既是一種理想原則又是一種運動實踐。也就是說,馬克思公共性的內涵範疇既是一個實體性的概念,也是一種價值性的理念,同時還是一個調整和規範共同體的關係範疇。
  • 【經典文摘13】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導讀與摘編
    馬克思在這個筆記中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者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實踐作用的主要缺點,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論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 《瑪麗和馬克思》每個人心底都有可能住著一個馬克思
    而大洋彼岸的馬克思(馬克思在紐約,瑪麗在澳洲)似乎也不是一個正常人,他是個暴食者,吃的還是很甜的東西,所以很胖,而他雖然讀書很多,對於上帝和混沌物理學有著一套看法,但是他卻有著情感障礙,難以理解他人。馬克思說:「我看不懂別人的表情。」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相對於自然、動物存在方式而言,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他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因此,馬克思提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類存在物。
  • 大家文叢新作|張一兵·《物象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
    導語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領域,廣松涉又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東方的代表性思想家,由他開闢的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是長期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界所忽視的一個重要學術研究領域,因此深入地研究和解讀廣松涉的學術思想,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急迫的理論任務
  • 我的大學之國際科考Ⅳ | 沿著馬克思的足跡
    第一場是由德國著名馬克思研究專家米夏埃爾·海因裡希為大家講授《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主要圍繞著馬克思早期思想展開,特別是在柏林期間馬克思和青年黑格爾派之間的理論爭鋒,為同學們補充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第二場講座則是由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研究員于爾根·赫雷斯博士帶來的《MEGA2的歷史與現狀》。
  • 國際論壇: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躍點」
    德國當時的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也認為,「部分馬克思思想十分有益」。由於深陷資本主義危機,世界各地爆發了新的抗議運動:佔領華爾街,巴西無地農民運動,歐洲危機國家反對排擠、爭取有尊嚴工作的青年運動,印度婦女運動,傳統的工會運動重新獲得動力,拉美地區殖民時代以前的本土傳統甚至獲得了憲法地位。「美好生活」成為人性化社會秩序的指導思想。 所謂歷史的終結,只是新的社會運動來臨之前的短暫寧靜。
  • 【文萃】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而相對於人而言,自然是一個「有缺陷的存在物」,它只能為人與動物提供某種生命可能性。相對於自然、動物存在方式而言,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他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因此,馬克思提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類存在物。
  •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馬克思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鬥的一生。恩格斯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馬克思畢生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解放而奮鬥。
  •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弗洛姆對馬克思自由觀的繼承與發展。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將自由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消極的自由會使人成為孤獨的存在者,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日益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