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錦芳:馬克思的「新哲學」新在何處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馬克思的「新哲學」新在何處

  克思雖然零星地用「新哲學」、「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等稱謂過自己的哲學形態,但他並沒有非常明確、系統地將其表述出來,本文試圖對馬克思 「新哲學」新在何處做一些闡釋。

  把其關乎理解世界的哲學方式的超越、新的世界觀的闡釋、社會歷史的全新把握、社會認識論和歷史闡釋學的探究及鮮明的人學歸旨與思想特徵等方面充分揭示出來。
 

  理解世界的哲學方式的超越
 

  按照傳統的理解,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其實,綜合起來看,馬克思在其一系列著述中,對這兩種理解世界的哲學方式所進行的分析和批判是公正而深刻的。他對其不同的形態從類型的角度進行了歸納和劃分,切中肯綮地指出其癥結:唯物主義體系中的「純粹唯物主義」堅持客體至上原則,特點是「敵視人」;「直觀唯物主義」堅持自然至上原則,關注的只是人的自然性、生物性,因而只能是一種「抽象的人」;唯心主義體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堅持觀念至上原則,追求絕對化了的「理念」或「自在之物」;主觀唯心主義則堅持自我至上原則,追求的是個體的「自我意識」。他真心感受到唯物主義所帶來的「解放」的歡欣,但對現實中流行的那些「粗陋的唯物主義」、「消極服從的唯物主義」、「信仰權威的唯物主義」和「某種例行公事、成規、成見和傳統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卻不屑一顧。

  與此不同,馬克思既不是從觀念、精神、自我出發,也不是單純從客體、自然、物質出發,而是從它們之間關係的現實表現和變化發展出發,從實踐出發的。因為實踐不是凝固的點,不是僵化的實體,而是一種關係、一種過程、一種活動。實踐是人的世界或現存世界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同時人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使世界成為一個更大規模、更多層次的開放體系。這是對僵持於本原問題上抽象的還原論思維方式的根本轉換。
 

  一種新的世界觀的闡釋
 

  在一般唯物主義的通常理解中,世界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甚至等同於物質或自然,並且認定是意識以外、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的客觀現實。這種觀點意味著,世界是人之外的一種存在,是人觀照和討論的對象,而不是人參與、人創造、人構建、人佔有和人賦予其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和圖景。很顯然,這樣的世界體系淡化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人對自然、社會的實踐改造,是一個失落了人的主體性和實踐能動性的體系。然而,存在相對於主體而言是先在的、外在可感的物理世界,也存在內在於主體、不可直觀的精神世界,還有由人類精神財富及其載體所構成的客觀的精神世界;而且人是以自我為視角、為中心來觀察和思考世界的。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不僅是人類自身創造性勞動不斷展開、不斷凝結和不斷鞏固的生生不息的歷史過程,而且是一個多層次、多向度和多樣態的統一體。

  馬克思的世界觀絕對不同於一般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而是一種「新世界觀」,它的邏輯基石是對象化勞動、是實踐,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過的異化勞動,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的要將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定的作為「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的感性勞動和生產。所以,這一世界觀不以抽象的哲學「物質」或「自然」範疇為邏輯基礎,也不以抽象的「主體」、「自我」和精神為邏輯基礎,而是以現實的具體的「勞動」概念為邏輯基礎,並視勞動、實踐是解開自然之謎、社會歷史之謎、人之謎的鑰匙。這樣,馬克思便把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和觀念本體轉向人類世界,從而使哲學探究的對象和主題發生了根本的轉換。
 

  社會、歷史的全新把握
 

  社會和歷史是馬克思傾力研究的最重要的兩個領域。馬克思所理解的社會既不是充滿神秘色彩無可把握的存在,也不是可以任意幻想和虛構的王國。「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

  社會的情況是這樣,那麼由不同形態的社會更替而構成的歷史呢?在馬克思看來,歷史也是可以確證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過程、有結局的,可以為後來者所把握的。對歷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構成要素:「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前提確定後,就可以進一步探究推進人的本質和社會變化的動力和機制。「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個人是社會的細胞,個人生產範圍的擴大和不同人的生產聯結,構成了社會的結構和運動,「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那麼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更迭,即歷史的演進是什麼推動的?是盲目的或由人之外力量主宰的嗎?歷史的可理解性取決於對構成歷史前進的動力要素和過程機理的分析。長期以來,歷史被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在這裡馬克思給予了非常清晰的解析。

  歷史究竟是什麼?它純粹只是自然年代的更迭和過去事件的羅列,還是後人以自己的觀念和方式對既往歷程的一種梳理和解釋?觀念與歷史、現實是什麼關係呢?馬克思指出, 「世界歷史」不是觀念史、思想史和哲學史,而是真實存在的社會運動;也不是以往所有事件的記錄、羅列和展示,而是經過「過濾」的世界發展重大趨向的表徵和體現;「世界歷史」的推進力量不是純粹的「自我意識」、宇宙精神和自然秩序,而是「現實的人」所進行的生產活動與人們之間的交往關係;「世界歷史」的當代發展打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資本開闢了「世界歷史」的新時代,而共產主義是一項「世界歷史性」的事業。
 

  社會認識論和歷史闡釋學的探究
 

  馬克思的著述特別是《資本論》所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馬克思嘗試並最終概括、提煉出可以上升到「歷史哲學」高度的諸多社會認識方式、方法,諸如「普照光方法」、「從後思索方法」、「人體解剖方法」、「抽象-具體方法」等等。馬克思注意到,「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係也決定其他一切關係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更進一步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他還指出,「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徵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因此,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等提供了鑰匙。」特別是由於「資產階級社會是最發達的和最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係的範疇以及對於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係。」可以說,這些方式、方法是馬克思哲學認識論中最重要的內容。

  更為超前的是馬克思的歷史闡釋學思想。檢視馬克思不同文本的創作歷程,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就是他善於把對某一問題的思考、論證和闡發與關乎這一問題的學說史的梳理和評析緊密地結合起來。像《剩餘價值學說史》這樣為了配合《資本論》的原創性理論建構而進行理論史梳理,把理論與理論史進行密切結合的做法,幾乎成為馬克思的理論生涯中自覺而一貫的研究方式和著述方式。長期以來馬克思的這樣一種研究方式和敘述方式並未受到我們的關注和理解。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體系中,歷史哲學(唯物史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然而根據一般唯物主義而不是按照馬克思 「現代唯物主義」原則所進行的闡釋,把歷史簡單化為一種可以自動呈現的社會存在,又認為社會意識的內容全部來自這種社會存在,並且二者之間是一種反映與被反映的一一對應的關係。現在看來,這種解釋把人們的意識(精神、觀念)領域的獨特性、複雜性和豐富性作了簡單化的處理。研讀馬克思留下來的文本,我們發現他真正完成了的、成型的作品遠遠少於未完成的著述,絕大多數是筆記、手稿以及計劃寫作的著述的準備稿、過程稿、修正稿和補充稿。馬克思為什麼要對自己的文稿反覆斟酌、再三修改?這裡不只是關乎他當時是否建立了獨特的理論、思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他更多地考慮到的是理論如何表達和思想怎樣闡釋的問題。馬克思當然堅持歷史存在的客觀性和規律性,但歷史以怎樣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對歷史如何敘述才能顯現出其當代意義?源於時代境遇和社會實踐的理論又如何表達才能顯示其真正的意旨?馬克思以其豐富的文本寫作實踐觸及到當代歷史闡釋學的這些問題,並且在其闡釋中蘊涵著大量有價值的創見,這些本屬於馬克思歷史哲學題中應有之意,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挖掘和提煉。

相關焦點

  • 訪談︱聶錦芳:「特裡爾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
    聶錦芳:長期以來,我們都說馬克思主義有三個來源,這其實是根據後來的「三個組成部分論」溯推出來的,實際上,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形態,是馬克思後來才接觸和研究的。聶錦芳:我這樣來概括他的一生:貧困的生活,艱辛的探索,痛苦的思索,勤奮的寫作,深入的思考。馬克思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比較優越,他父親是個很有名的律師,他去上大學,家裡希望讓他讀法律,但他卻對哲學、歷史感興趣,他覺得思考社會重大問題最為重要。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馬克思認為,在德國當時沒有階級能夠代表人的普遍本質,因此政治領域的角逐只是各個階級之間特殊利益的爭鬥。德國這種落後的狀況造成了思想界庸俗觀點的橫行,宗教的、哲學的和歷史的理論都在描述人類的理想追求,但這些理論缺乏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反而最終全部淪為對現實間接的理論辯護。馬克思把德國的國家哲學、法哲學以及宗教、傳統等稱為「副本」,它們都是以思辨或想像的虛幻方式對現代政治國家不平等現狀的解釋。
  •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刻苦學習(素描) 顧盼馬克思在柏林除了研究法學、歷史、藝術理論和外國語以外,還開始認真地研究哲學。馬克思在施特拉勞住過的房子。馬克思在來柏林之前就對黑格爾哲學有了一些了解,而認真研究黑格爾著作是在1837年的春天開始的。這個時期,馬克思在柏林郊區施特拉勞修養,因為整夜讀書馬克思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患病期間馬克思從頭到尾研讀了黑格爾的著作以及他弟子的著作,發現自己的研究結論僅僅是黑格爾體系的開端。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III中「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包括對《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梳理和批判。現有的大量研究集中於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吸收和改造,但馬克思對《哲學全書》的評論同樣重要。馬克思把《精神現象學》看作「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①。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南方網訊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全國貨幣哲學高級研討會」,前不久在上海召開。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開創了政治哲學的傳統(2)
    從自然論證到社會論證從人類社會與市民社會相通的一面,我們不難發現,近代以來政治哲學反覆申述的那些基本價值和論題,如權利、自由、平等、公正等等,也都同樣進入馬克思的理論視野,成為其政治哲學的研究對象和關鍵詞。
  •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突破性及其新時代內涵
    近200年來,面對各種環境思潮和理論訴求,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始終能體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原因在於其哲學上的突破性。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把握並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內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
  • 150年後為何重讀《資本論》:用馬克思的方法面對新情況
    德文版《資本論》 張異賓:用馬克思的方法面對資本主義新的情況 「馬克思寫的是19世紀時期對資本主義的判斷,資本主義從那時到今天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國內雖然也在讀馬克思的書,但是關注當代國際最新的情況是很少的。」 另一方面,很長一段時間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國際第一流學者的交流相對比較弱。「首先語言是個問題,它和西方哲學不一樣。很多西方哲學的老師英語好,但是在馬哲隊伍裡,過去那些老先生都是從漢語做,交流有障礙。
  •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自由意識的集中表達
    這位沒到場參加答辯的「異類」,就是我們的主角——馬克思。我們知道,馬克思是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的,為什麼他會在耶拿大學答辯拿學位呢?這就和馬克思大學時期的學業生活與思想發展密切相關。1836年,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後,很快,他成為一名勤奮的「學霸」。
  • 馬克思又回到了保加利亞【2】
    原標題:馬克思又回到了保加利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保加利亞左翼期刊登載馬克思的文章顯著增多。這些文章力圖以事實將資本主義的現實與馬克思的論斷相比較,說明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例如,《新時代》雜誌連續發表了題為《馬克思——我們所關注的和所忽略的他》《馬克思的思想與21世紀》和《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等三篇文章。
  • 如何理解馬克思說黑格爾的思想中有神秘主義的部分?馬克思這裡說的...
    實際上,我覺得國內對哲學史方面的教學比較不足,很少有人講Hegel的哲學傳統傳承。實際上,在我看來Hegel的「絕對精神」思想中仍然繼承了「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傳統」。在這個哲學系統中,都會有一個至高且無處不在的「精神」(νους)存在,他在自身之中進行區分,同時又向外逐步地、有秩序地、延展(προοδος)出整個世界。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恩格斯一直資助和支持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並與馬克思一起戰鬥,為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總體來說,恩格斯是以參與共同研究、闡發新世界觀、論戰、整理、修訂、編印、出版等方式,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完整系統呈現出來的人。
  • 在布魯塞爾踏尋馬克思的足跡
    馬克思甫抵布魯塞爾就住在野樹林街19號,並前後在這裡住過三次。馬克思在這裡與恩格斯聯袂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在書中他們批判了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派,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重要標誌。此外,《共產黨宣言》也是在這裡孕育產生的。
  • 馬克思是一個怎樣的人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 、《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在1835年-1841年中學畢業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放眼歷史長河、立足當今實際,以深刻的哲學思維,對「世界向何處去」這一重大的時代之問,進行深度的哲學剖析和系統的理論回答,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學內涵,它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很難找到有關人類共同體的系統論述,但有關共同體的觀點有不少。
  • 豐子義:《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
    講座中,豐子義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為一種新哲學,與舊哲學徹底劃清了界限。這是考察標誌的一個重要方面。
  • 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原標題: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對「發掘和運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掌握群眾—改變世界」的踐行,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維度展開的,而勞動是其根基所在。在此意義上,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 @青年們,今天,我們要向馬克思學什麼
    他就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在馬克思的身上,有我們每個人都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他正是當代青年最勵志、最具正能量的超級偶像。2018年5月3日在德國特裡爾市立西麥翁博物館拍攝的馬克思主題展入口。為撰寫《資本論》等著作,馬克思居住倫敦期間常在此借閱圖書。新華社發馬克思是個「超級學霸」。青年時期是馬克思修煉心法提高內功的時候。經過深入研究和思考,馬克思對自己曾經篤信的黑格爾哲學產生了懷疑。他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吸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馬克思華麗轉身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其廣泛閱讀基礎上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