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普遍自由和解放是馬克思追求一生的理想目標,但是達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尋找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現實路徑構成了馬克思理論探索的重要議題。在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思辨哲學傳統中,自由就是人自主或自決的能力;相應地,人的解放也就是消除自然欲望和既有觀念對人的蒙蔽,使人成為只遵循自我規定的真正的人。在如何實現自由的議題上,德國的思辨哲學和政治實踐都將法和國家當作實現自由的具體形式,個體服從法和國家也就是服從人自己的本性,一部良好的民法典是人實現自由本性的現實途徑。
理性立法與自由
19世紀德意志民族的複雜經歷造就了德國人對於歷史和法律的偏愛,而長期分裂的狀況又催生了德國人對於統一民族國家的期待,這樣的時代背景構成了馬克思和黑格爾共同的理論底色。1806年德意志各邦宣布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之後,如何為德意志聯邦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成為德國知識界最主要的思想議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歷史法學派成為德國法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黑格爾的辯證法完成了人類自由必然實現的觀念論證明:黑格爾的辯證法讓當時的知識界相信,人類可以通過純粹理性和邏輯的方法去認識絕對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本質也可以通過理性和邏輯進行自我驗證,而不拘泥於各種紛繁的表象。歷史法學派的方法則是從歷史所給定的法律題材(羅馬法的原始篇章)出發,運用語言的分析和文本的注釋追根溯源,結合既有的注釋和評註對其進行徹底研究,並注重實踐的面向,對這些素材進行哲學化處理,使其達到邏輯上的一致,並進一步抽象為邏輯自洽的原理體系,產生以形式倫理學為前提的精神上的關聯。因此,對於當時的法學研究而言,法學、哲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實際上是同一種方法,即思辨的方法。
也正因如此,儘管自由從18世紀開始就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知識界的共同追求,但各國對於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同。由於國家分裂並遭到入侵,德國知識分子對自由的理解往往與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決的任務聯繫在一起,特別強調人的自主和自決。德國傳統中的自由意味著不僅要免除自然對人的壓迫,更要免除他人意志對個體的強制,並尤其關注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德國的思想家普遍相信,理性基礎上的法和國家是人實現自我規定的倫理實體,這種傳統深刻地影響了青年馬克思對於自由的理解。
在哲學上,德國的自由道路始終與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緊密關聯,體現為通過理性立法來實現自主和自決的追求,並以此來批評英國和法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德國傳統中對自由的追求極力地避免英法的抽象討論方式,逐步形成了通過立法和建國來實現自由的國家主義路線。康德用他的先天演繹證明了,儘管對象世界是自在的,但它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人仍然可以運用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康德在政治上主張運用實踐理性來確定人作為人應當普遍擁有的法權,並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而黑格爾則進一步證明了理性本身實現的不僅是自為主體的主觀設計,而且也是對客體的客觀認識;人有能力理性地發現法和國家的必然形式,這種具有客觀必然性的法和國家的實現同時也就是人的自我規定的實現,人將在法和國家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法學、哲學和歷史學在19世紀的德國一般被看作同一個學科,象徵著人類理性所蘊含的解放自身的力量。繼承了古羅馬法的思想資源,德國擁有悠久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傳統,在理論上開闢出了一條與英法迥異的政治現代化道路。德國的現代化思路放棄了英國自然法傳統對幸福的追求,轉而以自由為現代政治秩序的核心理念;在自由的實現方法上也反對法國暴力革命的道路,主張通過法和國家的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來保障自由的逐步實現。此外,德國的法學傳統所關注的自由是人的自然法權,與重視社會秩序的英國自然法傳統和重視政治啟蒙的法國自然法傳統有很大的差別。當現實與自由相背離時,德國的法學傳統需要通過哲學和歷史的方法重新界定自由人格得以實現的條件,進而在理論上將這些條件以法權的形式確定下來,並最終以國家的形式保證法權在現實中的強制性。
在法哲學批判中走向現實
對於德國的知識界而言,法學是自由人格實現的理論中介,關於法權的抽象演繹在理論上優先於現實的法律條文。馬克思在大學時期接受了這樣的法學教育,並明顯受到了體系主義傳統的浸染。他將《學說彙纂》的前兩章翻譯成了德文,並著手撰寫一部宏大的法學著作,試圖完善法學的形上學基礎來解決當時的法學困境。這部被馬克思稱為「倒黴作品」的法學著作沒有被保存下來,現在只能從馬克思給父親的一封信中了解它的篇章結構。如果僅根據目錄來看,馬克思的法學著作確實乏善可陳,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了其中的欠缺,並意識到對形式法或概念法進行抽象演繹的「努力都是不恰當的」,此後「只從事一些實證的研究」。這次學術嘗試的失敗成為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的契機,因為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和追隨者也在考慮精神和法如何在國家和社會中現實地發生作用。青年黑格爾派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黑格爾法哲學的封閉性導致它無法面向現實和未來,客觀意志的自在和自為最終都只能指向其自身;如果要讓法哲學指明通向現實和未來的道路,那就必然要將客觀意志再次主觀化,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意志。與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相似,馬克思在法學中的「實證」態度同樣要求理性突破抽象演繹的局限,在現實中保持對各種既有觀念和現象的批判。不過,在這種「實證」思路中,普遍理性本身仍然高於現實;普遍理性與現實的差別及其對現實的批判,是現實世界發生改變的真正動力。
在被迫離開《萊茵報》編輯部後,馬克思開始認識到以普遍理性為中介不僅無法實現普遍的自由,反而還會導致普遍利益的全面喪失,即無產階級的產生。馬克思自此不再認同通過法和國家來實現自由的「德國道路」,並轉向了經濟學研究來尋找人實現自由的現實可能。「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的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市民社會中以理性立法的保障的法權只能實現有產階級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基礎是無產階級的普遍不自由。為了在理論上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馬克思寫下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即「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性的分析」。
論證現代社會中人的本質喪失的必然性,標誌著馬克思系統地放棄了早年間的法學立場,並以「無產階級」為中介轉向了對工業生產的經濟學研究。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是人類社會始終的目標和追求。馬克思認為,在德國當時沒有階級能夠代表人的普遍本質,因此政治領域的角逐只是各個階級之間特殊利益的爭鬥。德國這種落後的狀況造成了思想界庸俗觀點的橫行,宗教的、哲學的和歷史的理論都在描述人類的理想追求,但這些理論缺乏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反而最終全部淪為對現實間接的理論辯護。馬克思把德國的國家哲學、法哲學以及宗教、傳統等稱為「副本」,它們都是以思辨或想像的虛幻方式對現代政治國家不平等現狀的解釋。通過副本的批判,馬克思指出了這些意識形態的庸俗性,揭示了德國人在觀念上的自我束縛,他們「沒有想到迄今為止的哲學本身就屬於這個世界,而且是這個世界的補充,雖然只是觀念的補充」。
人類解放:超越法哲學
但是,馬克思批判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目的並不是要求人放棄對人的本質的追求,「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那些虛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採摘新鮮的花朵」。從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的過渡過程,也就是尋找現實變革可能性的過程。馬克思認為,德國未來的希望在於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和行動。無產階級雖然由市民社會產生,但是他們已經喪失了一切私有財產,被排除在市民社會之外;無產階級所遇到的壓迫是市民社會普遍的不公正,而不是某一個等級對另一個等級的特殊的不公正。因此,無產階級本身的解放「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權利……而只能求助於人的權利……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無產階級的出現,證明了現代社會普遍的非正義,同時也潛在地蘊含著揚棄這種非正義的可能。以無產階級為中介,馬克思找到了批判現代政治國家及其理論基礎的現實路徑。對現代政治國家及其觀念基礎的批判,不僅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的重要理論內容,同時也是馬克思後來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線索之一。
無產階級及其革命性是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的最終結論,同時也是馬克思轉向經濟學研究的關鍵中介。對於馬克思而言,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解放宣言是真正哲學的全部任務,而無產階級是真正哲學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的產生「表明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在意識到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虛幻性之後,馬克思放棄了在法和國家領域實現普遍理性的解放路徑,無產階級就成為人類在社會中獲得解放的唯一力量。德國當時已有的思想資源——法哲學、國家哲學、教會哲學等——都無法對無產階級進行理論的說明。為了證明德國現實的解放道路,馬克思必須對無產階級的產生過程和歷史任務重新進行思考,馬克思因此轉向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人類如何實現自由的問題上得出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結論,批判了黑格爾的邏輯神秘主義,在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中找到了破解歷史謎題的鑰匙。
在德國的思想史流變中,馬克思與黑格爾構成了兩條方向截然不同的坐標軸,而德國19世紀的時代議題則是他們在思想上交匯的原點。從這個原點往回追溯,可以看到他們分享了德國哲學、法學和歷史學中關於人類自由和解放的共同願景;從這個原點向前展望,則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截然不同。馬克思超越和批判黑格爾的地方在於,他意識到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需要在社會生產的持續發展過程裡不斷實現自身,而不可能在一個人或幾個人的頭腦之中自我完結。在文明衝突的危機暗潮洶湧的時候,我們更應當站在新的歷史變局中重新審視馬克思和黑格爾的思想關聯,並在此基礎上理解馬克思的創見。某種觀念的勝利不一定意味著時代的進步,而推動社會合作與生產發展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前進的真正基礎。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嘉
精彩推薦:
深入學習「四史」 加強思想建黨
社會科學更需注重實踐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