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類的普遍自由和解放是馬克思追求一生的理想目標,但是達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尋找實現自由和解放的現實路徑構成了馬克思理論探索的重要議題。在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思辨哲學傳統中,自由就是人自主或自決的能力;相應地,人的解放也就是消除自然欲望和既有觀念對人的蒙蔽,使人成為只遵循自我規定的真正的人。在如何實現自由的議題上,德國的思辨哲學和政治實踐都將法和國家當作實現自由的具體形式,個體服從法和國家也就是服從人自己的本性,一部良好的民法典是人實現自由本性的現實途徑。

 理性立法與自由

19世紀德意志民族的複雜經歷造就了德國人對於歷史和法律的偏愛,而長期分裂的狀況又催生了德國人對於統一民族國家的期待,這樣的時代背景構成了馬克思和黑格爾共同的理論底色。1806年德意志各邦宣布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之後,如何為德意志聯邦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成為德國知識界最主要的思想議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歷史法學派成為德國法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黑格爾的辯證法完成了人類自由必然實現的觀念論證明:黑格爾的辯證法讓當時的知識界相信,人類可以通過純粹理性和邏輯的方法去認識絕對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本質也可以通過理性和邏輯進行自我驗證,而不拘泥於各種紛繁的表象。歷史法學派的方法則是從歷史所給定的法律題材(羅馬法的原始篇章)出發,運用語言的分析和文本的注釋追根溯源,結合既有的注釋和評註對其進行徹底研究,並注重實踐的面向,對這些素材進行哲學化處理,使其達到邏輯上的一致,並進一步抽象為邏輯自洽的原理體系,產生以形式倫理學為前提的精神上的關聯。因此,對於當時的法學研究而言,法學、哲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實際上是同一種方法,即思辨的方法。

也正因如此,儘管自由從18世紀開始就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知識界的共同追求,但各國對於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同。由於國家分裂並遭到入侵,德國知識分子對自由的理解往往與國家統一和民族自決的任務聯繫在一起,特別強調人的自主和自決。德國傳統中的自由意味著不僅要免除自然對人的壓迫,更要免除他人意志對個體的強制,並尤其關注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德國的思想家普遍相信,理性基礎上的法和國家是人實現自我規定的倫理實體,這種傳統深刻地影響了青年馬克思對於自由的理解。

在哲學上,德國的自由道路始終與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緊密關聯,體現為通過理性立法來實現自主和自決的追求,並以此來批評英國和法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德國傳統中對自由的追求極力地避免英法的抽象討論方式,逐步形成了通過立法和建國來實現自由的國家主義路線。康德用他的先天演繹證明了,儘管對象世界是自在的,但它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人仍然可以運用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康德在政治上主張運用實踐理性來確定人作為人應當普遍擁有的法權,並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而黑格爾則進一步證明了理性本身實現的不僅是自為主體的主觀設計,而且也是對客體的客觀認識;人有能力理性地發現法和國家的必然形式,這種具有客觀必然性的法和國家的實現同時也就是人的自我規定的實現,人將在法和國家的生活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法學、哲學和歷史學在19世紀的德國一般被看作同一個學科,象徵著人類理性所蘊含的解放自身的力量。繼承了古羅馬法的思想資源,德國擁有悠久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傳統,在理論上開闢出了一條與英法迥異的政治現代化道路。德國的現代化思路放棄了英國自然法傳統對幸福的追求,轉而以自由為現代政治秩序的核心理念;在自由的實現方法上也反對法國暴力革命的道路,主張通過法和國家的自上而下的漸進式改革來保障自由的逐步實現。此外,德國的法學傳統所關注的自由是人的自然法權,與重視社會秩序的英國自然法傳統和重視政治啟蒙的法國自然法傳統有很大的差別。當現實與自由相背離時,德國的法學傳統需要通過哲學和歷史的方法重新界定自由人格得以實現的條件,進而在理論上將這些條件以法權的形式確定下來,並最終以國家的形式保證法權在現實中的強制性。

 在法哲學批判中走向現實

對於德國的知識界而言,法學是自由人格實現的理論中介,關於法權的抽象演繹在理論上優先於現實的法律條文。馬克思在大學時期接受了這樣的法學教育,並明顯受到了體系主義傳統的浸染。他將《學說彙纂》的前兩章翻譯成了德文,並著手撰寫一部宏大的法學著作,試圖完善法學的形上學基礎來解決當時的法學困境。這部被馬克思稱為「倒黴作品」的法學著作沒有被保存下來,現在只能從馬克思給父親的一封信中了解它的篇章結構。如果僅根據目錄來看,馬克思的法學著作確實乏善可陳,馬克思自己也承認了其中的欠缺,並意識到對形式法或概念法進行抽象演繹的「努力都是不恰當的」,此後「只從事一些實證的研究」。這次學術嘗試的失敗成為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的契機,因為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和追隨者也在考慮精神和法如何在國家和社會中現實地發生作用。青年黑格爾派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黑格爾法哲學的封閉性導致它無法面向現實和未來,客觀意志的自在和自為最終都只能指向其自身;如果要讓法哲學指明通向現實和未來的道路,那就必然要將客觀意志再次主觀化,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意志。與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相似,馬克思在法學中的「實證」態度同樣要求理性突破抽象演繹的局限,在現實中保持對各種既有觀念和現象的批判。不過,在這種「實證」思路中,普遍理性本身仍然高於現實;普遍理性與現實的差別及其對現實的批判,是現實世界發生改變的真正動力。

在被迫離開《萊茵報》編輯部後,馬克思開始認識到以普遍理性為中介不僅無法實現普遍的自由,反而還會導致普遍利益的全面喪失,即無產階級的產生。馬克思自此不再認同通過法和國家來實現自由的「德國道路」,並轉向了經濟學研究來尋找人實現自由的現實可能。「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的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市民社會中以理性立法的保障的法權只能實現有產階級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基礎是無產階級的普遍不自由。為了在理論上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馬克思寫下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即「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性的分析」。

論證現代社會中人的本質喪失的必然性,標誌著馬克思系統地放棄了早年間的法學立場,並以「無產階級」為中介轉向了對工業生產的經濟學研究。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是人類社會始終的目標和追求。馬克思認為,在德國當時沒有階級能夠代表人的普遍本質,因此政治領域的角逐只是各個階級之間特殊利益的爭鬥。德國這種落後的狀況造成了思想界庸俗觀點的橫行,宗教的、哲學的和歷史的理論都在描述人類的理想追求,但這些理論缺乏改變現實的物質力量,反而最終全部淪為對現實間接的理論辯護。馬克思把德國的國家哲學、法哲學以及宗教、傳統等稱為「副本」,它們都是以思辨或想像的虛幻方式對現代政治國家不平等現狀的解釋。通過副本的批判,馬克思指出了這些意識形態的庸俗性,揭示了德國人在觀念上的自我束縛,他們「沒有想到迄今為止的哲學本身就屬於這個世界,而且是這個世界的補充,雖然只是觀念的補充」。

 人類解放:超越法哲學

但是,馬克思批判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目的並不是要求人放棄對人的本質的追求,「這種批判撕碎鎖鏈上那些虛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採摘新鮮的花朵」。從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的過渡過程,也就是尋找現實變革可能性的過程。馬克思認為,德國未來的希望在於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和行動。無產階級雖然由市民社會產生,但是他們已經喪失了一切私有財產,被排除在市民社會之外;無產階級所遇到的壓迫是市民社會普遍的不公正,而不是某一個等級對另一個等級的特殊的不公正。因此,無產階級本身的解放「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權利……而只能求助於人的權利……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無產階級的出現,證明了現代社會普遍的非正義,同時也潛在地蘊含著揚棄這種非正義的可能。以無產階級為中介,馬克思找到了批判現代政治國家及其理論基礎的現實路徑。對現代政治國家及其觀念基礎的批判,不僅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的重要理論內容,同時也是馬克思後來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線索之一。

無產階級及其革命性是馬克思法哲學批判的最終結論,同時也是馬克思轉向經濟學研究的關鍵中介。對於馬克思而言,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解放宣言是真正哲學的全部任務,而無產階級是真正哲學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的產生「表明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在意識到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虛幻性之後,馬克思放棄了在法和國家領域實現普遍理性的解放路徑,無產階級就成為人類在社會中獲得解放的唯一力量。德國當時已有的思想資源——法哲學、國家哲學、教會哲學等——都無法對無產階級進行理論的說明。為了證明德國現實的解放道路,馬克思必須對無產階級的產生過程和歷史任務重新進行思考,馬克思因此轉向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人類如何實現自由的問題上得出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結論,批判了黑格爾的邏輯神秘主義,在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中找到了破解歷史謎題的鑰匙。

在德國的思想史流變中,馬克思與黑格爾構成了兩條方向截然不同的坐標軸,而德國19世紀的時代議題則是他們在思想上交匯的原點。從這個原點往回追溯,可以看到他們分享了德國哲學、法學和歷史學中關於人類自由和解放的共同願景;從這個原點向前展望,則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截然不同。馬克思超越和批判黑格爾的地方在於,他意識到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需要在社會生產的持續發展過程裡不斷實現自身,而不可能在一個人或幾個人的頭腦之中自我完結。在文明衝突的危機暗潮洶湧的時候,我們更應當站在新的歷史變局中重新審視馬克思和黑格爾的思想關聯,並在此基礎上理解馬克思的創見。某種觀念的勝利不一定意味著時代的進步,而推動社會合作與生產發展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前進的真正基礎。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嘉

精彩推薦:

深入學習「四史」 加強思想建黨

社會科學更需注重實踐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III中「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包括對《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梳理和批判。現有的大量研究集中於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吸收和改造,但馬克思對《哲學全書》的評論同樣重要。馬克思把《精神現象學》看作「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①。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開創了政治哲學的傳統(2)
    從自然論證到社會論證從人類社會與市民社會相通的一面,我們不難發現,近代以來政治哲學反覆申述的那些基本價值和論題,如權利、自由、平等、公正等等,也都同樣進入馬克思的理論視野,成為其政治哲學的研究對象和關鍵詞。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聶錦芳:馬克思的「新哲學」新在何處
    原標題:馬克思的「新哲學」新在何處   馬克思雖然零星地用「新哲學」、「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等稱謂過自己的哲學形態,但他並沒有非常明確、系統地將其表述出來,本文試圖對馬克思 「新哲學」新在何處做一些闡釋。
  • 訪談︱聶錦芳:「特裡爾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
    聶錦芳教授「特裡爾傳統」澎湃新聞:您認為「特裡爾傳統」這個「文化場」對馬克思影響很大,具體表現在哪裡?特裡爾中央集市廣場周圍建築「特裡爾傳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場」,馬克思在這裡培育的哲學思考、自我意識和價值取向,對他後來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展開的探索,以及更往後的「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轉向」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 豐子義:《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
    講座中,豐子義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為一種新哲學,與舊哲學徹底劃清了界限。這是考察標誌的一個重要方面。
  •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
    馬克思在波恩和柏林時的大學時代:初步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馬克思的波恩大學肄業證書,其中對馬克思一些課程的評語有:「勤勉和用心」,「十分勤勉和用心」。大學時代的馬克思,覺得要重新考慮中學和部分是家庭給他灌輸的那些傳統觀念。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南方網訊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全國貨幣哲學高級研討會」,前不久在上海召開。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恩格斯一直資助和支持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並與馬克思一起戰鬥,為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注入了強大動力。總體來說,恩格斯是以參與共同研究、闡發新世界觀、論戰、整理、修訂、編印、出版等方式,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完整系統呈現出來的人。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但我們可以從馬克思在1843年所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部分。譯者注)[6]和在1844年所寫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7](摘自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譯者注)當中看出馬克思是通過批判黑格爾來組織他自己的觀點。而馬克思在1859年寫成的作為《資本論》底稿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表明了他對黑格爾所作的批判,對貫穿自己一生的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 如何理解馬克思說黑格爾的思想中有神秘主義的部分?馬克思這裡說的...
    實際上,我覺得國內對哲學史方面的教學比較不足,很少有人講Hegel的哲學傳統傳承。實際上,在我看來Hegel的「絕對精神」思想中仍然繼承了「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傳統」。在這個哲學系統中,都會有一個至高且無處不在的「精神」(νους)存在,他在自身之中進行區分,同時又向外逐步地、有秩序地、延展(προοδος)出整個世界。
  • 馬克思又回到了保加利亞【2】
    原標題:馬克思又回到了保加利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保加利亞左翼期刊登載馬克思的文章顯著增多。這些文章力圖以事實將資本主義的現實與馬克思的論斷相比較,說明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例如,《新時代》雜誌連續發表了題為《馬克思——我們所關注的和所忽略的他》《馬克思的思想與21世紀》和《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等三篇文章。
  • 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原標題: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對「發掘和運用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掌握群眾—改變世界」的踐行,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維度展開的,而勞動是其根基所在。在此意義上,勞動是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按照我們在受教育過程中所得的傳授,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理解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這們學問,至今,仍具有其先進性。很重要一點——它是人類在哲學領域的研究歷程中首次將「唯物論」或說「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做有機結合的成果。
  • 埃爾斯特認為馬克思並沒有歷史唯物論,他說馬克思在把解釋的...
    埃爾斯特認為馬克思並沒有歷史唯物論,他說馬克思在把解釋的第一性給精神的時候,與'精神的'對應的是社會關係,是'社會的'而不是'物質的'。國內有一些觀點認為馬克思在歷史的分析上因為從階級之間的關係出發闡釋一些歷史事件的必然性而不是從個人出發因此他有歷史上的唯物論,埃爾斯特沒有在此方面進行反駁,請問您怎麼看待呢?
  •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自由意識的集中表達
    這位沒到場參加答辯的「異類」,就是我們的主角——馬克思。我們知道,馬克思是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的,為什麼他會在耶拿大學答辯拿學位呢?這就和馬克思大學時期的學業生活與思想發展密切相關。1836年,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後,很快,他成為一名勤奮的「學霸」。
  • 歐亞首屆國際黑格爾論壇:黑格爾實踐哲學中的行動與正義
    12月20-22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鄧安慶教授和德國耶拿大學哲學系克勞斯·菲威格教授聯合組織、復旦大學哲學哲學學院承辦的「歐亞第一屆國際黑格爾論壇:「黑格爾實踐哲學中的行動與正義」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辦。
  • 當代哲學是否死亡?哲學的使命又是否完成?
    人世間和自然界任何類似人性論一樣的哲學問題,只要你肯讀書,至少八九不離十,基本上已經被幾千年來的哲學家詮釋過,而且詮釋的很到位。哲學家幾乎已完成其使命,最終答案在科學家手裡。進而,類似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出現,其沒有哲學專著,卻被世人視為大哲人,主要原因是他把整個物理重新做了抽象的定義,其實已經顛覆了當時的哲學觀點,其結論成為物理研究中比一般哲學概念更精準的坐標。傳統宗教一直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天敵。因為西方宗教帶有排他性,文藝復興起,歷經培根,託爾斯泰,洛克,斯賓諾莎,霍布斯,達爾文,及至休謨、馬克思,都致力於將西方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 莫春菊:論馬克思公共性樣態的框架範式
    這個定位,不是簡單的概念之問答,也不是籠統的精神之述說,而是要以人類共同體發展之高度和對人發展的關懷之深度來確定公共性思想體系——內涵豐富的意蘊和深厚的哲學範疇。   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論、共同體發展三階段論等道出了公共性不僅僅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屬性,還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