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15 瀟湘晨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吸收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針對當代現實問題,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

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資源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資源。「天人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議題。儘管天具有「天帝」、「天命」、「天意」等客觀唯心主義的局限,但也具有自然之天的意思。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時,儘管存在著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交相勝等觀念,但「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觀念,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蘊。如唐代韓愈所言:「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

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張天人合一。儒家提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統一的「三才」思想,要求「與天地參」。

三才即天、地、人三者構成的系統,「與天地參」即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或可稱之為「致誠配天」。客觀無妄的「誠」是天道運行法則,誠實守信的「誠」是人道準則。以誠實守信之心對待客觀無妄的自然,即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道家提出了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者相統一的「四大」思想,要求「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如同深層生態學所講的「讓河流自己流淌」。可見,天人合一具有遵循自然規律的唯物主義意蘊。

由於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業民族,因此,天人合一要求人類行為必須遵循「天時」。生物與環境的有機聯繫在時間上的表現和表徵形成了生態學季節節律。中國古代用「時」(天時、農時)來表達這一規律,要求根據四季輪迴,合理安排人類活動,切不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孟子的話指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即遵循生態學季節節律是農業生產、漁獵生產、林業生產可持續性的條件,是人類生活可持續性的保證。同時,他引用荀子的話指出:「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即尊重天時是實現自然可持續性和人類可持續性的基本保證。顯然,遵循天時(月令)是天人合一的直接要求。

總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我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

西方社會同樣存在有機思維傳統,但近代以來,適應資本邏輯的要求,主客二分的形上學成為主導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要求「人為自然立法」,結果導致了生態危機。在批判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揭示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和社會實質,形成了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在科學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形上學思維方式內在關聯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形上學的反自然、反生態的弊端。通過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吸收和改造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思維,他們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共產主義的重要規定和重要追求。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他們認為,歷史科學是唯一的科學,歷史可以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兩個方面。只要有人存在,二者就不可分割。在創立剩餘價值理論的過程中,他們指出,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勞動和自然界共同構成了財富的源泉。在此基礎上,以進化論等方面的自然科學成果為依據,恩格斯提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是不可分割的系統。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在人與自然構成的有機系統中,自然具有先在性、客觀性和條件性,但是,人類能夠通過實踐使自然成為人化自然,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通過勞動實現物質變換,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一種典型的生態關係。

但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人類必須根據自然規律來調節自己與自然交往的行為。人類的肉體和精神都來源於自然,都存在於自然當中,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人類的超越性就在於,能夠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能夠按照美的規律構造。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我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結合,注重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統一。毛澤東提出了環境保護的思想,鄧小平發出了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科學理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當中,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根本遵循

面對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實現了視域融合和綜合創新。

在一般方法論意義上,過去一般將聯繫、全面、發展看作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的觀點和方法也看作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這正如中國古代所講的「五行」一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木水火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環不已。」從系統觀點來看,自然是一個統一的生命整體,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有機鏈條。同樣,必須將環境治理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

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他要求我們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然是生命之母,人類因自然而生。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養育自然,才能保證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正常進行,這樣,人類才能繁衍生息,社會才能永續發展。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即生命共同體。

在社會發展的層面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深刻反思和批判資本主義先汙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的弊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堅持綠色發展,努力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例如,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息,就在於具有有機農業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齊民要術》的話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今天,只有堅持以綠色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哲學實質來看,無論是作為目標的生態文明還是作為手段的綠色發展,都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和」是有原則和有差別的統一,即「以他平他謂之和」。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荀子的話指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從唯物辯證法的高度來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在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過程中形成的二者系統發生、協同進化的過程和狀態。這是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靈魂和實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和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實現了有機思維、辯證思維、生態思維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科學成果,是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根本遵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張雲飛)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嵌入其中的核心範疇,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鑰匙」。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它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把人類與大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人中有天,天中有人。那麼,天是什麼?所謂天,在中國思想史上,它的含義有一個演化過程。人類文明早期,人們認識水平有限,對大自然懷有畏懼之心,認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早期齊白石藝術倫理思想的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以道家倫理思想為理論依據的中國畫,一直以來重視自然生態,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關照山水畫。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畫,就是以以崇尚自然為基本精神,體現出畫家關注自然界中的獨特的人文精神,是一種自然倫理精神的體現。與當代所講的自然倫理思想有諸多的相通之處。「自然」這一概念,在齊白石藝術作品中,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範疇。入是自然之物,必須遵守自然法則。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主要可以從以下4個層面把握:在立論起點層面,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明晰了人與自然的交互性狀態;在原則繼承層面,繼承了儒家生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則,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共生性基礎;在思維發展層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維,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全新思維;在模式超越層面,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傳統模式,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模式。
  • 垃圾分類 利在千秋 道法自然 天人和諧
    如同下水道被稱為城市的良心一樣,對於我們普通市民來說,城市帶給我們的美好除了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外,還包括諸多生活細節,也正是這些細節標誌著社會整體發展的文明程度。實則,道教跟環境保護有著天然的親近,哪怕不了解道教的普通人也能隨便說出道教提倡環保的幾個詞來,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可以說,道教義理中暗含著提倡環境保護的天然基因。例如,仙道貴生思想是千百年來道教信仰主要內容之一。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總綱 《道德經》第8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說有混沌之物,在天地有之前就有了,廣闊獨立自行,天地應該是由他生成的,老子也不是很清楚是什麼,就勉強取個名字:大道。
  • 什麼是「天人合一」?這才是「道法自然」的真諦!
    自然法則是宇宙基本法則,是天地萬物必須遵循的天條。不以意志為轉移的法則來自顯能量,即物理能,亦稱本能;以某種意志為轉移的法則來自暗能量,即「宇宙意識」。天條一:運動。因運動而形成生機。包括物理運動與生命運動。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進一步論述與闡發。在理念層面,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即承認自然界存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界限,為準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夯實了理論基礎。
  •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
    道教經典《道德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生態文明的倡導書,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道法自然,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道要服從天道,實現「天地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目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強調人與大自然應當和諧為一,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平等與安寧。
  • 樓陽生: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樹立大保護意識,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助推轉型發展。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省領導呂巖松、李鳳岐、張復明出席會議。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續發展
    道法自然。他老人家不會騙我們,他說的話很多都應驗了。 最好的醫生是自身!鍛鍊起來,練習無為功法、八段錦、六字呼吸法、太極拳、五禽戲等,任選其一,配合呼吸,做到無私無欲、專氣致柔,多讀讀《道德經》,皈依道法自然、尊道貴德的道德信仰,建立修德以真、證道合道的人生意義,與天地萬物同德,鬼神不驚,就怕人類自己執迷不悟,戕害自然卻不自知,讓我們反省自身、反思制度,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的哲學思維
    系統思維  首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體性存在。「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諧統一的整體,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變化發展都會影響到其他元素的變化發展,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自然這個整體性的存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各種和諧關係的基礎。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傳統武術內功練習感悟一
    道家功法講究天人合一,與天地融為一體,道家也更注重內外兼修!我練習半年就脫胎換骨,無意中破解了身體某組密碼,不但得到國防身體,精力充沛,睡眠完全改變,酒量提升2倍以上!男人最看重的功能方面至少提升了幾十倍!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中華茶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茶理
    道家崇尚清淨無為,追求「道法自然」,而茶性平和,自然純樸,兩者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集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之,可以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及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重要的是,還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
  • 道法自然,天人和諧一一專訪廣東潮汕商人、書法家佘聲俊
    佘聲俊現場創作作品從牆上掛板新作的大幅「壽」字,到大長方形寫字檯獨特「道」字,再到他新出版的《佘聲俊書畫作品集》 「厚德載物」、「崇善如流山青水秀綿世澤,德懷若谷桂馥蘭馨延家風」的字裡行間,都彰顯出潮汕人家國兩相依,天人和諧,家和萬事興的厚道文化底蘊。
  • 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
    在儒家那裡,天人合一主要有兩個向度:其一,由個體而達成的與天合一。這裡的天人合一是指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可以通過自身德性修養、踐履而上契天道,進而實現「上下與天地合流」或「與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易傳》所謂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樂天知命」都是指這種天人合一之境。其二,天人合一是指人類群體與自然界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