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續發展

2020-12-13 騰訊網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他老人家不會騙我們,他說的話很多都應驗了。

最好的醫生是自身!鍛鍊起來,練習無為功法、八段錦、六字呼吸法、太極拳、五禽戲等,任選其一,配合呼吸,做到無私無欲、專氣致柔,多讀讀《道德經》,皈依道法自然、尊道貴德的道德信仰,建立修德以真、證道合道的人生意義,與天地萬物同德,鬼神不驚,就怕人類自己執迷不悟,戕害自然卻不自知,讓我們反省自身、反思制度,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

同時,放下名、利、色、貪和自以為是的自大,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可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相信道德,相信自然,道生天地,德蓄萬物,天下萬物,同道同德,和諧善生,自然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之道。

世上根本沒有救世主,要相信道德、相信自然、相信自身,善生第一,放下可欲,復歸德性素樸,清靜無欲,復歸道勢周行,自然無為!人自身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要尊道貴德。

不要自以為是的虛偽的仁義! 不要唯經濟論,不要背井離鄉! 要尊道貴德!不要失去希望。希望是最好的良藥。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而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無為。

天災十之八九皆人禍。道法自然,任重道遠;弘道積德,功德無量!

不要再沉迷於口舌之欲。被老子言中,「善有果而已」,「強梁者不得其死」,人類的欲望會和恐龍一樣,吃到沒東西可吃,那時候強梁無比,唯我獨尊,沒有天敵,也沒敬畏,也就走向了滅亡。把其他生靈都吃了,自己豈能獨活?

聖人不會騙我們的。相信老子《道德經》,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才是根本!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飲食男女,善莫大焉。

飲食,吃飯;男女,繁衍。

飲食,吃飯,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食色,繁衍,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尊道貴德,尊道而行為德,背道而行是無德。

吃飯,不能撐死,不能亂吃,得不償失,本末倒置。

食色,不能貪慾,做到適可而止,得不償失,本末倒置。

無道不久,無德不長,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生命的意義在於善生,善生者,尊道貴德而常自然。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一切事物的根本是道德,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而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無為。

一切人之有為的歷史藝術、法律禮制、仁義禮智、善惡美醜等等文化都必須以道德為根本!我們可以不尊重有為的文化,但必須尊道貴德,尊重一草一木,萬物生靈,因為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失之就會釀成大禍。

以智治國,調動了人類的可欲,罪莫大於可欲,人類的欲望和智慧使人類變得強大無比!「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們應該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走永續發展之路!

聖人之治,應該法道自然,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不以經濟為根本依據,而應該以人心的安寧社會的和諧為基礎,經濟是後天人為之物,「難得之貨使人行妨」,商業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價值才是根本,價值就是德,遵道而行為德,背道而行為無德。無道不久,無德不長,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道法自然之理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爭的是道德。不敢為天下先,不爭的是名利。

道德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自然是檢驗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

弘道積德,老子的思想至今不滅:

道生德蓄天下萬物尊道貴德常自然。

弘道積德聖人輔眾道法自然為無為。

人道法道,道法自然,無憂無咎,人生圓滿!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同道同德,多多益善!

留財留紈絝,留權留禍害。

留下道德經,子孫安泰平。

生不如養建德性。養不如教明道常。

天生赤子皆真人,修德合道成聖人。

家庭教育為本,建德,學校教育為輔,授業,社會教育為用,成器。名師開悟為根,道德家為真師。《道德經》為家教經典。好的教育都注重生命,重視生命的提升和深層體驗。

人性本性,清靜如水,赤子真人,無善無惡。可欲汙染,如水被汙,與其淨水,不如淨性。保護環境,愛護生態,不如歸根,保護人性。人性自然,清清靜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弘道積德,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何意?裡面藏著道家「報怨以德」大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老子》一書的第79章的內容,屬結論性總結。要理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無親」和「善」,首先得綜合理解前文中的「(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篇幅有限,這一點下文再議。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它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把人類與大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人中有天,天中有人。那麼,天是什麼?所謂天,在中國思想史上,它的含義有一個演化過程。人類文明早期,人們認識水平有限,對大自然懷有畏懼之心,認為天就是上帝,就是天命。到了周朝,天的神秘性有所弱化。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總綱 《道德經》第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說有混沌之物,在天地有之前就有了,廣闊獨立自行,天地應該是由他生成的,老子也不是很清楚是什麼,就勉強取個名字:大道。大就是時間上久遠、空間上廣闊、運動上循環不息永無終止的意思。
  • 天人合道也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之一
    所謂天人合道,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說:「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即天道和人道雖有差別,但二者具有同一性,天道是人道效法的對象,人道是通過對天道的效法而制定出來的。這裡的天道主要是指日月星辰四時的運行常規,而人道主要是指社會規則、治國以及治身之道。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比如人與天之間的關係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界定:人在天之下,要遵循天地法則最後統合於自然法則。除了人與天這種結構關係外,老子還在《道德經》其它章節論述了天與人之間另一個內涵。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原來是這樣!
    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在他對天的看法上, 他已經超越了先前社會對天的崇拜和敬畏, 把天看成是具有自然界必然性的意味, 「天」即天道。孔子說:「知者樂山, 仁者樂水。」 (《論語·雍也》) 倡導「知天」, 「知天命」, 認為天道和人事, 人性和自然具有統一性, 把天道作為人事的原則。而孟子進一步提出「性天同一說」, 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繫起來。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通俗的理解,什麼是天人感應,其實就是把人和天相互結合起來,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錄裡面大概就描述了這麼一個觀點: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要順應天道,否則上天會懲罰你的。了解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天人合一,就能更好的理解。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中華茶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茶理
    茶文化在漫長歲月的發展裡,與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學派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論述過茶與儒家、佛家的相應聯繫,今天,最後來說說道家的茶理。道家崇尚清淨無為,追求「道法自然」,而茶性平和,自然純樸,兩者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集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之,可以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