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2020-12-13 學生文彬

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

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

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由天道而人道,用天倫齊人倫,也就是人間秩序的制定效法於天地之運行秩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萬物和人都是天地所生,自然而然就要合於天,順於天,就連人間帝王也只是上天派來管理臣民的,也只能叫天子。皇帝的旨意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也有很多叫「順天府」、「奉天府」的地方。所以人只能合於天,順於天。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人天關係。

能體現天道文化的有很多,中醫、漢字,《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更是代表著作。

3,現在說「天人合一」。這句話「合一」是關鍵,「合」,相合,一個小的東西融入到大的東西裡。「一」,這是最重要的,也不易講清楚。在漢字裡有許多類似的字,一個字有好幾種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不同。

對於「一」,可以參考「正」字來理解,「止於一」為正。個人理解,這個「一」就是「道」。道家稱為「道」,儒家稱為「一」,中國化的釋家也叫「佛」。「一」是一篇大文章,容以後再講。

既然「合一」就是合於「道」,「天」就好理解了,就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也就是天地之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因為在道家的思想理論中,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都為道所類,都為道所化。

4,既然道生萬物,類萬物,化萬物,所以萬物只有合於道才能盡天命。天地合於道,天地才能天清地寧;人合於道,才能盡天年,也就是天賦予的壽命;君王的管理合於道,才能國富民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一部《道德經》講的就是人怎麼合於天,合於道。

5.至於人怎麼才能悟道,怎麼合於「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莊子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荀子說「虛壹而靜」。各家說法不同,有兩點是一致的「虛、靜」。

現在的我們太浮躁了,無法靜,更無法虛,所以不能見道,更無法「天人合一」了。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是在退步。

中國

相關焦點

  • 老子和莊子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老莊說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個問題一直爭議很大。有人說,老莊的「道」是唯物主義,因為「道」是自然界的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能量,是一種極精細的物質,所以是唯物主義。莊子說過:「道」有粗精,宇宙本源的「道」是一種極精細物質。
  • 提升天人合一的中醫思維,加入物質和意識來領悟更好
    中醫研究對象是生命,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科學需要克服人的意識強加於客觀對象上去認識,從而達到「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而完成理論的建構;心學哲學則是研究「存天理,去人慾「的邏輯規律,避免意識負面性,使得物質和意識的整體和諧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 以道為氣或者以道為理,北宋時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個區別
    中國古代哲學在基本方向上是與世界別的國家的哲學一致的,都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交互鬥爭交互影響為主要內容。然而,在具體表現上,卻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國古代哲學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範疇、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基本概念。而且這些基本概念的意義,又是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確地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哲學中基本概念或主要範疇的意義。
  • 範縝的唯物主義「神滅論」與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
    引言佛教教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它主張「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即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虛假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人心或「內識」這一精神本體所創造。山河大地,一切物體,都沒有實在性。甚至連自己本身,也都是不存在的幻境,只有微妙的「真如」佛性才是真的境界。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古代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觀念看來並不是偶然
    因此,這一時期自然災害頻發,據現代學者研究,西漢發生水、早、壩、自皇災等各種類型的自然災害共計186次,東漢總計338次,兩漢425年問,臼然災害發生頻率平均每10個月一次(張文華2002),具有周期性和頻發性的特點,這對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無怪乎漢安帝慨嘆「災異蜂起」。因此,帝王詔書較多地關注環境、生態、災害、民生等問題,與客觀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 周易知識百問百答:2、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含義是什麼?
    說到《周易》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天人合一」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後來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周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中的天與人《周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
  • 唯物主義的寫實手法表現唯心主義的想像張力——肖育新疆寫生油畫
    他的油畫寫生是用唯物主義的寫實手法表現唯心主義的想像張力。肖育作畫從不討巧,也從不去敷衍自己的內心,用筆肯定有力,使彩潔豔純美,對畫面細節的處理也極為鮮活靈動,他每每完成的寫生畫面就是一個上蒼賦予他的藝術活體,你觀畫時必然會感受到畫面的呼吸與脈跳。同時也能想像到肖育帶著寫生的收穫走回住所時的那種享受和喜悅。
  • 有人問:怎樣去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天」是指天道,而天道也不是僅僅指天道,而是一切自然之道。元派認為「天人合一」有三類,分別如下:第一,合於大道,入道無極,也就是佛家講的證悟菩提得大自在。所以,這一等的「天人合一」是超脫的,大無礙,大自在。第二,合於道之用,也就是太極所演化出來的種種規則。無極而太,是謂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象,而有八卦五行,方有世間的一切。而這世間的一切是不可窮盡的,任何一條都蘊含著「道」,這是道用,可以叫做小道。明晰並掌握任何一條小道,都可謂「天人合一」,合於任何小道者必然都是有所建樹,或者是其中翹楚,或者是專家。
  • 嚴學章地人合一的命題,天人合一們強烈反彈,這下熱鬧啦
    從來都是天人合一,怎麼突然就地人合一了?看官休疑,老蟹言地人合一,是由切身感受而來的。且說這螃蟹大俠,生來就在地上橫著爬,泥裡水裡風裡雨裡,終歸是地上異物。唯一一次上天的機會,只能是上西天:要麼是被人吃了,要麼被人以外的其他地上生物滅了,螃蟹終究是長不了翅膀飛不上天的。蟹的宿命,充其量是地蟹合一。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鈺道人:我理解看待事物通常有三個階段,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最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第三個階段則同天人合一。在打坐練功時,那種入定胎息狀態有沒有點天人合一的意思呢?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不是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體現。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
    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吸收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針對當代現實問題,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吸收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針對當代現實問題,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指明了科學方向。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麼之唯物主義的派別
    恩格斯曾提出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到底是思維創造的,還是本身就存在著?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到底先有思維(精神),還是先有存在(物質)?其實自古以來人們的探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唯物主義,一個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