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
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
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由天道而人道,用天倫齊人倫,也就是人間秩序的制定效法於天地之運行秩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萬物和人都是天地所生,自然而然就要合於天,順於天,就連人間帝王也只是上天派來管理臣民的,也只能叫天子。皇帝的旨意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也有很多叫「順天府」、「奉天府」的地方。所以人只能合於天,順於天。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人天關係。
能體現天道文化的有很多,中醫、漢字,《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更是代表著作。
3,現在說「天人合一」。這句話「合一」是關鍵,「合」,相合,一個小的東西融入到大的東西裡。「一」,這是最重要的,也不易講清楚。在漢字裡有許多類似的字,一個字有好幾種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不同。
對於「一」,可以參考「正」字來理解,「止於一」為正。個人理解,這個「一」就是「道」。道家稱為「道」,儒家稱為「一」,中國化的釋家也叫「佛」。「一」是一篇大文章,容以後再講。
既然「合一」就是合於「道」,「天」就好理解了,就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也就是天地之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因為在道家的思想理論中,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都為道所類,都為道所化。
4,既然道生萬物,類萬物,化萬物,所以萬物只有合於道才能盡天命。天地合於道,天地才能天清地寧;人合於道,才能盡天年,也就是天賦予的壽命;君王的管理合於道,才能國富民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一部《道德經》講的就是人怎麼合於天,合於道。
5.至於人怎麼才能悟道,怎麼合於「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莊子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荀子說「虛壹而靜」。各家說法不同,有兩點是一致的「虛、靜」。
現在的我們太浮躁了,無法靜,更無法虛,所以不能見道,更無法「天人合一」了。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是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