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周代到鴉片戰爭以前約二千六百年間的哲學,相對於近代而言,都可以稱為古代哲學。所謂古代,當然可以說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國古代哲學在基本方向上是與世界別的國家的哲學一致的,都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交互鬥爭交互影響為主要內容。然而,在具體表現上,卻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國古代哲學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範疇、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基本概念。而且這些基本概念的意義,又是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確地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哲學中基本概念或主要範疇的意義。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許多基本概念都是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共同使用的;但是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卻對之有不同的理解,對之採取了不同的看法。這也是應該注意的。本文試圖對於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起源與演變,作簡單概括的說明。
自從老子以道為天地萬物之最初根源,於是,逐漸地,道成為最高存在的名稱。到了北宋,道的概念成為一個空格式了,即成為一個形式上的範疇了,而哲學家們可以隨自己的意思裝上唯物主義的或者唯心主義的內容。
《易·繫辭上傳》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兩句話,其意義本來不十分明確。宋代以後的哲學家們也隨自己的意思給以不同的解釋。
張載以道為氣,他給道立了一個解說道:「由氣化,有道之名。」道就是氣的變化運行的過程。這是明顯的唯物主義的見解。張載認為,氣是沒有固定形體的,所以氣的運行變化應該說是「形而上」的。他說:「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氣化」的過程就是形而上的。
程顥、程頤以道為理。程顥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 」。道就是無聲無臭之理。程頤認為道是陰陽的「所以」。他說:「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他認定氣是形而下的。這樣,在程頤的學說中,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即是理與氣的區別。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見解。
以道為氣或者以道為理,這也是北宋時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