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天人合一的中醫思維,加入物質和意識來領悟更好

2020-12-15 岐黃道心

中醫研究對象是生命,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科學需要克服人的意識強加於客觀對象上去認識,從而達到「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而完成理論的建構;心學哲學則是研究「存天理,去人慾「的邏輯規律,避免意識負面性,使得物質和意識的整體和諧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將「中醫」講明白,接下來該談談「科學」,先把人的意識與物質客觀存在的關係說清楚,這樣再談就更好理解了。

物質、意識的存在性是哲學理論的基礎,但不能僅停留在理論討論,聯繫實際來認識。

就比如你可以拿「1個蘋果」給我,但你不可以拿「1」和「個」給我。那「1」、「個」都必須附著在現實的物質上。而「1」、「個」是人類抽象物質後的符號表象,抽象化後的規律過程,包括公式、定理、統計、數學模型等,因此理論、語言、定義、概念等等是人類對物質抽象,成為事實上的「客觀存在物質」與「人類意識」的統一體的科學理論。

只認識到科學的客觀性而忽略意識與思維在其中的作用,在思考中應用偏差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不僅在科學發展方面,而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頁面都發生著,因此當偽科普們用錯誤的科學理論來否定中醫等傳統文化就在於錯誤地應用了客觀的規律。而這些混亂的科普形成社會意識而成為了科學文化,就在於錯誤的思維、錯誤的邏輯產生錯誤的導向,必須從物質和意識的整體來認識。

《道德經》開篇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萬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但是有了名字,並不是屬於原有的現象。因為萬物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無名的狀態。萬物有了生氣,是人的意識產生,而為萬物之母。王陽明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這就是哲理性,就是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而這些就是同出而異名的事。它是哲學,也是玄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切的人類世界都從此開端,要進入之個門,就得先明白這些道理。

如面前一張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狀、位置、色澤等等構成完整的客觀存在,它的本身是「無名」,而「桌子」(名詞)則是客觀存在的人腦中的反應,「桌子」(名詞)與桌子的客觀存在形成相互聯繫的整體桌子,即使作為物體的桌子本身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們說桌子時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體」。那麼客觀存在的桌子物體是「無名」,「桌子」的名字及物體」則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與無名的聯合體,物質與意識的聯合體。

理解「有名」與「無名」、從整體思維原則上來說是悟到現實事物的整體與整體之下的各種分析構成,這又需要有具備有分析思維、抽象思維的能力,將整體的事物抽象出包含屬性的能力,當然也必須做到,這也是現代科學產生的哲學原因。它將自然規律抽象化成為語言文字符號等,使研究共同體內的方法統一,而將人大腦思維解放到形象化、形式化、機械化,由道而器的,工業化得以誕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要從整體進行分析而,道是整體性,反映到人的意識是「形而上」,然後對整體進行分析就產生了人的思維定義,形成外在的語言表象的形而下的「器」。客觀整體產生事物的無名的部分(如變化規律)與事物的有名的部分(理論、概念等),有名之後繼續進行分解,對事物的屬性開展分析,比如商品分為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空氣分為氮、氧,生命進行心理、生理、器官等成分,是整體與分析,無名與有名關係、物質與意識關係。

明白意識能動性的不是唯心的。因為「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因為唯心主義只看到意識的「有名」,而不知道「有名」的來源是「無名」,「無名」才是「有名」的根。而一些科學教就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他們沒有人的實踐觀。

中國哲學是要把人放在觀察的位置上,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存天理、去人慾等等都是這樣,相對、辯證的概念關係。天人合一,相對的概念就是以人為中心,外在的就是天,內在的就是人,外在的是客觀事物,內在就有意識與主觀欲望想法,科學就是要客觀去主觀。存天理,去人慾。

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人的意識去認識,就是天人合一,要客觀地認識世界,就是「存天理」,不能以個人的理解來揣度就是「去人慾」。物質和意識的整體性是現實存在,明白二者的關係可以使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動在同一邏輯下運行,否則產生諸多矛盾,人的意識層面不僅會影響科學,還與社會生活、文化等全方面相關,它是單個個體意識的獨立與社會自然整體的矛盾。如果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反生錯誤,則建立在錯誤之上所有解釋都是錯誤的,就在於物質的客觀性不明,要麼不是整體性,要麼不是客觀性,只有整體和客觀的辯證統一才能和諧。

科學不是標籤,科學是正確的思維過程。科學是思維的過程,必須要有嚴謹與客觀,否則其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它不在於是否是什麼身份,是否是什麼國家,是否是什麼與現代,而在於是否用正確的客觀的方法與工具。

天人合一就是整體思想,中醫是整體哲學與科學的結合,是道與術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百年來,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後,一些近代文人對中醫的認識。他們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批判中醫,影響深遠直至現在。而中醫是集東方文明的大成,它既有文化的內涵,又有哲學的厚重,還有科學的嚴謹,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鋒的焦點。但我認為這個交鋒不僅是民族的交鋒,同時還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還是整體觀與分析還原理論的矛盾,還有辯證法與機械論的對質,是多元複雜思維與簡單二元思維的關係,所有的這些都必須要站在思維、哲理的角度來分析,否則無從談起,而當代科學宣傳,已然將「科學」當成了真理,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科學是需要人的思維,是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它不是死板的概念定義,而是人去戰勝自然,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

前五篇將中醫的相關問題都論說到了,下文將全面解讀現存的「科學」宣傳中的問題,請關注岐黃道心,提供不一樣的解說,歡迎看完文章後理性討論。

相關焦點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導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更是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了理論醫學。(編輯/三木)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真正的中醫只有一派,天人合一派
    其實真正的中醫只有一派,天人合一派,只有天人合一了,才可以稱之為大夫,只有天人合一了,才可以算得德得道者,真正的中醫要通天地鬼神的。 真正的天人合一者,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望聞非是現在人們的粗俗理解,看面色看舌診,聞,聽患者反映,是望可見神鬼魂魄之無形,聞可聽鬼神之無聲,這才是可聽無聲可看無形,
  • 天人合一|怎樣提高領導修煉與領導力?
    為何要運用易經智慧來指導經營管理創新?運用《易經》天人合一思想,陰陽之道、變易法則、和諧發展的哲理與思想,也稱為易道,來指導企業經營管理。易經「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思想。「天人合一」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
  •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從大的方面理解,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天人合一」特別提倡重視後天養護,應該因人、因時、因地,順應身體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來養生。科學飲食最重要第一要順應自然。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原理生成智慧
    電池正負極,人生正反面,正向的超我,負向的本我,兩者都有其意義價值,在正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重矛盾合一:本我意識產生問題,並由超我意識做出覺察,在兩者對抗同化的過程中,超我意識形成解決方案,並推進各問題與矛盾點的系統解決,直至矛盾消融,成果顯現,目標達成。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養生核心 如何做到
    國家級名老中醫 王莒生教授   專家小傳   王莒生,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皮膚科教授,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原所長。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它最早出自《黃帝內經》。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天人合一》
    作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意識與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圖片來源於網絡「天人合一」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主義和進取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但由於這種解釋未能很好地顧及中國傳統思想的原生語境,較多地越出「天人合一」的本義,也遭到不少批評。如景海峰認為,此類自然生態論的「天人合一」解釋乃是近代科學認知下天人分離的結果,「在此情景下,傳統儒家本之自然之天和德化之天的獨特理解及其所建構起來的天人關係,就再難成立了」。只有從機械論和唯物論的狹隘解釋中走出來,結合審美、道德、政治、宗教等情境化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
  • 《思考中醫》:用天人合一觀念研究疾病與健康
    出版方供圖 《思考中醫》:用天人合一觀念研究疾病與健康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在許多人眼裡,中醫是治療慢病的,或者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西醫幫助渡過急、危、重等諸難關,然後讓中醫來收尾,讓中醫來調養。說到底,中醫只能用來治一些「死不了的病」。在另一些人眼裡,中醫只是啼鳴的公雞。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醫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思考中醫》回答了這個問題。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信仰統御行為
    5、組織:組織性、歸屬性;信仰的組織,對於相同信仰者來說,其思維就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紐帶,使得彼此之間有種親近感和歸屬感。信仰之功用,在於能將人(或團隊中的所有人)的思維形成一個導向(建立一個持續的目標、遠景等),並且周而復視的循環(如中醫治病時的循環:望聞問切;現代生產管理提倡的管理循環:計劃、執行、檢查、糾正等),從而將人(或團隊中的所有人)的潛能、行動一致性的釋放出來
  • 中國醫道與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可以說,在西醫西藥傳入中國以前,我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就是靠著中醫中藥來防治疾病、健體強身。這一次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貢獻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智慧。2020年孔學堂春季論辯大會就以「中國醫道與天人合一」為主題,圍繞中醫在本次戰疫中的貢獻、中醫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如何互補共進等問題,展開討論。
  • 打開中醫的正確姿勢:天人合一的生命觀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主講中醫文化。他認為,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不解之緣,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在這種信仰的支配下,人們自覺遵循著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態度。這種整體和諧、主客融合的世界觀,構成了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藥物觀和診療觀。生命的發生是由天地合氣而生。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接下來再深入的談談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內經》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 關於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圈子裡的悟道者常喜歡談論天人合一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或深悟。很多談論這個問題的人只是聽朋友或同道這麼說,自己似乎也有點明白,於是就人云亦云地跟著說。在認識天人合一的觀點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否則這種合一就無從談起,那就是:所謂的天到底是什麼,它包括哪些內容,人又是什麼或我是誰,它包括哪些內容。再者,還應該搞清楚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從而透徹地知曉它們為什麼要合,''合''會怎麼樣,''不合''又會怎麼樣。若在未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前就人云亦云地談論或盲目地修煉此合一態的話,皆可能出問題或偏差。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
    天人合一這個涉及到了哲學問題,這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這裡的天不是天空的意思,而是大自然,宇宙的意思。合一,有合為一體,渾然一體,融為一體的意思。這也是中醫的最初來源。除了天人合一以外,中國人還說天人感應,這個我覺得就不太靠譜,比如天可以預兆人事:我們在古書上經常看到某個大人物出生,天空,天氣會有不同尋常的事物出現,祥瑞兆豐年,天上流星出現就代表什麼不好的事情。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你的思維,你的想像,你的夢境,不可能超越這三樣,必然與之相關。也就是說你夢到的一定是身體感知到的或是語言思維過亦或以前經歷實踐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局限於身體器官的感知認知,即身體感知的維度。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同時還受語言思維文化體系的局限,即語言思維的緯度。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受個人的經歷實踐局限,即經歷實踐的維度。人們的身體一直在感知當下,人們一直在用語言思考,人們一直處於經歷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