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研究對象是生命,從經驗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科學需要克服人的意識強加於客觀對象上去認識,從而達到「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而完成理論的建構;心學哲學則是研究「存天理,去人慾「的邏輯規律,避免意識負面性,使得物質和意識的整體和諧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將「中醫」講明白,接下來該談談「科學」,先把人的意識與物質客觀存在的關係說清楚,這樣再談就更好理解了。
物質、意識的存在性是哲學理論的基礎,但不能僅停留在理論討論,聯繫實際來認識。
就比如你可以拿「1個蘋果」給我,但你不可以拿「1」和「個」給我。那「1」、「個」都必須附著在現實的物質上。而「1」、「個」是人類抽象物質後的符號表象,抽象化後的規律過程,包括公式、定理、統計、數學模型等,因此理論、語言、定義、概念等等是人類對物質抽象,成為事實上的「客觀存在物質」與「人類意識」的統一體的科學理論。
只認識到科學的客觀性而忽略意識與思維在其中的作用,在思考中應用偏差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不僅在科學發展方面,而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頁面都發生著,因此當偽科普們用錯誤的科學理論來否定中醫等傳統文化就在於錯誤地應用了客觀的規律。而這些混亂的科普形成社會意識而成為了科學文化,就在於錯誤的思維、錯誤的邏輯產生錯誤的導向,必須從物質和意識的整體來認識。
《道德經》開篇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地萬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但是有了名字,並不是屬於原有的現象。因為萬物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無名的狀態。萬物有了生氣,是人的意識產生,而為萬物之母。王陽明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這就是哲理性,就是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而這些就是同出而異名的事。它是哲學,也是玄學。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切的人類世界都從此開端,要進入之個門,就得先明白這些道理。
如面前一張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狀、位置、色澤等等構成完整的客觀存在,它的本身是「無名」,而「桌子」(名詞)則是客觀存在的人腦中的反應,「桌子」(名詞)與桌子的客觀存在形成相互聯繫的整體桌子,即使作為物體的桌子本身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們說桌子時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體」。那麼客觀存在的桌子物體是「無名」,「桌子」的名字及物體」則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與無名的聯合體,物質與意識的聯合體。
理解「有名」與「無名」、從整體思維原則上來說是悟到現實事物的整體與整體之下的各種分析構成,這又需要有具備有分析思維、抽象思維的能力,將整體的事物抽象出包含屬性的能力,當然也必須做到,這也是現代科學產生的哲學原因。它將自然規律抽象化成為語言文字符號等,使研究共同體內的方法統一,而將人大腦思維解放到形象化、形式化、機械化,由道而器的,工業化得以誕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要從整體進行分析而,道是整體性,反映到人的意識是「形而上」,然後對整體進行分析就產生了人的思維定義,形成外在的語言表象的形而下的「器」。客觀整體產生事物的無名的部分(如變化規律)與事物的有名的部分(理論、概念等),有名之後繼續進行分解,對事物的屬性開展分析,比如商品分為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空氣分為氮、氧,生命進行心理、生理、器官等成分,是整體與分析,無名與有名關係、物質與意識關係。
明白意識能動性的不是唯心的。因為「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因為唯心主義只看到意識的「有名」,而不知道「有名」的來源是「無名」,「無名」才是「有名」的根。而一些科學教就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他們沒有人的實踐觀。
中國哲學是要把人放在觀察的位置上,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存天理、去人慾等等都是這樣,相對、辯證的概念關係。天人合一,相對的概念就是以人為中心,外在的就是天,內在的就是人,外在的是客觀事物,內在就有意識與主觀欲望想法,科學就是要客觀去主觀。存天理,去人慾。
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人的意識去認識,就是天人合一,要客觀地認識世界,就是「存天理」,不能以個人的理解來揣度就是「去人慾」。物質和意識的整體性是現實存在,明白二者的關係可以使人的感性和理性活動在同一邏輯下運行,否則產生諸多矛盾,人的意識層面不僅會影響科學,還與社會生活、文化等全方面相關,它是單個個體意識的獨立與社會自然整體的矛盾。如果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反生錯誤,則建立在錯誤之上所有解釋都是錯誤的,就在於物質的客觀性不明,要麼不是整體性,要麼不是客觀性,只有整體和客觀的辯證統一才能和諧。
科學不是標籤,科學是正確的思維過程。科學是思維的過程,必須要有嚴謹與客觀,否則其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它不在於是否是什麼身份,是否是什麼國家,是否是什麼與現代,而在於是否用正確的客觀的方法與工具。
天人合一就是整體思想,中醫是整體哲學與科學的結合,是道與術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百年來,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後,一些近代文人對中醫的認識。他們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批判中醫,影響深遠直至現在。而中醫是集東方文明的大成,它既有文化的內涵,又有哲學的厚重,還有科學的嚴謹,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鋒的焦點。但我認為這個交鋒不僅是民族的交鋒,同時還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還是整體觀與分析還原理論的矛盾,還有辯證法與機械論的對質,是多元複雜思維與簡單二元思維的關係,所有的這些都必須要站在思維、哲理的角度來分析,否則無從談起,而當代科學宣傳,已然將「科學」當成了真理,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科學是需要人的思維,是存天理去人慾的過程,它不是死板的概念定義,而是人去戰勝自然,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
前五篇將中醫的相關問題都論說到了,下文將全面解讀現存的「科學」宣傳中的問題,請關注岐黃道心,提供不一樣的解說,歡迎看完文章後理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