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養生核心 如何做到

2020-12-13 人民網甘肅頻道

  國家級名老中醫 王莒生教授

  專家小傳

  王莒生,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皮膚科教授,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原所長。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它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天」指大自然,「人」指身體,「合一」則是順應的意思。從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講人和大自然、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從小的方面來說,天人合一就是指導我們生活在自然中,怎樣求得平衡,怎樣擁有健康。

  「天人合一」的養生理論說起來像是大道理,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在細節上的和諧,體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需要一點點去磨合。它特別提倡重視後天養護的作用,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決定了身體的基礎,後天則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生命的質量。也就是說,要尊重先天,但不能放棄或忽略後天,應該因人、因時、因地,順應身體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來養生。

  科學飲食最重要

  養生講究吃得有質量,這裡的「質量」不是說吃得貴,而是要科學。

  第一大原則就是要順應自然。比如多吃時令的蔬菜和瓜果,少吃反季節、轉基因的蔬果,這就是順應時令。飲食上不要偏食,儘量吃整株菜,包括蔬果的根、莖、葉、花、籽,這就是順其自然。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就是要因人因地,多吃成長環境中常吃的,父母家族中常吃的食物。現在進口水果、進口食品有很多,每個人都要考慮身體是否適合,偶爾吃些沒吃過的食物對身體影響不大,但吃太多就接受不了。我在臨床上常看到一些病人,由於吃了榴槤、芒果等進口水果導致過敏。還有些南方人到了北方生活,依然保持辛辣的口味,頻繁上火導致口舌生瘡,這些都是忽略了氣候和地域的差異。

  飲食上第二原則是遵循規律。比如一日三餐要規律:早餐的營養最重要,午餐要吃好、吃飽,晚餐要清淡、易於消化。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給弄顛倒了,中午大多是工作餐,隨意糊弄填飽肚子,過於草率和簡單。晚餐則往往比較豐富,不僅熱量太高,還難以消化,影響睡眠,長此以往會加大身體負擔,導致疾病。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習慣吃素,有些人靠飢餓來控制體重,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真正順應自然,應該什麼都吃,什麼都少吃一點,人體的正常運轉需要多種營養的攝入來共同維持。

  根據時節調作息

  《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就是一種順應,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四時變化,合理安排作息。

  春夏時節萬物復甦,正值天地之氣相交、生命繁茂生長之時。此時,人體要顧護陽氣,才能保持一種生機盎然的狀態。平時應保持舒緩而積極的生活習慣,儘量去伸展自己的身體,多去大自然中散步。作息上要講究「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入夜睡眠、天亮起身,每天保證6~7小時的睡眠時間即可。

  到了秋季,萬物成熟,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氣燥,大自然的陽氣開始衰減,陰氣開始萌生,作息上要注意「早臥早起」,從而收斂精氣,保持神志的安寧。

  寒冷的冬季,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白晝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延長。此時可以適當延長睡眠時間,作息應逐漸調整為「早臥晚起」,早點上床睡覺,如果時間允許,待到陽光照耀時起床最好,以躲避寒邪、求取溫暖,避免陽氣受到擾動,過度傷陰。

  所以,該吃時就吃,該睡時就睡,每天順時休息,否則便會導致陰陽失調。中醫講,白天屬陽,夜晚屬陰。白天時消耗精氣神,如果到了晚上又不休息,就會讓陽氣消耗得更多,陰陽平衡破壞後很難補回來。有人後半夜才睡覺,即使晚起床也補不回來,就是因為錯時休眠,違背了自然規律,因此《黃帝內經》講要睡「子午覺」。

  控制七情六慾

  實際上,中醫中的「天人合一」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定義是相吻合的。真正的健康不僅是沒有不適的感覺,化驗指標正常,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並且能夠適應社會。如果一個人情緒不好,不能與人良好相處,這也是不健康。真正的健康包括合理的情緒,喜怒哀樂都要適度表達。

  中醫還有「七情六慾可以致病」的說法,也是強調把控情緒,用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這裡還要特別跟中老年人說明:人到中年血氣方剛,要戒之於「鬥」。中年人不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時候人不能什麼都想擁有,不要什麼都去競爭,更多的時候應該學會放手,學會割捨。

  人老之後氣血漸衰,要戒之於「得」。人老退休後,凡事都要退後一步,這時就不要想得到了。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未了的願望,要學會把這些深藏起來,不要再去爭「得」。老人的養生基礎就是要順其自然,高高興興,學會寬鬆待人待事,把希望和機會留給年輕人。▲

相關焦點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從大的方面理解,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天人合一」特別提倡重視後天養護,應該因人、因時、因地,順應身體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來養生。科學飲食最重要第一要順應自然。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
  • 啟光和頤 · 天人合一養生營
    在剛剛結束的啟光和頤天人合一養生營中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學員們的感受分享(請上下滑動瀏覽圖片): 以及現場掠影(請上下滑動瀏覽):為了進一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真正助益到每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大眾健康為己任的啟光和頤團隊又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開始了最新兩期的天人合一養生營。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國古文明重要思想   中國古文明的特點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同時、天人同構、天人同炁、天人同振、天人同化等五大方面。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天人合一」整體觀養生思想對太極拳運動的闡釋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是傳統養生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中華古老文明樸素的系統觀思想,它認為人及人類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養生運動,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主要指人與自然統一、形與神的合一。
  • 睡丹大道是天人合一
    如何達心至無心,對境莫任心,對心莫任境,即是眼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老祖云:何為睡眠三昧?睡裡心誠,澄意即是(無心)。如何做到?心態好即能。即是兩個字的智慧:放心。心放開了「意念」就自然清淨,這是生命修合和養生的智慧之源和之根。
  • 淺談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養生思想的理解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是傳統養生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中華古老文明樸素的系統觀思想,它認為人及人類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養生運動,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主要指人與自然統一、形與神的合一。
  • 天人合一與冬天養生
    無論養生保健或治療疾病,要順從天時之序,首先要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當如何順應。四時陽氣有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善養生者,就要順應四時的陽氣運動規律——這是所有養生原則中第一重要的。 立冬之後,天地之間正式進入冬天,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當然也進入了冬天。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國古文明重要思想   中國古文明的特點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同時、天人同構、天人同炁、天人同振、天人同化等五大方面。
  • 到秋三月如何養生?
    一、養生與「天人合一」我認為,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是:「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不離乎天地。為什麼?《內經》明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 到秋三月如何養生?
    一、養生與「天人合一」我認為,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是:「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不離乎天地。為什麼?《內經》明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 中醫藥養生:探尋生命平衡的實踐
    與現代西方醫學的醫療、保健不同,中醫藥講究通過「養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養心」若能「得神」,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得神」的實現與保持,則在於「常」,「常」的關鍵,是「致中和」。中醫是「中」的醫學,是「和」的實踐,是人類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平衡,尋求實現「天人合一」的醫藥道路。
  • 馬烈光:中醫的真正優勢是養生
    為配合教學,他主編出版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及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實用中醫工具書系列·中醫養生康復學辭典》、《養生康復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養生保健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劃教材)等學術專著30餘部。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中醫養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維護健康,延年益壽,其實質是對生命的尊愛。養生,古代又稱之為「衛生」「護生」「攝生」。  即保護生命的意思。《內經》稱謂「寶命全形」,即珍惜生命,保全形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孝經·聖治》:「天地之性,人為貴。」中醫養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尊愛生命的精神。
  • 【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2021-01-06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