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丹大道是天人合一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智者陳摶老祖曰:凡夫之睡,先睡目,後睡心。吾之睡,先睡心,後睡目。凡夫之醒,先醒心,後醒目,吾之醒,先醒目,後醒心。心醒,因見心,乃見世,心睡,不見世,並不見心。吾盡付之無心。睡無心,醒亦無心。如何達心至無心,對境莫任心,對心莫任境,即是眼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老祖云:何為睡眠三昧?睡裡心誠,澄意即是(無心)。如何做到?心態好即能。即是兩個字的智慧:放心。心放開了「意念」就自然清淨,這是生命修合和養生的智慧之源和之根。

先賢陳摶老祖的睡眠養生智慧三十二字訣:「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莫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高臥,世無知音」的先睡心、後睡目的無心、無為智慧。

聖人告訴我們:在睡覺時,放心地睡去,名為睡心;放心的自然醒來,融入生活中名真誠心、清淨心。

全訣養生智慧指引我們實踐放下心來的德行,久之,自然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宇宙中的元精、元氣、元神、元德源源不斷地通過人體八萬四千個汗毛孔進入體內,通化全身組織細胞、經絡,樂化、德香身心。

元精、元氣、元神、元德是指清新空氣、負離子、氧等氣態精微物質、能量、信息等。

睡逸隱士解釋:龍是指心。心在中醫裡代表火,屬陽性。陰是指元海,元海為腹部(腎水,其色為黑,屬陰性)。莫藏其用是指順其自然。息之深深是指正氣自然通達身心。龍歸元海是教導我們在初學時的下手處,是在睡覺時將注意力微微關注和照顧腹腔內部,直至自然入睡即可,這是初步實踐放下心來的養生智慧。人能夠做到時時處處皆能放下心來,人體的潛能就會本能地、自然地、全自動地修復身心。老子稱之為「無為」。 我們稱之為吃生氣、陰陽雙修、樂空雙運的無上智慧妙法。白雲高臥:是指睡心的智慧(放心就是不見心)。世無知音:世上無有幾個人真正懂得睡心的智慧,更談不上去珍惜和愛護了,無法做智慧和老祖的知音。

睡逸隱士直洩了金丹大道的全部智慧的秘密:即是以智慧作生命裡的主人。人退位——心賊破——自無我——自然明——天人合——真心主。生命的修合原來如此簡單,這也許就是萬兩黃金不賣道的不傳之秘。

直洩了人能夠陰陽合一,生命就長生不老:第一步是完成自身的陰陽合一,修合腹腔內部(丹田)。第二步是完成天地的陰陽合一,修合天地的陰陽二氣合一成為真氣、真心、真念的「大我」和「真我」 的智慧。至此金丹大道完成。

金丹是指「真我」 的智慧。金:喻指金剛般的智慧,無堅不摧。金丹:處處皆丹田的「真我」做主的天人合一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行道人:獨立守神,把握陰陽,順應大道,融於天地。經開道人:我之外就為天,我與周圍一切的和諧共生為天人合一。經聖道人:天是大道,人是個體,道生萬一,人為萬一其一,人在俗世浸染慢慢離本源越來越遠,人只有通過修行回歸大道後,才可以稱為真人,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古人是沒有科學概念的,所以認為一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顧名思義,也是能歸入大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古人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舉個例子,在《道德經》裡,老子就說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例如,不少現代學者把「天」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自然」,即物質的自然界⑤,而人則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天人合一,即天人一體了。有些學者雖然並不一定將「天」理解為自然界,卻站在人類中心論的立場上,主張天人合一,實際上是以人統天,如早期的錢穆,他在《中國思想史》中寫道:「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為人類之中心,人類不啻為天地萬物之中心。
  • 天人合一:人與道契合,當下就在天堂
    天人合一是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出的一個構想,雖然他並沒有直接說出這四個字,「天人合一」僅是後人將莊子的思想簡化而整理出的詞句。天就是大道的意思並包括大自然,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進一步可以與大道契合。大自然在道之內,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無所不包、包括大自然。簡單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道契合時,就有開放的心態,當下就在天堂。以天人合一為目的之人生,應該是優遊自在而且心中無掛礙。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有人問:怎樣去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天」是指天道,而天道也不是僅僅指天道,而是一切自然之道。元派認為「天人合一」有三類,分別如下:第一,合於大道,入道無極,也就是佛家講的證悟菩提得大自在。世間萬物無非陰陽,而陰陽相交無非太極,太極之源無非無極,所以大道無極是一切的本源,是體,這一切不過是無極的顯用而已。所以,這一等的「天人合一」是超脫的,大無礙,大自在。第二,合於道之用,也就是太極所演化出來的種種規則。無極而太,是謂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象,而有八卦五行,方有世間的一切。
  • 從黃帝內經讀懂——天人合一
    從中我們有著直接的感受就是人要隨著春天的生發之氣而做相應的行動,以適應形體和精神的需要,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重要體現。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個總結直接就從天地四時的變化,對應到人的身體上來,並且說明了,如果不順應四時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不同的病變,這就更為體現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了,所謂天人合一,並不只是在精神是達到合一,更是要身體力行的達到天人合一,以適應四時的變化,從而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太吾繪卷》天人合一這個特性效果怎麼樣 天人合一特性效果介紹
    導 讀   太吾繪卷遊戲中的天人合一這個特性的效果是怎麼樣的呢?
  • 「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大家手筆)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繫辭》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講的就是這三道。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漢朝董仲舒利用五行學說闡述了天人感應的原理,篇幅相當長的。以上是說天人感應,那麼再說說人和天怎麼做到天人合一的。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
  • 《誅仙3》天人合一新模式
    在《誅仙》中法寶是修真之人必備的物品之一,激活法寶的天人合一狀態後,法寶將代替仙友馳騁疆場,打怪PK練級,真正達到解放雙手的目的。如今法寶天人合一將開啟全新的兩種掛機歷練模式和一種戰鬥PK模式功能,仙友們可以根據角色不同場合下的需求,設置適合自己操作的天人合一模式。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