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
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的理論基礎之一和具體實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周易》經文中的《象辭》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言乎天地之道,後一部分言乎人道。天地之道和人道皆取法於卦象,從而形成了人道效法天地之道,人道與天地之道高度統一的思想,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比如首卦《乾卦》,其《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辭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曰「天行健」,「天行」是自然現象,天道運行有其固有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曰「天行健」,這就是天道。後一部分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道效法天道,按照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點而努力,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不受外物幹擾和誘惑而誤入歧途,這就是所謂「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人道。人道與天道相一致,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其它64卦的《象辭》都是這個模式,概莫能外。
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故意把「天」進行了神化,把「天」杜撰為整個宇宙的主宰,自己就是代表天來統治人民的,把自己包裝成「天子」,從而形成了「君權天授」、君王要「敬天、明德、保民」的統治思想,並作為維護自己統治的理論依據。其實,真正儒家思想中的「天」就是指自然,天道就是指自然規律,統治者只是利用並篡改了「天」的概念,模糊了學術和統治之術之間關於「天」的區別,以利於維護其統治罷了。統治者會利用「天」的概念維護統治,勞苦大眾也學會了利用「天」的概念去推翻舊的統治。西漢末的黃巾起義者就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歷代農民起義也常樹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可見,篡改的「天」並非恆道,惟有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才是恆道,才是人間的正途大道,故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篇便言:「道可道,非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