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天人合一傳遞出了哪些哲學含義

2020-12-12 我是漢服迷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見於易經,其講道,天的運行規律是陰陽變化,地的運行規律是剛柔變化,而人就是陰陽變化和剛柔變化 的產物。道家的莊子首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解讀,他在莊子-達生中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意思是說,天滋生萬物,而地承載萬物,有天有地,才有了世間一切,而這裡所說的一切,自然也包括我們人類。這個觀點就是要闡明,自然規律高於人的意志,人類應對自然大道心懷敬畏,我們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粒草芥,我們不可能打破或超越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

首家思想認為,人類應該同動物、草木、金石一樣,安安分分的靜處自己的一方天地,主張國家和人民回歸到原始部落時代。這一思想雖然有悖歷史發展潮流,但對於那些痴迷於追名逐利工企圖 建立 自己的秩序,又完全不遵守自然規律的人來說,顯然是一劑良藥。按照道家的說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惱,就是因為有欲望又無法達成,所以要求人們捨棄欲望,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介從另一方面來說,欲望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所以,對於欲望,即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扼殺,最好就是根據自然規律,得出並釋放出合理的欲望,莊子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根本就在於此。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 核心因素,千百年來被歷代學者所推崇和研習,始終保持著它的生命力,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一就是要人類感應大自然的每一處微妙變化 ,然後與之息息相連,順應它的運行規律。現代社會對於自然的認識越來越狹隘,覺得只有在山水之間,在草木之間,才有自然的氣息。實際 上,這只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太多的自然規律,因而誤將自然景觀當成自然。

實際上,自然無處不在,它是一種規律,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存在於人與物之間,也存在於物與物之間。如果我想想要時刻保持主動,保持對環境的掌控,最好的辦法就是認清規律,包括潛在規律,然後根據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應對措施,而不是試圖創立或改變規律。規律之所以被稱為規律,就在於它具有必然性,規定性和固定性,不可能按照人類的意志發生改變。

所以,與規律同在,與自然同在,才是人間正道,才是天人合一。

相關焦點

  • 中華茶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茶理
    茶文化在漫長歲月的發展裡,與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學派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論述過茶與儒家、佛家的相應聯繫,今天,最後來說說道家的茶理。道家崇尚清淨無為,追求「道法自然」,而茶性平和,自然純樸,兩者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集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之,可以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點,都講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而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苦惱都來自人自己。假如我們的生命實踐出了問題和毛病,生活出現了困頓危機,要去找找自身的原因,因為人妄為,人造作,這就叫來自人的因素。在這一點上,道家是倒過來的,重點在天。道家學說只有一個目標:全身避害。道家讓我們想盡辦法,無論如何都要堅強的活著,因為活著才是王道。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文學表達有文學的語言,數學表達有數學的語言,物理化學表達有物理化學的特殊語言,哲學表達也有哲學的語言,天文學的表達也有天文學的語言……總之這個社會上360行,那是行行出狀元的,同時行行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茶道哲學與自然國學的合奏
    《神農本草》裡記載植物,大多是對自然草木的簡單認識:哪些是苦的,哪些是甜的,哪些是熱性的,哪些是涼性的,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其中記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顯然這裡的「荼」是作為一種藥物被記錄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陸羽在《茶經》開篇,就對茶的自然形態及植物屬性做了詳細描述。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若遵循客觀規律,便可「無所不為」,此其二也。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關係問題上。
  • 道家天人合一境界的高手,木虛子落榜,第一竟是隱匿多年的他?
    劇中諸子百家人物眾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諸子百家道家的人物,道家實力雄厚,我們看看道家修為接近天人合一的人物都有誰?第四:曉夢曉夢是道家天宗是掌門人,驕傲冷漠,是個冰山美人,年紀不大,修為極高,曉夢在道家的輩分極高,和儒家宗師荀子是同輩,所以小聖賢莊的三位當家都得稱呼曉夢「前輩」,內力深厚,在「以劍論道」中曉夢和伏念內力比拼,兩人不相上下,可見曉夢的內力深厚的程度,佩劍秋驪是劍譜排行第九的名劍,曉夢的性格不太與人接近
  • 「天人合一」話《周易》
    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智慧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幾乎每一個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每一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都以它作為研究對象。所謂天人關係,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對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最早反映在《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觀點。它強調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一面。孔子的觀點與《周易》是一致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 董哲仁: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現代生態學的哲學基礎應該追溯到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現代西方佔主導的哲學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類中心主義」,這些哲學理念與現代科技進步相結合,強化了人們「徵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識。當代出現的生態危機和資源枯竭迫使人們通過深刻反思,認識到只有樹立「天人合一」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才有可能使人類擺脫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春秋時期的子產對於「禮」的認識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則的思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孔子對於天人關係雖然語焉未詳,但是明確主張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天的意志的體現,天是一切現象和自然變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要求人類社會以「天意」來建立尊卑秩序,協調天人關係。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成忠臣:畫家應以「天人合一」觀來修身,觀萬物以悟哲學大道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在中國哲學上,美學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美學思想是莊子、孟子提出。對於「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通俗一點講就是世上萬物與宇宙都是相同,人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以修身悟道來處世。對什麼是「天人合一」,人體有365個穴位,宇宙間是一年365天,人自身有四肢,而宇宙間一年有四季,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而宇宙間一年剛好有十二個月,脊椎有24節,宇宙間一年是24節氣,人有七竅對應一個星期七天,人與大自然剛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