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2020-12-13 微風書生不點兵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而過往的歷史也證明了,能打敗中國人的只有中國人自己,能拯救中國人的也只有中國人自己。

那麼為什麼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麼特別,一枝獨秀那,這是因為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根系文明歸根結底就是道,西方和其他國家,歸根結底都是神明崇拜,非常籠統地把一切的不可抗的自然和規律的力量總結為神明,並且賦予了神明以非常強烈的人格化,他們思維的核心就是在如何討好神的基礎上為自己謀取利益,歸根結底,還是拿人類社會那一套來解釋這個人類的架構,這個毫無疑問,從一開始就走進了死胡同。

只有道家,用最明晰和本真的語言解釋了這個社會甚至是宇宙的真相,他給你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前景,為你規劃好了道路,將大自然和宇宙的規律全面地展現在你的面前,不需要討好那個神明,我們只需要了解這個事物的本質以及他以後可能的發展脈絡,基本上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啦,道家的先進在於他的思想從中華文明誕生至今,一直引導著人類向前,從未過時,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也並沒有真正地參悟他的真理。

比如其中的天人合一這一個說法,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聽說過,可能也會覺得這句話十分精美,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含義的人在全世界少之又少。按照傳統解釋,所謂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宇宙是個大天地,人自身是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因此,人做任何事情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如此才能事事順心,平穩發展。故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樣的解釋其實來講,也是沒有什麼大錯的,但是又有其籠統和局限性所在。人和自然,人和宇宙,人和地球來講,是共通的,但是也是有從屬關係的,人歸屬於地球宇宙,所以,人類也是宇宙和地球的一部分。我們個體的渺小當然無足輕重,但是作為一個人類整體,其共情共性所產生的力量就大得驚人啦。宇宙和地球是有思維和意識的,只是不是能為我們現在所了解,就如同人一樣,一生氣一浮躁就會上火起痘痘,地球也是,一上火就也會起痘痘,不過這個痘痘有點大,那就是火山噴發。人作為地球宇宙的一部分,人的意識也是地球意識的一部分,如果人類集體失德,大自然就會興起各種災厄來懲罰人類,近年來,人類貪慾日益增加,國際爭端愈演愈烈,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喪心病狂的地步,所以,洪災,瘟疫,乾旱,糧食減產等自然災害接踵而至。人的墮落會帶著自己走向毀滅,整體的墮落,則會引來不可預料的懲罰,這絕非虛言。

所以,古人一直讓我們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可笑現在的無知小兒還在嗤笑當時的人們封建迷信,還一直強調什麼人定勝天,相信科學,可笑只是一葉障目,井底之蛙而已。當你了解得越多,你會變得越謙遜,當你越接近真相,也許你反而會越平靜

相關焦點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學觀,你是如何理解的?不妨看一看!
    中國的道家、儒家、佛家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最為宏觀的人與宇宙萬物關係的哲學理論,「和」是它們共同的內涵,但細細比較,它們的美學觀也不盡相同。其中道家的生態美學思想最為豐富: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側重於天道,是從自然宇宙的和諧到人類自我的和諧,其和諧以自然宇宙生態秩序為基礎。
  • 科學破譯天人合一理論
    科學破譯天人合一理論 弘易 天人合一理論,是古聖先賢揭示宇宙人生實相的一個極為重要思想,它也成為人類認識宇宙與萬物和諧生活的一個不可違背的重要規律。天人合一即指人與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離的。 天人合一規律,告訴我們天、地、人、動物、大自然的一切和我們人類是一個整體,和我們完全是一體的。也包含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無不關係著這個整體的生死存亡。所以我們以善、以愛、以無私對待這個世界的萬物眾生,也就是愛護自己;如以惡、以恨、以自私對待萬物眾生,就是傷害自己,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點,都講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而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苦惱都來自人自己。假如我們的生命實踐出了問題和毛病,生活出現了困頓危機,要去找找自身的原因,因為人妄為,人造作,這就叫來自人的因素。在這一點上,道家是倒過來的,重點在天。道家學說只有一個目標:全身避害。道家讓我們想盡辦法,無論如何都要堅強的活著,因為活著才是王道。
  • 道家的天人合一傳遞出了哪些哲學含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見於易經,其講道,天的運行規律是陰陽變化,地的運行規律是剛柔變化,而人就是陰陽變化和剛柔變化 的產物。道家的莊子首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解讀,他在莊子-達生中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按照道家的說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惱,就是因為有欲望又無法達成,所以要求人們捨棄欲望,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介從另一方面來說,欲望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所以,對於欲望,即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扼殺,最好就是根據自然規律,得出並釋放出合理的欲望,莊子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根本就在於此。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學觀,你是如何理解的?不妨看一看!
    中國的道家、儒家、佛家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最為宏觀的人與宇宙萬物關係的哲學理論,「和」是它們共同的內涵,但細細比較,它們的美學觀也不盡相同。其中道家的生態美學思想最為豐富:道家的「天人合一」觀側重於天道,是從自然宇宙的和諧到人類自我的和諧,其和諧以自然宇宙生態秩序為基礎。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張載認為,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和自然都遵循統一的規律,天人協調是最高理想。而王陽明「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泛愛萬物的思想,既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類最高的倫理情感,是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責任意識,達到了儒家天人觀的最高成就。除儒家之外,道家對於「天人合一」也有明確的認識。
  • 天人合一與修道
    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
  • 董哲仁:天人合一與生態保護
    這種整體論和系統淪的觀點,正是「天人合一」體現的方法論原則。  一些中外學者認為,現代生態學的哲學基礎應該追溯到中國的傳統哲學,特別是「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基本,原理。當然,「天人合一」是一種哲學思想,並不能代替科學技術,也不能具體解決工程問題,但是作為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可以從宏觀思維對世界的把握上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1.
  • 天人合一,人類文明的終極歸宿
    人類從蒼莽洪荒的遠古一路走來,在與自然萬物的合作與搏鬥中逐漸成長。直到戰國時期的莊子,他在齊物論中寫到: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一直深嵌在我們中國文化的血肉裡。它還會指導我們一直向前發展,並成為人類文明的最終歸宿。
  • 道家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看看孫思邈怎麼說
    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期限,是道家關注的首要問題,歷朝歷代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藥王孫思邈。道家飲食文化始終貫穿「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道家真人孫思邈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的是「知食宜」,本於飲食有節,求其相合相生;基於飲食適中,六味以淡為主。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點,都講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而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苦惱都來自人自己。假如我們的生命實踐出了問題和毛病,生活出現了困頓危機,要去找找自身的原因,因為人妄為,人造作,這就叫來自人的因素。在這一點上,道家是倒過來的,重點在天。道家學說只有一個目標:全身避害。道家讓我們想盡辦法,無論如何都要堅強的活著,因為活著才是王道。
  • 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以天人合一為視角,看古人的文學創作,析中國的審美傳統
    自然與人在情感上的客觀對應關係,有力的促進了寫景抒情即情景交融理論的發展,藝術在對自然的描述中,總是體現出春樂秋愁的情感定勢,人與自然的情感溝通也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逐步轉化為文學審美的理論範疇。通過自我主體與世界主體的交流、理解和溝通,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觸物起景,情景交融。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天人感應一般認為是儒家提出來的,是源於源於《尚書·洪範》,而道家經典《易經》上所講,如一個人心性潔淨,那麼就可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儒道兩家都是承認天人感應的。其真實情況呢,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嚴子陵把大腿壓在光武帝劉秀的肚子上了,因為天人感應嘛,星象就顯示帝星收到了侵害。天人感應類的故事非常多,會一點常識,存在一些敬畏之心,那是非常必要的。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道家的天人合一傳遞出了哪些哲學含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見於易經,其講道,天的運行規律是陰陽變化,地的運行規律是剛柔變化,而人就是陰陽變化和剛柔變化 的產物。道家的莊子首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解讀,他在莊子-達生中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按照道家的說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惱,就是因為有欲望又無法達成,所以要求人們捨棄欲望,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介從另一方面來說,欲望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所以,對於欲望,即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扼殺,最好就是根據自然規律,得出並釋放出合理的欲望,莊子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根本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