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看看孫思邈怎麼說

2020-12-15 道家學習筆記

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期限,是道家關注的首要問題,歷朝歷代許多道士都精通醫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藥王孫思邈。道家飲食文化始終貫穿「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

道家真人孫思邈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的是「知食宜」,本於飲食有節,求其相合相生;基於飲食適中,六味以淡為主。

道家飲食宜忌:飲入口而緩咽;食入口而細嚼;溫熱之飲;精細之食;微渴而飲;微飢而食;飲不過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節食魚肉;晚餐食少;早餐食好;晨起兩口熱水徐徐咽;飯前兩口飯湯緩緩喝。虛寒忌涼冷;實熱忌飽食;空腹忌飲酒;飢餓忌暴食;練功忌醉酒;練功忌飽飯;練功忌暴飲;忌強飲、強食;五穀變餿為忌;五果變腐為忌;五畜變味為忌;隔夜茶水忌飲;隔日蟹蚌勿食。

相關焦點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若遵循客觀規律,便可「無所不為」,此其二也。
  • 道家天人合一境界的高手,木虛子落榜,第一竟是隱匿多年的他?
    劇中諸子百家人物眾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諸子百家道家的人物,道家實力雄厚,我們看看道家修為接近天人合一的人物都有誰?第四:曉夢曉夢是道家天宗是掌門人,驕傲冷漠,是個冰山美人,年紀不大,修為極高,曉夢在道家的輩分極高,和儒家宗師荀子是同輩,所以小聖賢莊的三位當家都得稱呼曉夢「前輩」,內力深厚,在「以劍論道」中曉夢和伏念內力比拼,兩人不相上下,可見曉夢的內力深厚的程度,佩劍秋驪是劍譜排行第九的名劍,曉夢的性格不太與人接近
  • 道家的天人合一傳遞出了哪些哲學含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見於易經,其講道,天的運行規律是陰陽變化,地的運行規律是剛柔變化,而人就是陰陽變化和剛柔變化 的產物。道家的莊子首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解讀,他在莊子-達生中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按照道家的說法,世人之所以有苦惱,就是因為有欲望又無法達成,所以要求人們捨棄欲望,因為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介從另一方面來說,欲望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所以,對於欲望,即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扼殺,最好就是根據自然規律,得出並釋放出合理的欲望,莊子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根本就在於此。
  • 中華茶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茶理
    茶文化在漫長歲月的發展裡,與我國的儒、道、佛三大學派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論述過茶與儒家、佛家的相應聯繫,今天,最後來說說道家的茶理。道家崇尚清淨無為,追求「道法自然」,而茶性平和,自然純樸,兩者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集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之,可以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點,都講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而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苦惱都來自人自己。假如我們的生命實踐出了問題和毛病,生活出現了困頓危機,要去找找自身的原因,因為人妄為,人造作,這就叫來自人的因素。在這一點上,道家是倒過來的,重點在天。道家學說只有一個目標:全身避害。道家讓我們想盡辦法,無論如何都要堅強的活著,因為活著才是王道。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合一」的道家是最早發現宇宙奧秘的宗派!
    「天人合一」是道家最為重要的思想,它是莊子在老子道德經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老子講過「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那麼道家這種思想是源自哪裡,其實是對生命深層次思考,它並沒有把自我和宇宙分割開,這有別於西方神學宗教,西方宗教中最為顯著特點就是神造萬物,將人和宇宙是分割開來,而道家思想是宇宙有我,我有宇宙,認為宇宙和生命關係是一體兩面。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天人合一與修道
    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中醫養生講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從大的方面理解,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天人合一」特別提倡重視後天養護,應該因人、因時、因地,順應身體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來養生。科學飲食最重要第一要順應自然。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國古文明重要思想   中國古文明的特點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同時、天人同構、天人同炁、天人同振、天人同化等五大方面。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在中國的古人看來,「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很多人以為這個概念是道家提出的,其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孔子,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養生核心 如何做到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它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天」指大自然,「人」指身體,「合一」則是順應的意思。從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講人和大自然、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從小的方面來說,天人合一就是指導我們生活在自然中,怎樣求得平衡,怎樣擁有健康。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