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養生,從狹義來說,木主生,養生即養肝木;從廣義來講,養生命力,養生機。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養生,應該是廣義的。我們不但要養肝木的生,還是要養心火的長、養肺金的收、養腎水的藏。養生,使陽氣生氣,以應於春;養長,使陽氣健旺,以應於夏;養收,使陽氣收斂,以應於秋;養藏,使陽氣閉藏,以應於冬。
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陽氣亦隨四時而有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因此,所謂養生,就要順應四時的氣溫變化。春天要溫,夏天要熱,秋天要涼,冬天要冷,這是一年的陽氣圓運動就會大而圓,人也就健康。
秋三月如何養生?在《秋三月的養生》基礎上,我再有所補充,希望能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健康地度過秋天。
一、養生與「天人合一」
我認為,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是:「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不離乎天地。為什麼?《內經》明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是天地生出來的,人的健康和壽命都受天地陰陽氣機影響。人要健康,就要順應天地。
天人合一有兩個層次:其一,自然界四時更替,陰陽消長,人的生命活動亦隨之變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是四季變化的規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道。順應四時規律,即是「天人合一」;
其二,《內經》所言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個理念貫穿於整個中醫學問。《孟子》講「萬物皆備於我」,要想養生,要想提升身心修養,當以我心去合天心,以我之德去順應天地之德,這也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和自然的直接反映。只有「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和於人事」才能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秋三月中孟秋、仲秋、季秋氣候各有特點,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時制宜」,客觀認識人體生理的變化,對於指導養生意義極大。
二、養生與陽氣升降
秋三月天地之間陽氣漸收,氣溫下降,人居於天地之間,人體的陽氣也應該收斂。
為什麼要收斂陽氣?秋天是陽氣潛降的時節,天地陽氣開始收斂,把暑火收斂至地面以下,到冬天閉藏在腎水之中,這就是來年春天陽升的陽根。陽氣開始收斂,這個過程從立秋就開始了。可以說,整個秋三月就是陽氣收斂的三個月。人要養生,就要跟上天地的步伐,也要自己升浮的陽氣斂一斂。
按河圖理論:天地氣機左升右降。到底是先升還是先降呢?彭子益分析氣機圓運動時,是從秋天開始的,他認為:秋天稟金氣而把夏天的暑火斂降下來,降而藏,藏而生。整個人體的陽氣降已而升,升已而降。生命不息,升降不息。
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都有體會,經歷過暑天的炎熱後,立秋開始會感覺神清氣爽,且身體格外健康。從中醫來看,立秋後金氣當令,金性收斂,整個夏天外浮的暑火內收,內陽充足,自然健康。
秋三月,金風漸來,天氣清爽;暑溼已去,地氣清明。對於每個人來說,在這樣的季節裡感覺非常舒服。即使是大病患者亦往往病情緩解,且精神舒暢。由此,大病重病患者可藉此時及時養生、治病。一則可得天地之助而更容易使五臟六腑平和;二則金氣主收,可使浮火歸根,特別是精虛於下而火浮於上的諸多疾患。
三、養生與「取類比象」
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礎上,中醫有了「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天地之大德在生生不息。天地生人,也生萬物。由此說,天、地、人、萬物之間都有陰陽氣機相互貫通。
以秋天養生為例,我們看看《內經》對於秋天是如何取類比象的:
一則,生理之象: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秋天與「燥」、「金」、「辛」、「肺」、「皮毛」、「咳」、「鼻」等構成了以肺為中心的「天人合一」系統。
二則,天地人之象:
再如,《內經》還有:「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行,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天的「象」是從容、平靜、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對應於人的「象」,應該是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規律相仿;保持神志安寧;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馳;應於肺經與大腸經。
三則,病理之象:
從病理上來說,秋季氣候對人類健康影響很大:秋季冷空氣活躍,容易誘發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絞痛、消化不良、心臟病等疾病;秋季氣候易誘使人精神和情緒上的波動,表現為失眠、頭暈、頭痛等;秋季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大便幹、皮膚幹、眼乾等症狀。這些,也是秋天的「象」對人體的「象」的影響。
我們談秋天養生,就是要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重視「取類比象」理念,以此來調暢人的身與心,使之順應天地規律,這樣才能「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才能獲得健康。
四、孟秋養生
我們把秋三月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的氣候特點差異較大,我們養生,就要順應各個階段的特點,以調節自己的生活起居與情緒。
一則,孟秋的氣候特點
孟秋指的是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這個時間段的氣候特點是:一方面,天氣轉涼,但夏熱之氣並未完全消退,更夾雜長夏暑溼之氣。
另一方面,秋應於燥,剛剛進入秋天,燥氣尚輕,但燥、熱、溼三種邪氣往往混雜。這形成了六淫邪氣的溫燥。這個溫燥也有時間上的差異,一般來說,立秋時節氣候偏溼,處暑時節氣候偏熱。
二則,孟秋的養生思路
孟秋在天為燥、熱、溼,在地為金、火、土,在髒為肺、心、脾,在體為皮毛、脈、肉,在志為憂、喜、思,在味為辛、苦、甘,六淫邪氣以燥、暑、火(熱)、溼為主。
一方面,燥易傷肺,熱擾心神,溼易傷脾,我們要注意養心、養肺、養脾;另一方面,「虛賊邪風,避之有時」,此時要避免溫燥兼溼邪之氣傷人,飲食宜清潤,忌貪涼。
三則,養脾
孟秋正屬於夏秋之交,這段時間由脾當令,屬於長夏時節。一方面,脾主運化,主升,喜燥惡溼。孟秋時節若過於貪涼,最易傷損脾陽。
另一方面,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若損傷脾陽,脾失運化,氣血生化無源,會導致氣血不足。
五、仲秋養生
一則,仲秋的氣候特點
仲秋時節所稟的是秋之正氣,從白露到秋分,雨水漸少,其最主要的氣候特點是乾燥,其形成的六淫邪氣為燥邪。
二則,仲秋的養生思路
仲秋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體為皮毛,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燥為秋之主氣,燥邪傷肺,其性乾燥,「燥勝則幹」,由此說,仲秋宜養肺。燥邪傷人,容易耗傷人體津液,而出現口乾、咽幹、皮膚乾燥等症狀。仲秋養肺,當重視潤肺。
三則,養肺
秋天由肺當令,最容易發生一些與肺相關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皮膚乾燥等等。
其一,秋令養肺的理由
有人問,既然肺主秋令,逢令應該氣旺,氣旺怎麼容易生病呢?豈不知五臟當令之時,其氣若能應時而旺,自然不會受邪;若當令之髒氣虛,虛則應時當旺而不旺,邪氣乘之,反而容易受邪。由此說,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其二,從大運分析養肺
《內經》明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歲金不及,炎火乃行。」適逢金運太過,要預防燥邪;適逢金運不及,應預防火邪。
以2020年庚子年為例,大運是金運太過,今年就要預防燥邪傷人,就要重視養肺潤肺。
其三,潤肺宜食麻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燥之時,可服柏子仁。
松柏稟秋氣而生,得天之陽氣,乾為天,為金,金氣主降。故松柏最適合於秋天養生之用。柏子仁清心經之浮火,降陽明之濁氣,可用於便秘、失眠、上火諸症。且諸仁皆有潤燥之功,最宜於秋燥之令。服法:炒香研細末,溫水衝服。或者直接水煎服。
其四,養肺當食酸
《內經》曰:「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為肺之用味,酸味可以補肺,可以幫助肺氣斂降。
肺屬秋金,秋以收降為用,肺氣不降,當用酸收藥物來收斂它,飲食上宜酸收性食物,儘量少吃辛味之品,使津精收斂,以養內臟。
六、季秋養生
一則,季秋的氣候特點
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此時寒氣侵襲,其氣候特點以乾燥、寒冷為主。
二則,季秋的養生思路
進入季秋,燥氣的本性越來越旺,則兼有冬之寒氣,形成了六淫邪氣裡的涼燥。
季秋在天為燥、寒,在地為金、水,在髒為肺、腎,在體為皮毛、骨,在志為憂、恐,在味為辛、鹹,六淫邪氣以燥、寒為主。
三則,養肺養腎
燥易傷肺、寒易傷腎,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易阻滯經脈氣血,寒性收引,易使筋脈攣急。季秋時節氣溫偏低,要重視養肺腎之陽。
其一,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生理上肺腎共同調節水液代謝,病理上,因肺腎功能失調而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水腫。而陽主氣化,氣化旺則水腫不生;
其二,肺主氣司呼吸,腎藏精而主納氣,「肺為生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生理上肺腎共同調節呼吸運動;病理上,肺氣久虛,易影響腎的納氣;腎氣不足,也會影響呼吸運動。養肺養腎,則喘咳不生;
其三,肺為嬌髒,腎為寒髒;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清虛而嬌嫩,不耐邪氣。季秋之季,肺腎最易受寒而誘發哮喘。
小結:
秋三月養生,總的原則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一方面,秋屬金,陽氣自上而下斂降,整個秋三月我們應該頭略涼而足稍溫,如此正合乎陰陽變化。
另一方面,夏天炎熱,陽氣外散,至秋不可驟然加衣,以防機體蘊熱而陽氣不能清降。俗話說: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天地陰陽氣機變化的道理。
《內經》明言:「人之為道,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我們談養生,就是要順應天地規律,如此才能健康。作為中醫人,我們追求的是預防疾病,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若等生病了再去求醫,終不如未病先防。#中醫養生#(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