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秋三月如何養生?

2020-12-21 善生活養有道

我們講養生,從狹義來說,木主生,養生即養肝木;從廣義來講,養生命力,養生機。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養生,應該是廣義的。我們不但要養肝木的生,還是要養心火的長、養肺金的收、養腎水的藏。養生,使陽氣生氣,以應於春;養長,使陽氣健旺,以應於夏;養收,使陽氣收斂,以應於秋;養藏,使陽氣閉藏,以應於冬。

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陽氣亦隨四時而有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因此,所謂養生,就要順應四時的氣溫變化。春天要溫,夏天要熱,秋天要涼,冬天要冷,這是一年的陽氣圓運動就會大而圓,人也就健康。

秋三月如何養生?在《秋三月的養生》基礎上,我再有所補充,希望能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健康地度過秋天。

一、養生與「天人合一」

我認為,中國學問的最大特點是:「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不離乎天地。為什麼?《內經》明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是天地生出來的,人的健康和壽命都受天地陰陽氣機影響。人要健康,就要順應天地。

天人合一有兩個層次:其一,自然界四時更替,陰陽消長,人的生命活動亦隨之變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是四季變化的規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道。順應四時規律,即是「天人合一」;

其二,《內經》所言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個理念貫穿於整個中醫學問。《孟子》講「萬物皆備於我」,要想養生,要想提升身心修養,當以我心去合天心,以我之德去順應天地之德,這也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和自然的直接反映。只有「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和於人事」才能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秋三月中孟秋、仲秋、季秋氣候各有特點,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時制宜」,客觀認識人體生理的變化,對於指導養生意義極大。

二、養生與陽氣升降

秋三月天地之間陽氣漸收,氣溫下降,人居於天地之間,人體的陽氣也應該收斂。

為什麼要收斂陽氣?秋天是陽氣潛降的時節,天地陽氣開始收斂,把暑火收斂至地面以下,到冬天閉藏在腎水之中,這就是來年春天陽升的陽根。陽氣開始收斂,這個過程從立秋就開始了。可以說,整個秋三月就是陽氣收斂的三個月。人要養生,就要跟上天地的步伐,也要自己升浮的陽氣斂一斂。

按河圖理論:天地氣機左升右降。到底是先升還是先降呢?彭子益分析氣機圓運動時,是從秋天開始的,他認為:秋天稟金氣而把夏天的暑火斂降下來,降而藏,藏而生。整個人體的陽氣降已而升,升已而降。生命不息,升降不息。

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都有體會,經歷過暑天的炎熱後,立秋開始會感覺神清氣爽,且身體格外健康。從中醫來看,立秋後金氣當令,金性收斂,整個夏天外浮的暑火內收,內陽充足,自然健康。

秋三月,金風漸來,天氣清爽;暑溼已去,地氣清明。對於每個人來說,在這樣的季節裡感覺非常舒服。即使是大病患者亦往往病情緩解,且精神舒暢。由此,大病重病患者可藉此時及時養生、治病。一則可得天地之助而更容易使五臟六腑平和;二則金氣主收,可使浮火歸根,特別是精虛於下而火浮於上的諸多疾患。

三、養生與「取類比象」

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礎上,中醫有了「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天地之大德在生生不息。天地生人,也生萬物。由此說,天、地、人、萬物之間都有陰陽氣機相互貫通。

以秋天養生為例,我們看看《內經》對於秋天是如何取類比象的:

一則,生理之象: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秋天與「燥」、「金」、「辛」、「肺」、「皮毛」、「咳」、「鼻」等構成了以肺為中心的「天人合一」系統。

二則,天地人之象:

再如,《內經》還有:「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行,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天的「象」是從容、平靜、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對應於人的「象」,應該是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規律相仿;保持神志安寧;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馳;應於肺經與大腸經。

三則,病理之象:

從病理上來說,秋季氣候對人類健康影響很大:秋季冷空氣活躍,容易誘發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絞痛、消化不良、心臟病等疾病;秋季氣候易誘使人精神和情緒上的波動,表現為失眠、頭暈、頭痛等;秋季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大便幹、皮膚幹、眼乾等症狀。這些,也是秋天的「象」對人體的「象」的影響。

我們談秋天養生,就是要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重視「取類比象」理念,以此來調暢人的身與心,使之順應天地規律,這樣才能「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才能獲得健康。

四、孟秋養生

我們把秋三月分為三個階段,各個階段的氣候特點差異較大,我們養生,就要順應各個階段的特點,以調節自己的生活起居與情緒。

一則,孟秋的氣候特點

孟秋指的是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這個時間段的氣候特點是:一方面,天氣轉涼,但夏熱之氣並未完全消退,更夾雜長夏暑溼之氣。

另一方面,秋應於燥,剛剛進入秋天,燥氣尚輕,但燥、熱、溼三種邪氣往往混雜。這形成了六淫邪氣的溫燥。這個溫燥也有時間上的差異,一般來說,立秋時節氣候偏溼,處暑時節氣候偏熱。

二則,孟秋的養生思路

孟秋在天為燥、熱、溼,在地為金、火、土,在髒為肺、心、脾,在體為皮毛、脈、肉,在志為憂、喜、思,在味為辛、苦、甘,六淫邪氣以燥、暑、火(熱)、溼為主。

一方面,燥易傷肺,熱擾心神,溼易傷脾,我們要注意養心、養肺、養脾;另一方面,「虛賊邪風,避之有時」,此時要避免溫燥兼溼邪之氣傷人,飲食宜清潤,忌貪涼。

三則,養脾

孟秋正屬於夏秋之交,這段時間由脾當令,屬於長夏時節。一方面,脾主運化,主升,喜燥惡溼。孟秋時節若過於貪涼,最易傷損脾陽。

另一方面,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若損傷脾陽,脾失運化,氣血生化無源,會導致氣血不足。

五、仲秋養生

一則,仲秋的氣候特點

仲秋時節所稟的是秋之正氣,從白露到秋分,雨水漸少,其最主要的氣候特點是乾燥,其形成的六淫邪氣為燥邪。

二則,仲秋的養生思路

仲秋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在體為皮毛,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燥為秋之主氣,燥邪傷肺,其性乾燥,「燥勝則幹」,由此說,仲秋宜養肺。燥邪傷人,容易耗傷人體津液,而出現口乾、咽幹、皮膚乾燥等症狀。仲秋養肺,當重視潤肺。

三則,養肺

秋天由肺當令,最容易發生一些與肺相關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皮膚乾燥等等。

其一,秋令養肺的理由

有人問,既然肺主秋令,逢令應該氣旺,氣旺怎麼容易生病呢?豈不知五臟當令之時,其氣若能應時而旺,自然不會受邪;若當令之髒氣虛,虛則應時當旺而不旺,邪氣乘之,反而容易受邪。由此說,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其二,從大運分析養肺

《內經》明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歲金不及,炎火乃行。」適逢金運太過,要預防燥邪;適逢金運不及,應預防火邪。

以2020年庚子年為例,大運是金運太過,今年就要預防燥邪傷人,就要重視養肺潤肺。

其三,潤肺宜食麻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燥之時,可服柏子仁。

松柏稟秋氣而生,得天之陽氣,乾為天,為金,金氣主降。故松柏最適合於秋天養生之用。柏子仁清心經之浮火,降陽明之濁氣,可用於便秘、失眠、上火諸症。且諸仁皆有潤燥之功,最宜於秋燥之令。服法:炒香研細末,溫水衝服。或者直接水煎服。

其四,養肺當食酸

《內經》曰:「肺主秋……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為肺之用味,酸味可以補肺,可以幫助肺氣斂降。

肺屬秋金,秋以收降為用,肺氣不降,當用酸收藥物來收斂它,飲食上宜酸收性食物,儘量少吃辛味之品,使津精收斂,以養內臟。

六、季秋養生

一則,季秋的氣候特點

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此時寒氣侵襲,其氣候特點以乾燥、寒冷為主。

二則,季秋的養生思路

進入季秋,燥氣的本性越來越旺,則兼有冬之寒氣,形成了六淫邪氣裡的涼燥。

季秋在天為燥、寒,在地為金、水,在髒為肺、腎,在體為皮毛、骨,在志為憂、恐,在味為辛、鹹,六淫邪氣以燥、寒為主。

三則,養肺養腎

燥易傷肺、寒易傷腎,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易阻滯經脈氣血,寒性收引,易使筋脈攣急。季秋時節氣溫偏低,要重視養肺腎之陽。

其一,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生理上肺腎共同調節水液代謝,病理上,因肺腎功能失調而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水腫。而陽主氣化,氣化旺則水腫不生;

其二,肺主氣司呼吸,腎藏精而主納氣,「肺為生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生理上肺腎共同調節呼吸運動;病理上,肺氣久虛,易影響腎的納氣;腎氣不足,也會影響呼吸運動。養肺養腎,則喘咳不生;

其三,肺為嬌髒,腎為寒髒;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清虛而嬌嫩,不耐邪氣。季秋之季,肺腎最易受寒而誘發哮喘。

小結:

秋三月養生,總的原則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一方面,秋屬金,陽氣自上而下斂降,整個秋三月我們應該頭略涼而足稍溫,如此正合乎陰陽變化。

另一方面,夏天炎熱,陽氣外散,至秋不可驟然加衣,以防機體蘊熱而陽氣不能清降。俗話說: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天地陰陽氣機變化的道理。

《內經》明言:「人之為道,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我們談養生,就是要順應天地規律,如此才能健康。作為中醫人,我們追求的是預防疾病,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若等生病了再去求醫,終不如未病先防。#中醫養生#(董洪濤)

相關焦點

  • 處暑如何養生?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尤其在南方,即使到了處暑,仍會有尚未退散的盛夏餘熱。我們常把處暑後的餘熱稱為「秋老虎」。民間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說。 處暑節氣期間炎熱的氣候畢竟已接近尾聲,白天的氣溫雖然仍較高,但早晚的溫度已經變得很低 以南寧為例,雖然到了處暑,「秋老虎」仍然肆虐,實際上人們依然會感到炎熱。
  • 冬季養生之如何運動——冬時三月天氣冷,防禦寒邪與賊風!
    冬季養生之如何運動——冬時三月天氣冷,防禦寒邪與賊風!冬季處於秋春之間,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第二年3月。此時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到南回歸線,再折回向北。中國習慣指立冬(11月7日或8日)到立春(2月3日、4日或5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個月。從節氣講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氣候學上講,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C算作冬季。冬季在很多地區都意味著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選擇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為溫暖的地方越冬。
  • 今日立秋,老人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是啥意思?如何養生
    進入立秋,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認為到了立秋天氣立馬就能涼快了。事實上卻沒有那麼快,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雖然已經是秋天的起點了,但在民間依舊有「熱在三伏」、「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的說法。
  • 【科普周周講】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如何在秋天「養收」
    【科普周周講】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如何在秋天「養收」 2020-09-22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專家:冬季養生「養覺」為先
    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轉眼之間,又是一年冬至到,真正的隆冬開始了。隨著氣溫驟降,人們紛紛添衣防寒保暖。不過,冬季養生,可遠遠不只是多穿點衣服這麼簡單。近日,在由天益壽氣血固本口服液特約播出的《名醫面對面》節目中,主持人直播連線了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分泌老年科主任醫師姜穎,就冬季如何健康養生進行專業解答。
  • 新春到,如何順應節氣調養身體?送你全年養生月曆收好不謝
    小寒大寒、秋分處暑……大自然四季更迭,我們如何順應自然的節律去調養身體呢?民間有句話「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體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要順應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要「護肝」,保持心情舒暢,肝氣條達。杞子燉乳鴿
  • 每日一膳|三月祛溼,怎能少了這道茵陳湯
    飲食小知識:三月茵陳四月蒿 俗話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進入農曆三月,又到新鮮茵陳大量上市的時候。三月的茵陳,全株披掛著白色的絨毛,如果成片生長,則一大片色白如雪,給人感覺是白茫茫的一片。
  • 「爭秋奪暑」時節,養生滋陰潤燥
    養生調理適宜: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幹、口乾、鼻子幹。「處暑」期間,南方暑溼較重,暑溼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溼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當脾被溼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 陽春三月到,城南花已開。這些三月春的詩詞,記得收藏哦
    三月踏著輕快的腳步來了,這也預示著春天的正式到來。三月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多少文人墨客寫過關於描述三月的古詩詞!陽春三月到,城南花已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1.《長歌行》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 【冬季飲食養生】冬季養生食譜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在跟 「吃」打交道,吃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活動,更是為了養生。那麼,怎麼吃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呢? 孔子曰:「不時,不食。」就是說,人們的飲食要順應節氣而食,違背順時規律就會影響健康。
  • @重慶人:三月不知道吃什麼養生?那就春播萬能小藥草吧!
    三月,氣溫逐漸變得暖和起來,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那三月養生吃什麼好呢?春季應該養肝,肝氣太旺盛的話,會傷脾。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甜食如蜂蜜、山藥、韭菜、菠菜等,酸食如檸檬、山楂、番茄、青蘋果、橘子等。
  • 秋季6款食譜,助你過個養生之秋
    秋季是一個非常適合養生的季節,所以在秋季我們就要多吃一些養生的食物,那麼秋季養生的食譜有那幾款呢?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蓮藕玉米骨頭湯相關閱讀:秋季養生食物菜單6、秋風來襲,增減外衣要注意秋裝要寬緊適度、長短大小適宜,穿在身上感到舒適,不宜露臂、露胸、露腿。
  • 夏季的特點及養生原則
    一、夏季的特點及對人體的影響夏三月,指農曆四月至六月,陽曆六月至八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夏季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 今日霜降,如何喝茶養生?
    霜降九月霜秋秋已盡,輕寒生晚暮。三候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後五日草木黃落。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賦得九月盡(秋字)》元稹霜降三旬後,蓂餘一葉秋。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 和昌林與城創意微景觀DIY+養生課堂精彩體驗
    而在這煙花三月,和昌林與城也為這世間美好的女子,準備了一場別具精彩的女神體驗之旅。話說上周末,以寵愛為名的花藝盛宴,與繽紛為舞的指尖雕琢,以呵護為韻的養生雅趣,已經優雅上演。特別是我們抬頭、低頭經常使用的頸椎部位,總感覺哪裡隱隱不舒服,卻又沒有時間好好調理……    女神,是不是已經猜到答案,按捺不住心中的小激動?    沒錯,就是創意微景觀DIY+養生課堂體驗,感受指尖的「綠」動之後,體驗一場專業的頸椎養生課堂!    我知女神心,對於這樣完美行程定是毫無抵抗之力,先來親手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理想國」吧。
  • 人到中年要如何養生?別亂吃保健品,浪費錢還沒用
    人到了一定年紀,既然要談論養生,在說到養生的時候,你應該如何養生呢?特別是人到中年。人到中年,必須要懂得如何養生,很多人說養生就會選擇保健品,但其實養生不一定要吃保健品,保健品不僅浪費錢,而且還非常沒有用,那麼人到中年要如何養生呢?
  • 保利·養生谷主題花卉景區如何建?
    保利·養生谷主題花卉景區如何建?以花為媒 文化為魂 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城市規劃系列報導(十七)  保利·養生谷主題花卉景區項目  規劃解讀  從古時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到如今的「成渝資格賞花線路發布、成都再造『花重錦官城』」……以花為媒,做好花卉「文章」,人們煞費思量。
  • 杞不凡說:萬物冬藏,同仁堂冬藏酒的養生秘訣都在這裡了
    寒冬已至,這時,人體內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正是養生的大好時節。四季養生理論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    關於冬季養生,《內經》的第二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這樣記載:  皇帝  冬三月,此謂閉藏。
  • 冬季養生食譜推薦
    冬季養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云:「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
  • 秋季養生喝什麼?用4種常見中藥泡水喝,平平安安過一秋
    秋天是養生的關鍵期,在秋天養好身體能夠很好的抵禦冬季的嚴寒。很多人可能由於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美食或者鍛鍊身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常見的食物,這些食物也具有很好的中藥價值,用它們來泡水喝,對於養生功效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