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爐點雪致力於運動飲食營養,中醫保健養生,歡迎分享關注。
健康諮詢熱線:13706523983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今年為8月23日,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說"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有俗語說:爭秋奪暑,就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處暑代表著秋季在一定意義上已經來臨,早晚的涼意開始逐漸加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的氣溫逐漸下降。中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民間活動有祭祖、放河燈等習俗。
處暑意味著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但每當秋雨來臨,則會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加大,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處暑後氣溫下降明顯,人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的說法。
養生調理適宜:
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幹、口乾、鼻子幹。「處暑」期間,南方暑溼較重,暑溼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溼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當脾被溼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此時期,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處暑」期間,氣候逐漸乾燥,應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鈎」,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像西瓜這類的瓜果則要少吃。隨著氣候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防止燥邪傷肺,如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總得來說此時節需要滋陰潤燥,但根據不同人的個體差異,處暑期間的飲食方面,又有不同的具體建議:
疏肝理氣、健脾生津潤燥的食物有豬肉、雞肉、白芍、百合、銀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氣生津的食物有太子參、山藥、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熱健脾益氣的食物有豬瘦肉、雞肉、百合、太子參、淮山、白朮、茯苓、粉葛、沙葛、荸薺、薏苡仁等。
清熱潤燥、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有山藥、甘蔗、山楂、荸薺、玉米、蜂蜜、太子參、玉竹、石斛、豬肉、魚肉、雞肉等。
清熱生津、益氣養肝功效的食物有太子參、蘿蔔、茉莉花、豬肉、雞肉、淮山、梨、薺菜等。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上生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又名為神闕,神闕穴是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宮、皮肉筋,歷來被醫家視為治病要穴。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還可以按摩肚臍,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揉按。如果寒氣積聚日久,病症頑固,還可以在肚臍上進行藥熨調理,中藥熱熨通過溫熱刺激和藥材的協同效應,能暢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改變機體的病理狀態。現代醫學的研究發現,藥熨能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的細小血管擴張,從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和全身的血液循環,並減輕內部臟器的充血。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但要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及筋骨。秋季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還應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工作。
《紅爐點雪中醫養生聲明》
本號贊成並遵循微信公眾平臺關於保護原創的各項舉措。本號部分推送文章可能未能事先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證真實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經核實後,我們會及時刪除。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查看歷史消息。關注過往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