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

2021-02-16 龍盛中醫藥

養生導讀: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在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養生不容忽視。那麼處暑養生注意事項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處暑養生應注意事項

1、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鈎」。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2、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據媒體報導,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對於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3、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4、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為如此,大家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並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

5、多開窗少開空調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秋季養生注意事項中指出,秋季儘量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在臥室內,使空氣溼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等。

六、護理好臍部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

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士穿露臍裝,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陽痿,女性的痛經、月經不調,嚴重的還可出現閉經、不孕。

處暑期間 防燥很重要

處暑期間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幹得冒火,大便秘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在吃方面,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應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品傾斜。

具體說來,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白芸豆等;二是當季的蔬果類,如蘿蔔、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鴨肉、河魚、河蝦等;四是可適當飲食進補,一來可補充夏季耗損,二來可為抵禦寒冬奠定基礎。

但進食不可隨意,宜採取清補、單補之法,從緩、從少、從素,不宜過多過猛,切忌突然大補。在飲食上還應注意暖腹,慎食生冷之品,故西瓜、香瓜、菜瓜等宜適量少食。

秋季要多喝水,但如果我們只喝白開水,有時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因為水分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洩出體外。這時,可以用「朝朝鹽水,晚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涼的鹽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溫的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水分,還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是秋季養生防燥的好方法。

預防「秋燥」食療方法

1、梨粥

梨2~3個,洗淨後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作為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2、百合銀耳粥

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將百合洗淨切碎,銀耳用溫水發開後,洗淨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三者同煮為粥,具有潤陰潤燥、補肺養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適用於在乾燥的秋季食用。

3、銀百秋梨羹

銀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隻,冰糖適量。將秋梨洗淨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後,食梨喝湯,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秋燥咳嗽、乾咳少痰者。

處暑節氣期間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晴朗之日的午後仍可感到十分炎熱。除了預防「秋燥」外,還要注意天氣變化,小心受涼感冒。

處暑節氣吃什麼?

第一菜:白蘿蔔

白蘿蔔含芥子油、澱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醫理論也認為該品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為食療佳品,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本草綱目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入秋的蘿蔔肉質肥厚豐潤、清甜爽口,生吃對於咳嗽痰多、咽喉炎、聲音嘶啞的人有一定幫助。

最佳搭配:白蘿蔔和鯽魚煮湯有溫中下氣、健脾利溼的功效。這道湯還妙在「二白」食材上,白蘿蔔浸在奶白色的魚湯裡,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慾。白蘿蔔和梨榨汁可潤肺、清熱、化痰。梨有潤肺涼心、消痰去火的功效,跟白蘿蔔一起榨汁喝,不僅能掩蓋白蘿蔔的辛辣味,還可以讓食療功效加倍。脾胃不好的人,如果不能喝太涼的果汁,還可以將二者一起煮水喝。

第一瓜:南瓜

南瓜含有我們所需的胡蘿蔔素和豐富的維生素E,可以改善我們的秋燥症狀。南瓜含有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和鈣、磷等成分,營養豐富。南瓜不僅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食療作用。據《滇南本草》載:南瓜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胃二經,能潤肺益氣,化痰排膿,驅蟲解毒,治咳止喘,療肺癰便秘,並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最佳搭配:對於肺部不適、咳嗽等朋友,建議用牛肉和南瓜搭配燉食,不僅可以預防感冒,還有潤肺益氣、治咳止喘和潤膚的食療效果。

第一肉:鴨肉

處暑之後,炎熱的天氣一時半會還難以退卻,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吃點可口的鴨肉吧,既可增加營養,還可除去秋燥。中醫認為,鴨肉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功效。鴨肉適宜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老鴨湯富含骨膠原蛋白、鈣、磷、鐵等成分,更營養,也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消費潮流。《名醫別錄》中稱鴨肉為「妙藥」和滋補上品,民間認為老鴨湯是「補虛勞的聖藥」。

最佳搭配:清燉老鴨湯宜放姜和蘿蔔。我國飲食習俗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都健康」之說,秋天則可以很好地把蘿蔔和姜二者兼顧到一盆老鴨湯裡,將健康飲食推向極致。淮揚菜裡有一道名菜叫「薑母鴨」,就是做老鴨湯時加進大量的老薑,鴨肉的寒遇上老薑的熱,中和成一道性情溫和的老湯,頗符合中國中庸、辯證的飲食哲學。而用蘿蔔燉麻鴨,則有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

第一果:雪梨

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天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藥用能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梨確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養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對急性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咽喉幹、癢、痛、音啞、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壓和養陰清熱的效果,所以高血壓、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處。

最佳搭配:冰糖蒸梨是我國傳統的食療補品。可以滋陰潤肺,止咳祛痰,對嗓子具有良好的潤澤保護作用,「梨膏糖」更是聞名中外,它是用梨加蜂蜜熬製而成,對患肺熱久咳症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第一湯:銀耳湯

中醫認為,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幹,陰虛型神經衰弱和失眠多夢等。而且銀耳為藥食兩用之品,藥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熱,養胃之陰;能補脾開胃,滋潤而不膩滯,有扶正固本和很好的滋補潤澤作用。

最佳搭配:銀耳可以搭配的養生食材很多,比如紅棗養血安神、蓮子養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黑木耳益氣活血、南瓜益氣化痰、綠豆清暑解熱等。黑白木耳若能搭配食用,營養素會得到相互補充,拌雙耳就是非常簡單的一款。

第一粥:糯米粥

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最佳搭配:推薦紫山藥百合糯米粥。這道看似普通的粥營養卻很豐富,粥中匯集了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的糯米,還有補腎養脾的山藥,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百合,吃上一口都讓人暖心暖胃。

第一飲:蜂蜜水

秋天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乾燥,而蜂蜜能潤燥,所以非常適合秋天服用。喝蜂蜜的時間推薦選擇早晨,因為早晨喝蜂蜜,可以快速補充體能,讓一天有充足的精神。《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有五功: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現代醫學也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最佳搭配:生薑有養胃的作用,同時蜂蜜又能起到調理作用,還是不錯的搭配。實踐證明,飲用生薑蜂蜜水一年多,臉部和手背等處的斑會明顯改變,甚至消失。

第一零食:杏仁

杏仁是很少見的涼性堅果,多食也不怕上火,除補腦之外,它還有止咳、潤肺、止喘作用,特別適合作為乾燥的秋天裡進補的食材。它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較高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還能美膚養顏,且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的發病危險。

食用方法: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碾碎加入點心和菜餚,還可以磨成粉之後作為菜品原料,或者用來煮粥。每次吃20粒左右為宜。

處暑多喝粥 九款養生粥養肺又養胃

入秋後的處暑,增加水和流食的攝入,對健康大有裨益。講究粥煲制與食用,最表層的特點就是養胃與利尿,尤其是利於老人與病患食用,這說明粥對人體來說是最為溫和的食物。至於其他方面的功效,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各類滋補粥食,那麼處暑適合喝什麼粥?如何選擇,就看個人的口味嗜好與身體需要。下面向你推薦9款處暑養生粥!

推薦一:燕麥南瓜粥

材料:燕麥30克,大米50克,小南瓜1個。蔥花、鹽適量。

做法:南瓜洗淨,削皮,切成小塊;大米洗淨,用清水浸泡半小時。鍋置火上,將大米放入鍋中,加水500克,大火煮沸後換小火煮20分鐘;然後放入南瓜塊,小火煮10分鐘;再加入燕麥,繼續用小火煮10分鐘。熄火後,加入鹽、蔥花等調料。

功效:南瓜營養價值豐富,含有身體必須的「補血元素」,可以幫你補足血氣,而南瓜含有的其它營養素,可以助你排毒養顏、抵抗疾病!其次,南瓜含有豐富果膠,可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還能黏附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

推薦二:杏仁紅豆粥

原料:大棗50克、美國大杏仁50克、大紅豆50克、大米200克。

做法:大杏仁和紅豆提前用清水浸泡一夜。把全部材料,加入燜燒鍋的湯桶,最好在晚上做好,早晨就可以喝到熱騰騰的粥了。一次性加足2升水,置於火上,大火燒沸,煮10分鐘。把初步加熱好的粥桶,放入外鍋中,蓋好鍋的蓋子放置8小時就可以了。8個小時後打開,就可以吃到香滑濃稠又健康的大杏仁紅豆粥了。

功效:大棗有保肝護肝的作用。美國大杏仁促進消化和吸收,也有緩解便秘的功效,可以體內降低膽固醇水平。紅豆杏仁粥,是一道健康的益氣養心、潤肺排毒、清火養顏的好粥。

推薦三:小米紅棗粥

材料:小米50克,紅棗10克,雪梨半個,枸杞一小把,冰糖、水適量。

做法:小米淘洗乾淨,紅棗洗淨後去核對半切開備用,雪梨洗淨後去皮去核,切小塊備用;鍋中放水,水開後下入小米和紅棗,攪拌均勻後大火煮10分鐘後,轉小火煮至小米粥粘稠;放入雪梨塊後再煮5分鐘,關火後撒入枸杞並加入適量冰糖調味,攪拌至冰糖完全融化後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小米性涼味甘、鹹,入腎經,兼入脾、胃經,可滋陰養腎、健脾和胃,還可以使產婦虛寒的體質得到調養,幫助她們恢復體力,搭配紅棗、大米等補氣補血的食材食用更具有良好的滋補功效。

推薦四:百合紅棗粥

材料: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將山藥、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淨煮粥。

功效:百合滋陰降火;山藥滋腎潤肺;薏仁健脾利溼;紅棗補氣養血明目,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富含維生素C、A。秋季的乾燥,易使「乾眼症」——角結膜乾燥症發作,可以食用百合紅棗粥。

推薦五:川貝雪梨粥

材料:川貝母12克雪梨1隻大米50克。

做法:把川貝洗淨,去雜質。雪梨洗淨,去皮和核,切成1釐米見方的小塊。大米淘洗乾淨。把大米、川貝母、梨放入鍋內,加水500毫升。把鍋置武火上,用武火燒沸,用文火再煮40分鐘即成。

功效:潤燥消風,清涼滋陰,養陰清熱,還能幫助消化,治療秋咳。雪梨能潤肺解燥,醒酒降火,化痰止咳的功效。川貝能化痰宣肺氣。

推薦六:紅薯粳米粥

材料:紅薯兩塊,粳米適量。

做法:粳米洗淨,加水入鍋熬煮,後放入塊狀紅薯熬熟即可。

功效:紅薯性味甘平,具有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之功效。與粳米熬粥可健脾養胃、益氣通乳、潤肺通便的功效。秋季常食此粥,還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皮下脂肪,延年益壽。

推薦七:百合銀耳粥

材料: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百合洗淨切碎,銀耳用溫水發開後,洗淨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

功效:百合有清心,潤肺,寧神之功,對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悸、煩躁和失眠頗有好處。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於虛勞乾咳、少痰和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幹、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

推薦八:黑芝麻粳米粥

材料:粳米,黑芝麻,枸杞。

做法:黑芝麻用小火焙香後,輾碎備用。粳米淘洗乾淨。枸杞用溫水泡發。將黑芝麻、粳米一同放入鍋中,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放入泡發的枸杞,再煮10分鐘即可。

功效:黑芝麻具有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的作用。此粥能滋養五臟,潤燥通便,適用於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痺、癱瘓、大便煤結、病後虛贏、鬚髮早白、婦女產後乳少等。

推薦九:雪梨大米粥

材料:雪梨2個,大米200克。

做法:雪梨去皮切成絲,大米淘洗乾淨;雪梨絲放入湯鍋,加足清水,煮開後放入大米,煮至米爛即可。

功效:梨具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梨雖然很甜,但是它的熱量和脂肪含量很低,極適合愛吃甜又怕胖的人食用。雪梨大米粥,可清熱潤燥、性質溫和,尤其適合腸胃虛弱,不能吃生梨的老人和小孩。


相關焦點

  • 處暑如何養生?
    二則,「處」的讀音 表示處暑、處女、處士時,「處」當讀做三聲,這是因為音隨義轉的緣故,所以,不能讀作四聲。 二、處暑的兩個養生原則 處暑時節決定著天地之間溫度的變化,因此,我們要重視處暑時節的養生。 由此說,處暑養生原則之一是:不僅要防暑熱,還要防暑溼。要重視健脾、化溼、祛暑熱。 二則,處暑天氣涼 處暑時節,氣溫逐漸由熱轉涼,自然界的陽氣也向收斂閉藏轉變。 身居黃河流域,到了處暑時節,暑熱從此收場,涼爽開始起步。
  • 處暑養生顧護陽氣 告訴你處暑養生的衣食住行
    長城網8月30日訊(記者 何震)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暑氣至此而止。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每年的處暑之時,人們的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處暑節氣養生吃什麼 處暑飲食養生食譜推薦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2018年處暑具體時間是8月23日12時9分,處暑節氣到來,天氣還會熱嗎?氣溫下降逐漸明顯,但「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此時節「秋乏」,保證充足睡眠、養精蓄銳;貼秋膘要循序漸進,飲食不能過於辛辣油膩,多飲水,常喝粥,防秋燥。處暑養生吃什麼好?
  • 處暑養生吃什麼好?2020處暑養生飲食推薦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處暑是出暑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散去,秋天的到來,秋天是養生的好時期,那麼在處暑應該如何注重養生呢?吃什麼好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海峽導報記者 陳巧思 圖  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民間食俗多,如吃鴨子、龍眼泡稀飯、吃白丸子。這些習俗你聽說過嗎?到底處暑習俗吃什麼?
  • 處暑節氣:養生與文化(附語音)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二十四節氣養生之: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一般的在每年的公曆8月23日前後,也就是說太陽到達黃經150度的時候是處暑。 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比如說像之前講的這些節氣,像立秋、夏至、小暑和大暑,每一個節氣都有一個時間的範圍,不一定是在哪一天。
  • 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來臨該怎樣養生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曆書》曰:「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各地都有「暑去寒來」的諺語,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處暑後,綿綿秋雨有時會提前到來,因此,諺語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 處暑 | 節氣養生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公曆8月22日-24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諧音「出暑」,此時三伏已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一候鷹乃祭鳥。老鷹將捕獵的鳥類陳列在一起,如祭祀一般。三候禾乃登。
  • 談天說地 | 處暑養生篇
    2020年8月22號處暑幾點鐘開始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處暑的由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
  • 處暑是幾月幾日幾點什麼意思 處暑節氣養生圖片
    一般情況下,處暑節氣是在每年陽曆八月下旬,今年也不例外。在今年,處暑的具體時間是在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那麼處暑是什麼季節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處暑是在什麼季節  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處暑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
  • 處暑養生,最重要的是調整睡眠時間
    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
  • 處暑節氣:這些養生知識你知道嗎?
    一般的在每年的公曆8月23日前後,也就是說太陽到達黃經150度的時候是處暑。處暑至,暑氣止。今天為處暑節氣,這預示著炎夏結束,秋意漸濃。今日迎來處暑節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專家表示,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暑,即為「出暑」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來臨意味著炎熱的夏天走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炎熱情況將出現轉折,天氣逐漸轉涼。「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
  • 節氣養生:今日處暑 養生吃什麼好
    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  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 處暑啦 | 養生食譜拿走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處暑節氣也是秋季繼立秋之後的第二個節氣,處暑節氣本是「出暑」的意思,但是現實可不會涼快呢?因為處暑暑未消,還有秋老虎來襲擾。俗話說「處暑下雨萬人愁」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其實,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說的是立秋下雨人歡樂,才體現處暑下雨萬人愁,這樣更加說明處暑下雨給人帶來的擔憂。這裡「萬人愁」其實說的沒有別人,只是特指農民,因為二十四節氣與農事關係緊密,只有農民關注它,這句話主體意思是說,處暑節氣這天下雨,萬千農民都很發愁,農民為啥發愁呢?
  • 樂活食養 處暑,多事之秋養生需講究!
    8月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素;三候禾乃登。」
  • 處暑蕈菌養生食經
    「處暑」的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接下來冷空氣南下次數將逐步增多, 氣溫下降逐漸明顯。儘管白天氣溫不會降低太多,但是早晚時段難免會偏涼,市 民朋友要注意不能太貪涼了。如何順應處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更加科學地安排日常膳食呢?處暑和剛剛過 去的立秋節氣類似,一方面,氣溫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熱難消;另一方面,空 氣溼度開始有所下降,氣候逐漸變得乾燥。
  • 處暑節氣將到,究竟該如何養生呢?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 處暑是什麼意思呢天氣還熱嗎 處暑節氣含義吃什麼養生常識
    處暑是什麼意思呢天氣還熱嗎 處暑節氣含義吃什麼養生常識  今天我們將進入處暑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出暑」時間並不相同,那麼處暑是什麼意思呢?哪些地方暑熱將退場,哪些地方酷暑猶存?
  • 處暑養生吃什麼?處暑傳統食物盤點 2018年處暑具體時間是幾月幾號
    處暑養生常識介紹調整作息,緩解秋乏人們在入秋處暑後常常會伴有「秋乏」。這就需要做到早睡早起、適當午休、多伸懶腰,有助於緩解秋乏。飲食清淡,潤肺防燥處暑後飲食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少食辛辣、燒烤類食品,以免加重秋燥。
  • 處暑後養生吃什麼好 宜酸補忌辛辣
    四季變換,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將隨自然界的這種變化發生轉換,處暑後進入乾燥的秋冬季節,所以這個時節養生治未病應轉向斂神,降氣,潤燥,抑肺扶肝,飲食宜酸補,忌辛辣。可適當多吃些酸味果蔬,如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秋梨、菠蘿、蓮藕等,而銀耳、百合、蓮子、麥冬、玉竹、海蜇等食物則有助清熱、潤燥、安神。
  • 處暑養生就靠它了!
    處暑養生,最講究的是一個「燉」字!在每個節氣都能找到相應養生美食的廚房達人馬延朝,今天帶來一道處暑必喝的蟲草花燉鴨湯~這道菜是延朝在外婆生病時研製出來的,滋補作用不言而喻,更為可貴的是其中包含的滿滿的愛意,一次成長,從廚房小白變成養生達人,在處暑,燉出健康和愛。 另一位特級廚師李濤,從廚20餘年,專攻藥膳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