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密集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這裡概括八個方面。
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在人類歷史演進的長河中,其文明形態經由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的人類社會仍處於工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在不到人類歷史萬分之一的時間裡,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總和還要多的物質財富,也創造出了更加豐富的文化與制度。但是,工業文明作為一種輕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文明形態,不可能解決人與自然關係失衡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對於工業文明既有否定,也有繼承。工業文明時代所創造的輝煌的科技成就、科學思想、不朽的藝術成就和空前的社會財富,我們必須充分肯定和繼承。但是,工業文明時代關於人類要凌駕於自然之上、要主宰和控制自然的思想、觀念,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改造。我們黨把握了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第一次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
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確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使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位置,從而把總體布局進一步擴展為五位一體,這有利於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這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科學發展重大戰略問題認識的深化,對於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指導意義。
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中國,包括社會美、生活美、環境美。但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最為重要。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牢牢樹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生態觀,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而且「綠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銀山」。
「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價值導向。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們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所謂綠色發展,是指遵循生態規律,能夠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減輕生態環境汙染和破壞的發展方式的總稱。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在未來的發展中倡導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的思想觀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範、約束和監督的力量。沒有制度建設的制定、執行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效性就難以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的構成及其重點任務:(1)構建源頭嚴防制度;(2)建立過程嚴管制度;(3)實施後果嚴懲制度。將這些制度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就為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成美麗中國提供了保證。
「生態價值觀」將成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思想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確立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超越或擯棄了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它認為,生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界,它是除了人和社會以外的一切自然事物,是各種生物和其他物質系統的總和。生態價值觀認為,自然界是有價值的,生態環境是有價值的。因為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的存在對人有用,符合人的利益,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就拿一棵正在生長的樹木來說,它的價值不僅能為人類提供木材,它還能生產氧氣、淨化空氣、防止空氣汙染、防止土壤侵蝕、增加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為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確立生態價值觀問題,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保證。
我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取得諸多突破和創新。《環境保護法》是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取得諸多突破和創新。比如:將「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修改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了兩者關係重大調整和創新。社會各界對新修訂的環保法給予了積極評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向國內外宣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抓手,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出大國擔當。當今世界,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實踐者。從歷史和全球的角度來看,過去十五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對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是有重大貢獻的。2015年7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講話中指出,「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充分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倡導者,將對國際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產生重要影響。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裡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錢俊生/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