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2020-12-14 解憂文史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裡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當時年幼,不知這句話的含義,只覺得很文藝(能和百家學派扯上關係的都文藝),於是心裡一直銘記著仁與義直到現在。其實不只是明朝,自從文天祥血書此句之後,這句話便成了士人自我修養的座右銘。那麼為何它的分量有這麼重,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解依次為大家解讀。

一、孔曰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為了生而損害仁的,都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仁,即殺己身以成大仁。仁,是仁德、仁愛,與正義差不多意思。

雖然在和平年代並不提倡這種做法,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來看,殺身成仁是一個人履行正義的標準,為了維護正義的事業而寧肯捨棄生命,頓時有了一種大愛無疆的認同感。

二、孟曰取義

出自於《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首古文被列入語文教材必備,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講生命和正義都是自己想要的,而為了正義則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其實這和殺身成仁異曲同工,都是呼籲士人在必要時刻舍小家而存大義,只不過孟子的說法更加巧妙,他先舉了一個魚和肉的例子,再套用給生與義,直白地讓讀者明白:當二者只能擇其一時,捨生而取義也!

明白了它的意義,我們再來看它是如何誕生的。蒙元攻滅南宋後,文天祥寧死不降,終英勇就義為國捐軀。死後人們在他隱藏的衣帶裡發現了一首遺詩,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仁與義其實早就流轉在儒學的血液中,只不過是文天祥親自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貫徹了這一標準,所以使其更加令人動容,乃至成為了後世讀書人的思想準則。不知大家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後,對之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捨生而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不能一併得到魚和熊掌,就選取珍貴的熊掌。這是比喻,是鋪墊,為了說明生與義的取捨。在某些情況下,生命與道義、正義不能同時保有,那麼就放棄生命,而選取道義、正義。道義、正義重於生命,價值更高,更寶貴。  論點提出,斬釘截鐵,接下來便是有力的論證。
  • 細讀《資治通鑑》:什麼是義?什麼是利?
    義:道義。利:功利,這裡指錢財。顯然,意思很明確,跟君子交往,多講道義,就是講義;跟小人交往,就多講利,就是講利益。可憐的是賈雨村後來判斷葫蘆案時,並沒把舊人甄士隱被拐子拐賣的女兒英蓮放在心上。《資治通鑑》第一次提到義與利是在周顯王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36年,這一年,孟子去見魏惠王: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 什麼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先跟大家愛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於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 曹操《短歌行》「去曰苦多」該如何理解?去日與來曰意思一樣嗎?
    譬如朝露,去曰苦多」,該如何理解?近日六甲番人與「寒山」文友進行了探討。「寒山」文友的觀點:1、在「來曰無多」和「去曰無多」中,來曰和去曰都指剩下的、即將離去的曰子,來和去是同一個意思。 從《短歌行》其一上下文看,我一直認為是感嘆生命苦短,那麼去曰應指餘生,全義為餘生中苦曰子多。
  • 何必曰利,好義欲利,人之兩有
    墨子說:你說的義就是能幫人幹活,能拿財物分給別人。我想,如果我去種糧食,拼命幹,也只能頂一個普通農民,我把生產的糧食分給天下人,一個人分不到一升糧食,靠這一升糧食能解決飢餓問題嗎?如果我去織布,拼命幹也不頂一個婦女,織的布分給天下人,一個人得不到一尺布,一尺布是不能禦寒的。我參加打仗,最多頂二個士兵,不能解決勝負問題,這也很明顯。所以我想不如去宣傳義。
  • 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粥貨曰商
    意思是很明白的,但是其中有幾個疑點:一、夏殷周三代緊相承接,農夫所耕的田忽而五十畝,忽而七十畝,忽而百畝,那「疆界」、「溝洫」,如何改變?二、「徹」和「助」到底是怎樣分別?孟子既說「周人百畝而徹」,如何又說「雖周亦助」?
  • 論語閱讀: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的春遊談什麼?
    大概是春日的陽光讓人溫暖,春日的鮮花特別養眼,在微微的春風下,孔老夫子開始和弟子們聊天了。「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雖然我年紀比你們大,你們也不要感到有什麼拘束啊。平常在家的時候,你們總是說沒有伯樂賞識你們,假如現在真的有伯樂在,你們打算怎麼說呢?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第一曰「同床」,第二曰「在旁」,姜子牙評價小人有八大特徵
    但在現實生活中,到底什麼是小人,如何識別小人,卻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一般認為心口皆是是君子,口是心非即小人;小人嘴上甜言蜜語心裡卻包藏禍心,當面一套背後又是一套,你發達時他諂媚吹捧,你遇難時他又落井下石。簡直壞到了極致。
  • 孫家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因印石超大,印文刻什麼內容一直在思考,遲遲未能確定下來。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陰曆十月初八)餘七十歲生日,師友、學生們說要給我過生日。那天聚會時我在發言中借用了《論語》中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月。」是與大家共勉。事後感覺孔子的這句經典名句寓意很好,共十四個字,因印面大,安排起來應該也順手。
  • 履卦:上九爻「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解析;天道曰祥,禮順祥曰吉
    ;《廣韻》「巧,能也,善也。」;《荀子·哀公》「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PS:「考」從耂,丂聲;「巧」從工,丂聲。徐鍇曰:人足隨旌旗以周旋也。」。「」是旗幟飄揚的樣子;「疋」是「足」,即人足,代指人;「旋」的意思是人在旗幟下,隨著指揮的旗幟而旋轉;或者說旗幟在揮舞走動,人們也跟著走動。「旋」字體現了人總是緊跟著旗幟走,即聽從旗幟的指揮的意思。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史記孔子世家》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這才是《詩經》由來,此處「詩三百」是取整數而言,便於表達。毛詩傳: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孔子對詩是非常重視的。
  • 什麼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北宋京城是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汴梁西城有兩個城門,南邊為宜秋門,北邊為閶闔門。大文豪蘇東坡,就居住在閶闔門外的白家巷。  蘇東坡有一個兒子叫蘇迨。這一天,蘇迨的小兒子,忽然說道:「進來了一個可疑的陌生人,又瘦又黑,穿一件青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