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曰利,好義欲利,人之兩有

2020-12-18 田曉花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行義言義,功賢耕織。

魯國有個人叫吳慮,他冬天製造陶器,夏天種莊稼,自己覺得道德高尚,比舜不低。他對於墨翟宜傳義不感興趣,認為那是多餘的,說空話,沒有經濟效益。墨子說:你說的義就是能幫人幹活,能拿財物分給別人。我想,如果我去種糧食,拼命幹,也只能頂一個普通農民,我把生產的糧食分給天下人,一個人分不到一升糧食,靠這一升糧食能解決飢餓問題嗎?

如果我去織布,拼命幹也不頂一個婦女,織的布分給天下人,一個人得不到一尺布,一尺布是不能禦寒的。我參加打仗,最多頂二個士兵,不能解決勝負問題,這也很明顯。所以我想不如去宣傳義。治國的人聽我的話,國家一定會治理好,普通人聽我的話,可以提高道德修養。我雖然沒去參加耕織,「勸賢於耕織」。功指功用,作用。賢指多或大的意思。就是說,宜傳義,社會作用大於親自參加拼織。缺乏理論修養的吳慮對這些說法還不太明白。墨子繼續說:假設天下人都不懂得耕地,我教他們耕地作用大呢,還是我不教他們,自己獨自耕地作用大呢?吳慮說,當然教人耕地作用大。

同樣道理,現在許多人不知道義的社會功用,其中自然包括吳慮,墨子宜傳義的社會作用也比個人行義作用大。墨子與吳慮討論宣傳義的效益問題,生動地論證義以生利,義利統一的思想。《墨子。經上篇》:「義,利也。」義就是利。「利,所得而喜也。」這個利不僅是物質利益,包括一切好處,如名譽等。「功,利民也。」使人民得到好處,使人民歡喜,就是立了功。就是說,對人民有利,為人民謀利,就是功,就是義。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子主張兼愛,相當於資產階級 思想家的所謂「博愛」,摩頂放踵,指自己吃盡苦頭,受盡磨難。「利天下」的事都幹。「利天下」就是「利民」。「利民」就是墨子所說的「義」。總之,墨子認為,行義、言義,社會作用大於直接參加耕織勞動。

也許有人會向:如果大家都去宣傳義,人們吃什麼呀7這是一些人的一刀切的思維方式。怎麼可能「都」去呢?象吳慮那樣,自己還不知道義,他又怎麼能去宜傳義呢?宣傳義的只能是人類的優秀分子,不是背幾段教條就可以充當宣傳者的。可見這種「如果」的假設是沒有現實基礎的。「如果……都……」這種思維方式顯然是形上學的、絕對化的。世界是複雜的,怎麼可能「都」怎麼樣了呢?「如果」人「都」死了,就什麼也不需要討論了。「如果」水平「都」如此低下,跟他們談辯證法道理,那就是對牛彈琴。

孟子與梁惠王討論治國方案時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為什麼一定要講利呢?孟子認為不必講利,但不是說他不要利。他認為只要實行仁義就行了,其中也就有利了。只要行義,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相應的利,這就是所謂「安富尊榮」。如果沒有功德,就不應該享受這些財物。無功受祿,獲取自己不應該有的東西,孟子認為那是不義的,就是強盜行為。這些財物,後人稱為「不義之財」。搶的、偷的、騙的、貪汙受賄的東西,都是這種不義之財。

孟子堅決主張不接受任何不義之財,他說:不符合義的原則,「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給予「天下」,就是當國家元首。過去財富以馬車為計算單位,四匹馬拉一輛車叫駟。千駟指四千匹馬拉一千輛車,比喻財富極多,相當於現代所謂「百萬富翁」。如果不義,請當那麼高的官,給那麼多財富,連看一眼都不看。不符合義的原則,孟子主張即使是很微小的東西,既不給別人,也不拿別人的。孟子這些思想是對孔子「見利思義」、「義然後取」的思想的發揮。

戰國後期儒家代表荀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好義和欲利兩種本性。堯舜那樣的聖人也不能消滅人民的欲利之心,但是能夠教育人民欲利的想法不要超過好義的願望。桀紂那樣的大壞人也不能消滅人民的好義之心,但能使人民的好意的願望屈服於欲利之心。人民有義利兩種心理,由於統治者的不同導向,卻會使社會引向極不相同的魔地。「義勝利」引向「治世」,「利克義」引向「亂世」。

人民心裡重視義超過對利的追求,這就是太平盛世。人民都不顧公義,只追求私利,社會就進入亂世。人民心裡好義還是欲利,是上頭統治者導向的結果,「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荀子提倡「重義輕利」,強調統治者從天子到下面各級官吏都要「羞利」,以貪利為羞恥,以好義為光榮。他認為所有當官的都不要與人民爭利,要樂於施捨,恥於積存。

相關焦點

  • 義我所欲也,義者榮,利者窮
    身處繁華世界,義與利的取捨,往往成為每個人的思考問題,其實問題的答案早在古人留下的話語中就已揭曉:捨身而取義者也。荀子曾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就如荀子所言,先義後利則榮,則常通,你選擇了義,便會有許多真心的朋友,也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真心的幫助,同時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近,馬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選擇了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受到別人的幫助;遊泳選手寧澤濤雖然未獲金牌,卻依舊受到國人的尊敬與喝彩,是因為他選擇了義,在對手成功時,真心為對方而高興,慶賀。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義重於利,欲利先行義
    義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它不僅是一種素質的體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在那會兒就已經出現了利與義的結論,我還是傾向於義的。
  • 細讀《資治通鑑》:什麼是義?什麼是利?
    《資治通鑑》第一次提到義與利是在周顯王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36年,這一年,孟子去見魏惠王: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 解讀丨朱熹如何看待義和利
    義利之辨是儒家關注的重要議題,孔子一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儒家義利觀確定了基調。孟子踵其後,面對梁惠王富國強兵的期望,毫不客氣地給對方碰了一個釘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漢代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誼(義),不謀其利」,大有將孟子的「唯義論」進行到底之勢。
  • 孟子見梁惠王之義與利的尷尬對話
    而孟子呢,就像今天埋頭學文史哲的人,一不掙錢,二不掌權,又不肯轉型迎合市場需求,空有一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被成功人士質疑甚至鄙視,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們試著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梁惠王一定衣著華貴,高坐朝堂,身形膚色流露著養尊處優的信息,神色之間散發著積極進取、殺伐決斷的霸氣,眼神凌厲的看著孟子,帶著輕慢和挑釁。
  • 孔子的嫡孫是如何看待利與義
    【原文】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 利益與仁義之和為「利義」
    荀子曾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這就提示我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能丟掉自己仁義的本性。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競爭對手,但是我們應該仁義,以達到雙贏的結果。自古以來,人們關注的不是那些大放異彩的利益者,而是那些為了他人利益甘願犧牲自己利益的人。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一直在被推崇。
  • 邵子心學管窺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綱】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目】義利之辨在審乎內外,較乎輕重。以義為重,則能內重而外皆輕矣;若以利為重,則惟外重而內反輕矣。故內重者藏,外重者否。【管窺】邵康節說,看重義就是看重內在,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也就是把義等同於內在,把利等同於外在。
  • 「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
    「舍」利取義,利義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利與義有先後之分,不同人的選擇不同。先義後利的人稱為榮,先義後利之人稱為辱。選擇第一種人作為自己的目標。「舍」利取義,義可理解為責任,義氣;利,則可認為是金錢利益。」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將處於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著它。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這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可以啊。」
  • 非其義,不受其利!
    非其義,不受其利!一、居利思義,在約思純。——《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佔有利益要思考是否符合道義的要求,身處貧困當中,要時刻保持思想的純正、行為的端正。二、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荀子·富國》統治者對百姓應該先施加恩惠,然後才能求取回報。對百姓施加恩惠,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這樣就能激發他們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就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也能為國家的財政作出更多的貢獻。
  •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原標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出自《禮記·大學》。
  • 義利之辨|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
    鄒人孟軻(kē)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 光明日報: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原標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出自《禮記·大學》。
  • 【作文指導】議論文:「義與利」素材
    利——利潤,好處(對私,小我)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實際利益。 六、處處留心皆素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秦漢史:捨棄個人之私利,謀求天下之興利,這便是義
    並把主於義還是主於利當作區分君子、小人的標準,「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利相亂,賢者以義相治。《穀梁傳》曰:『仁者以治親,義者以利尊。』萬世不亂,仁義之所治也。」陸賈沒有把義、利對立起來,認為義利只有厚薄先後之別,重義者為君子賢者,重利者為小人愚者。這顯然是先秦重義輕利、君子小人之別的繼續。
  • 先義而後利,舍利而取義
    眾所周知,古人曾在《魚我所欲也》中發表了「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觀點。在當今物質充裕,生活美好的社會中,面對利益的取捨,我們又當如何抉擇呢?孟子曾經說過:「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花了幾億年進化的現代人?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家好,我是文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義利的原始意義。在頗具倫理特色的中國思想史上,義利關係問題成為許多哲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議題。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
  • 義與利孰重?
    ,也是「君子之義」的體現。作為一個百年品牌和一個始終銘記客戶和人福祉的企業,福特和長安福特「神盾行動」正在用行動去回答了一個問題:義與利孰重?全新福特銳際的車內大屏實時顯示車內外的PM2.5數值只有在這些「看不見的」無形細微之處,給予用戶無所不在的關懷和體貼,才是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厚道之處。有形與無形之間,處處用心,也正是福特奉行的「君子之義」信念。
  • 【通識課堂】利大於義•義大於利 ——記《蘇格拉底、孔子所開創的世界》辯論賽
    2020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1、2班開展了關於「利大於義·義大於利」的辯論賽。本次辯論賽的主持人為陳揚,計時員為趙先勝,裁判為嚴俊輝、朱靈和李茜。持「利大於義」的正方辯手為趙旭可、任威德、王先、任望龍。持「義大於利」的反方辯手為劉湘、榮躍、秦紅燕、王寬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1、2班的其餘同學作為觀眾積極參與自由辯論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