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人孟軻(kē)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資治通鑑》·卷第二·周紀二,周顯王三十三年(前336年)
譯《鑑》
鄒地人士孟軻求見魏惠王,魏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嗎?」
孟軻說:「國君您為何非要談利益呢,有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國君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己的國,卿大夫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己的家,士民百姓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身,上上下下相互爭奪和追逐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從未都沒有仁德之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從來都沒有忠義之人會怠慢他國君。」
魏惠王點點頭說:「好!」
···
當初,孟軻拜子思(孔伋,孔子嫡孫)為老師時,就曾經請教子思:「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
子思說:「首要的是讓他們獲得利益。」
孟軻問道:「君子教化百姓,只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講利益?」
子思說:「仁義的本義,就包含了為民謀利。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仁,下面的人就得不到應得的東西,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義,下面的人就樂於做欺詐的事情,由此可見,不仁不義會帶來多大的不利啊!所以《易經》中說:『利,與義相和諧統一。』又說:『通過利來安頓此身,進而崇德向善。』講的都是利益的重要作用啊!」
···
臣司馬光說:子思對孟子的教誨,和孟子對魏惠王的話,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者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之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直接對魏惠王宣揚仁義,而不談及利益,是因為所談話對象不同的緣故。
品《鑑》
1
司馬遷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各國爭雄奪霸,任用的都是商鞅、吳起、孫臏、田忌之類能夠富國強軍、擅長攻伐的人才,孟子的理念,不是不對,但並不符合時宜,所以被魏惠王看成是迂腐的大道理。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ps:當時魏國國都在大梁,梁惠王即魏惠王。
2
子思教誨孟子的一番話,涉及儒家義利觀。關於義利之辨,歷來眾說紛紜,在此摘錄《大學》和《雕菰(gū)樓集》中的兩段話,與子思之言相互對照學習,十分合適。
(1)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曾參·《大學》
居上位者,不應與民爭利。
如果一個人已經身處管理國家事務的位置,卻還處處聚斂錢財,那此人就算是小人了。
(2)
唯小人喻於利,則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於小人為利。君子能孚於小人,而後小人乃化於君子。此教必本於富,驅而之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儒者知義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後可義,君子以利天下為義。——清·焦循·《雕菰樓集》
倉廩實而知榮辱。
平民百姓首先追求的是利益,是美好生活,治理者必須順應平民百姓的需要,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在的好處。
君子要教化平民百姓,前提是讓平民百姓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
平民百姓只在獲得好處後才會講求義,君子則以利益天下為義。
3
孔伋、曾參、焦循,三人的言論,本質上是一回事:
不要排斥利,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仁義。講仁義,求利益,並不矛盾。君主行仁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仁義,就是最大的利。
4
讀儒家經典,經常感受到其中的博大情懷,胸中也會隨之充斥一股浩然之氣。
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我們生在世間,都是凡夫俗子,但我們當中,總要也總會有一些人,他們有更大的擔當,有無我的境界,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這個煙火繚繞的世界!
切己體察·對境煉心
世間有大愛,你信嗎?
這是靜讀資治通鑑的第58篇學習筆記。歡迎關注公眾號「靜讀資治通鑑」,每天十分鐘,一起品讀經典,觀復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