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之辨|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

2020-12-15 靜讀經史

鄒人孟軻(kē)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資治通鑑》·卷第二·周紀二,周顯王三十三年(前336年)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

譯《鑑》

鄒地人士孟軻求見魏惠王,魏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嗎?」

孟軻說:「國君您為何非要談利益呢,有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國君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己的國,卿大夫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己的家,士民百姓一味追問什麼有利於自身,上上下下相互爭奪和追逐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從未都沒有仁德之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從來都沒有忠義之人會怠慢他國君。」

魏惠王點點頭說:「好!」

···

當初,孟軻拜子思(孔伋,孔子嫡孫)為老師時,就曾經請教子思:「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

子思說:「首要的是讓他們獲得利益。」

孟軻問道:「君子教化百姓,只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講利益?」

子思說:「仁義的本義,就包含了為民謀利。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仁,下面的人就得不到應得的東西,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義,下面的人就樂於做欺詐的事情,由此可見,不仁不義會帶來多大的不利啊!所以《易經》中說:『利,與義相和諧統一。』又說:『通過利來安頓此身,進而崇德向善。』講的都是利益的重要作用啊!」

···

臣司馬光說:子思對孟子的教誨,和孟子對魏惠王的話,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者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之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直接對魏惠王宣揚仁義,而不談及利益,是因為所談話對象不同的緣故。

品《鑑》

1

司馬遷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各國爭雄奪霸,任用的都是商鞅、吳起、孫臏、田忌之類能夠富國強軍、擅長攻伐的人才,孟子的理念,不是不對,但並不符合時宜,所以被魏惠王看成是迂腐的大道理。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ps:當時魏國國都在大梁,梁惠王即魏惠王。

孟子

2

子思教誨孟子的一番話,涉及儒家義利觀。關於義利之辨,歷來眾說紛紜,在此摘錄《大學》和《雕菰(gū)樓集》中的兩段話,與子思之言相互對照學習,十分合適。

(1)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曾參·《大學》

居上位者,不應與民爭利。

如果一個人已經身處管理國家事務的位置,卻還處處聚斂錢財,那此人就算是小人了。

《人民的名義》劇照

(2)

唯小人喻於利,則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於小人為利。君子能孚於小人,而後小人乃化於君子。此教必本於富,驅而之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儒者知義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後可義,君子以利天下為義。——清·焦循·《雕菰樓集》

倉廩實而知榮辱。

平民百姓首先追求的是利益,是美好生活,治理者必須順應平民百姓的需要,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在的好處。

君子要教化平民百姓,前提是讓平民百姓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

平民百姓只在獲得好處後才會講求義,君子則以利益天下為義。

3

孔伋、曾參、焦循,三人的言論,本質上是一回事:

不要排斥利,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仁義。講仁義,求利益,並不矛盾。君主行仁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仁義,就是最大的利。

4

讀儒家經典,經常感受到其中的博大情懷,胸中也會隨之充斥一股浩然之氣。

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我們生在世間,都是凡夫俗子,但我們當中,總要也總會有一些人,他們有更大的擔當,有無我的境界,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這個煙火繚繞的世界!

切己體察·對境煉心

世間有大愛,你信嗎?

這是靜讀資治通鑑的第58篇學習筆記。歡迎關注公眾號「靜讀資治通鑑」,每天十分鐘,一起品讀經典,觀復知常!

相關焦點

  • 「義利之辨」的現實意義
    「義利之辨」釋義仁義道德是中華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 「義利之辨」,就是正確處理道德倫理與物質利益的關係。儒家並不諱言利,但反對不擇手段地追逐個人或集團的私利,反對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而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踐踏道德倫理的底線。謀取利益的時候,要首先考慮道德的準則 「義」,這是儒家教導人們的基本價值取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孔子對學生子貢提問的回答。
  • 《博覽群書》之大家對話「義利篇」
    陳來《孟子辨義利思想的現代價值》,是他為導讀《孟子》而寫的《孟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一文中「辨義利」這部分。該文有四個部分:一、辨義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從多個方面談了孟子思想的精華。由於這裡要集中討論「義利之辨」,所以只選取了該文的第一部分。葉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讀書筆記,這六篇都是圍繞著「義利之辨」展開的。
  • 邵子心學管窺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綱】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目】義利之辨在審乎內外,較乎輕重。以義為重,則能內重而外皆輕矣;若以利為重,則惟外重而內反輕矣。故內重者藏,外重者否。【管窺】邵康節說,看重義就是看重內在,看重利就是看重外在。也就是把義等同於內在,把利等同於外在。
  • 解讀丨朱熹如何看待義和利
    義利之辨是儒家關注的重要議題,孔子一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儒家義利觀確定了基調。孟子踵其後,面對梁惠王富國強兵的期望,毫不客氣地給對方碰了一個釘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漢代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誼(義),不謀其利」,大有將孟子的「唯義論」進行到底之勢。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家好,我是文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義利的原始意義。在頗具倫理特色的中國思想史上,義利關係問題成為許多哲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議題。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
  • 秦漢史:捨棄個人之私利,謀求天下之興利,這便是義
    並把主於義還是主於利當作區分君子、小人的標準,「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利相亂,賢者以義相治。《穀梁傳》曰:『仁者以治親,義者以利尊。』萬世不亂,仁義之所治也。」陸賈沒有把義、利對立起來,認為義利只有厚薄先後之別,重義者為君子賢者,重利者為小人愚者。這顯然是先秦重義輕利、君子小人之別的繼續。
  • 什麼是利?
    孟軻說:「君主您何必張口就要利益,有了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君主光說為國謀利益,大夫光說為家謀利益,士民百姓所說的也是如何讓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忠義的人不會把國君放到腦後。」魏惠王點頭說:「你說得對。」
  • 晉商財富觀:利以義制,名以清修。義利相通,才是取財之道
    作為明清時期中國商幫之首,晉商曾壟斷金融業,立足商界五百年之久,正是是秉承了晉商「利以義制,名以清修」的經商秘訣而稱雄的。「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成為晉商精神價值觀的核心。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一種道德規範。
  • 何必曰利,好義欲利,人之兩有
    墨子與吳慮討論宣傳義的效益問題,生動地論證義以生利,義利統一的思想。《墨子。經上篇》:「義,利也。」義就是利。「利,所得而喜也。」這個利不僅是物質利益,包括一切好處,如名譽等。「功,利民也。」使人民得到好處,使人民歡喜,就是立了功。就是說,對人民有利,為人民謀利,就是功,就是義。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17.8億背後的故事,孟子義利之辨,義和利之間的關係必須知道
    三,關於道理,三教中儒家講的最好,道德的約束一切從做人開始談到國學儒家思想,大家都開始說了,君臣之禮,等級基層的壓制,這是不可取的,這就是腐朽的思想,我們應該抵制的。可是真的是這樣子嗎?孔子將 君應該做什麼,臣應該做什麼,講的很清楚。
  • 仁義之道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後最忠實的繼承者和最堅定的推進者,其貢獻主要在以下幾點。一是將「義」提到與「仁」並列的地位。他在談到「尚志」途徑時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利益與仁義之和為「利義」
    荀子曾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這就提示我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能丟掉自己仁義的本性。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競爭對手,但是我們應該仁義,以達到雙贏的結果。自古以來,人們關注的不是那些大放異彩的利益者,而是那些為了他人利益甘願犧牲自己利益的人。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一直在被推崇。
  • 國學文化:先秦諸子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係?
    先秦諸子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係  所謂"義",是指一定的行為道德;所謂"利",是指個人利益。討論行為道德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義利之辯"。  在先秦,孔子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認為義利是矛盾的,解決義利的方法是重義輕利。
  • 今天,我們怎樣借鑑「仁義禮智信」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複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準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 文化之美——別墅·家風
    因此,對「仁義禮智信」各個德目進行內涵分析、價值評估及現代轉換,乃是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價值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借鑑的應有之義。縱觀數千年的思想發展歷程,儒家文化佔據主流地位,而其所提倡的「五常」觀念——「仁義禮智信」也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